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止于至善
B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德育和智育并重
第1题:
阅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回答下列问题: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第2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第3题: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第4题:
庄子在《吕氏春秋•必己》中说:“成则毁,大则衰,廉则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下列选项与题中蕴涵哲理一致的是() 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②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④人勇若怯,人智若愚
第5题:
翻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第6题: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第7题:
孔子曾经说:“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犹言要礼何用,行什么礼)?”这说明孔子以为()
第8题:
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博学
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尊严而惮、耆艾而信、有德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第9题:
学而仕则优
礼和仁
有教无类
无为而治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时习
笃行
博学与专精
勇猛奋发
第13题:
翻译: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14题: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思想是:()
第15题:
朱熹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他强调了()的教学原则。
第16题:
阅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回答下列问题:如何评价这句话阐发的道德行为规范?
第17题:
翻译: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第18题: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第19题: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第20题:
第21题: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第22题:
第23题:
止于至善
学思结合
教学相长
德育和智育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