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1922年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19世纪日本颁布的《学制令》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为实现"破从来之陋习”“求知识于 世界”的改革目标,日本政府加强了对教育事业 的领导与管理工作。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 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并兼管宗 教事务。1872年颁布了《学制令》,具体地确立 了曰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 区制3在文部省之下,全国共划分八个大学区 (一年后减少了一个大学区),各设大学一所;每 个大学区又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中 学一所;中学区又各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设 小学一所。

  • 第2题:

    试述《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1871年德国统一后,帝国宪法明确规定制定国家统一民法典的权利属于帝国中央,从而为统一的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宪法依据。自1874年帝国联邦议会成立法典编纂委员会伊始,历时22年,民法典在1896年由帝国国会通过,19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学说汇纂》为蓝本加以编纂,分为总则、债的关系、物权、亲属和继承5编,共2385条,规模庞大。
    民法典的特点:
    1、法典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诠释和发展了资本主义民法基本原则。
    2、法典对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正在兴起的新型民事法律关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明确的确认。
    3、民法典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4、民法典包含了众多的一般条款。
    5、民法典的立法技术堪称经典。创立了五编制的结构体例。
    历史地位:1900年的民法典是德国第一步资产阶级民法典,对德国统一法制作用巨大,并称为德国民法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也是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国家编纂的规模最大、对现代资产阶级民事立法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民法典。

  • 第3题:

    简述《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约成书于战国后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该书提出了“天人合一”养生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将人体健康长寿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相结合,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观。该书《四气调神大论》篇还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养生保健思想。

  • 第4题:

    试评述1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


    正确答案: 要点:背景:五四前后,一些教育社团积极倡导学制改革,1920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两届年会均讨论学制改革,1921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来华讲学,同年,广州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以学制改革为主要议题,并提出了改革提案,征求全国意见,由此学制改革的热潮迅速遍及全国。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最后教育部于1922年11月以大总统名义颁布实行。
    主要内容:
    ①指导原则:学制规定了“七项标准”。
    ②学校系统:采用“六三三”分段的形式,即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3年,大学4至6年。
    历史地位:这一学制的进步性:
    ①它缩短了小学的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②延长了中学的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同时将中学分为两个阶段,既增加了办学的灵活性,又有利于中学的普及。
    ③取消了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④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可使学生有较大的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之需。“六三三”学制的基本结构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一直延续下来,甚至影响到新中国的学制。

  • 第5题:

    简述《新资本协议》出台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新资本协议出台的背景有以下几点:
    ① 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金融技术不断进步,金融创新非常活跃,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银行与金融市场的交互影响越发显著。
    ② 1988年资本协议的局限性日益突出。
    ③ 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无论是银行界还是学术界都在金融风险的衡量和计算方面作了大量有效的探索性工作,建立了许多较为科学而可靠的理论和模型。
    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
    新资本协议在延续1988年资本协议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的风险监管思路基础上,提出并强调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和市场约束)。

  • 第6题:

    简述新音乐的发展脉络及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1.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发展阶段(1898~1919年),学堂乐歌的普及为新音乐的发展获得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出现了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批从事现代古风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如沈心工、李叔同等。
    2.以专业音乐教育的确立为中心的初步发展阶段(1919~20年代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新音乐的发展日益加速,特别是新型音乐机构的纷纷建立,为中国现代专业音乐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出现了第一批专业音乐家:萧友梅、刘天华等,他们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直接影响后代的音乐家。
    3.以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演出和蓬勃的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30年代),国立音专的繁荣的专业音乐创作演出和蓬勃的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歌咏运动贯穿。此时的音乐创作大多集中在声乐领域,器乐创作较少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如黄自聂耳冼星海等。并出现了像《黄河大合唱》这样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是新音乐十年发展最重要的阶段。
    4.以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为中心的不同政权区域并存的局面,决定了音乐生活及音乐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色彩,三种不同政权统治并存的局面{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因此也就决定了三个地区音乐生活的、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色彩现象,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仍以声乐作品为主,但器乐创作在形式的多样化和作品的艺术水平上都比30年代有明显的提高,另外,歌剧《白毛女》的创作,特别是中国歌剧创作中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 第7题:

    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

    • A、分支型学制
    • B、双轨制
    • C、六三三制
    • D、单轨制

    正确答案:B

  • 第8题:

    简述波茨坦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有:
    第一,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议决定设立美、苏、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负责与战败国签订合约的准备工作。
    第二,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申了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同时宣布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基本原则。
    历史意义:波茨坦会议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协议,使三国的战时同盟关系得以继续维持,这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 第9题:

