第1题:
A.朱熹
B.韩愈
C.荀子
D.孟子
第2题:
第3题:
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词性、意义或作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4题:
荀子以()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第5题: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中这一古语所体现的哲理是()
第6题:
翻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第7题: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荀子《劝学篇》
第8题:
下列句子中,介词“于”为介绍比较对象用法的是()
第9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季氏富于周公。
第10题: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第16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的《劝学》。请问句中的“蓝”原本指的是什么?
第17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论语》中的名句。
第18题:
《()》的文章标志着先秦说理文的成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是出自于该书的名句。
第19题:
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第20题:
第21题:
《赋篇》
《修身篇》
《劝学篇》
第22题:
第23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