    问答题
    试评述1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

    正确答案: 要点:背景:五四前后,一些教育社团积极倡导学制改革,1920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两届年会均讨论学制改革,1921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来华讲学,同年,广州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以学制改革为主要议题,并提出了改革提案,征求全国意见,由此学制改革的热潮迅速遍及全国。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最后教育部于1922年11月以大总统名义颁布实行。
    主要内容:
    ①指导原则:学制规定了“七项标准”。
    ②学校系统:采用“六三三”分段的形式,即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3年,大学4至6年。
    历史地位:这一学制的进步性:
    ①它缩短了小学的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②延长了中学的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同时将中学分为两个阶段,既增加了办学的灵活性,又有利于中学的普及。
    ③取消了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④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可使学生有较大的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之需。“六三三”学制的基本结构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一直延续下来,甚至影响到新中国的学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汉姆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和特点:
    (1)维护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君主专制制度;
    (2)肯定了奴隶制度和自由民内部的权利不平等;
    (3)实行土地国有和公社所有的公有制形式;
    (4)在契约方面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书面形式;
    (5)肯定买卖婚姻和家长制家庭关系;
    (6)犯罪与刑罚未成为独立部分,散布于其他各条文之后,刑罚保留了原始氏族制度的残余;
    (7)规定了以国王掌握最高司法权和以发誓、神明裁判为主的诉讼制度。
    历史地位:
    (1)它是楔形文字法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
    (2)属于奴隶制早期成文法典的高峰;
    (3)对后来西亚地区的法律制度有着重要影响;
    (4)它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楔形文字法的成文法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主要内容及地位。

    正确答案: 《大清民律草案》共有五编,按其编篡结构和内容的特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即总则、债权、物权前三编与亲属、继承后两编。
    清末民律草案前三编以“模范列强”为主。第一编总则,它采取了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资产阶级民法的一些基本原则。第二编债权,分别规定了债权的标的、效力、让与、承认、消灭以及各种形式的债的意义和有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第三编物权,主要规定了对各种形式的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及财产使用内容等。
    清末民律草案后两编以“固守国粹为宗”。第四编亲属,分别对亲属关系的种类和范围、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监护、亲属间的扶养等作了规定。第五编继承,分别规定了自然继承的范围及顺位、遗嘱继承的办法和效力、尚未确定继承人的遗产的处置办法,以及对债权人和受遗人利益的法律保护等
    《大清民律草案》从整体结构上来说,确是代表了其时最先进的民法理论,唯其如此,这一草案的完成,恰恰也成为清末修订的大部分法典一味强调“与国际接轨”,而罔顾本国社会实际这一通病的又一典型。而其法典内容上所体现出的前后两部分的差异,则又成为近代东西方两种法律文化交融的例证。在这里以一个具体的视角叙述着“中体西用”的理论与实践。就法典本身来说,《大清民律草案》不是一部成熟的法律草案,但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它对以后中华民国的民事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人权条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在《施政纲领》保障人权原则指导下,各主要抗日根据地都制定了《保障人权条例》。《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具有典型性。
    (1)《人权条例》的主要内容
    ①规定人权的法律概念
    “边区一切抗日人民,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职业与宗教,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徙及思想之自由,并享有平等之民主权利”。即人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日人民各项自由权,二是抗日人民民主平等权。
    ②规定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
    司法、公安机关逮捕人犯应证据充分,依法执行;其它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逮捕、审问、处罚,但现行犯例外;过去反对边区并逃往在外的地、富,如返回家园遵守法令,一律既往不咎,依法保护,禁止侵犯其人权。凡政府各级公务人员违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权利,除依法承办外,被害人得就其所受损害依法请求赔偿。
    (2)《人权条例》的历史意义
    ①深刻体现了当时边区施政纲领确立的保障人权的立法原则,促进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②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去完成民族解放的艰巨任务。
    ③有利于克服根据地内存在的一些侵犯人权的现象,增强各级干部的法制观念,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答案:
    解析:
    (1)“六艺”是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 具体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① 礼乐。其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 法等级制度,对年青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 培养有重大的作用。礼乐教育成为“六艺”教育 的中心。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道德、礼 仪皆包括在内,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能 没有礼。学中所教之礼,则为贵族所必需的五 礼。乐教受到高度重视,内容包括诗歌、音乐、 舞蹈。 ② 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 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贵族子弟要成为“执干 戈以卫社稷”的武士,射御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 练项目。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学科,都 有一定的教练场所。射的训练颇为严格.为贵族 青年参与大射或乡射准备条件。 ③ 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数学知识到西周有更多的积累,为系统教学创造了条 件。先学数的顺序名称和记数的符号,然后应用 于学习甲子纪日法,知道朔望的周期,再进一步 学习记数的方法,掌握十进位和四则运算,培养 初步的计算能力。 (2)“六艺”教育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六艺"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①“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包 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 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 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 求内心情感修养。 ②“六艺”教育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g 供后世借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教 借助“六艺”教育的经验,解决当时教育的; 端,甚至把“六艺”教育当作理想模式来强 自己的主张作历史见证。特别是儒家思; 支配地位时期,“六艺”教育被奉为标准。: 学派发展中,凡有所主张,要从“六艺”教' 论据;有所批判,则指斥异端背离“六艺, 统。这正是“六艺”教育的历史意义所在。

  • 第14题:

    简述《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主要内容及地位。


    正确答案:《大清民律草案》共有五编,按其编篡结构和内容的特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即总则、债权、物权前三编与亲属、继承后两编。
    清末民律草案前三编以“模范列强”为主。第一编总则,它采取了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资产阶级民法的一些基本原则。第二编债权,分别规定了债权的标的、效力、让与、承认、消灭以及各种形式的债的意义和有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第三编物权,主要规定了对各种形式的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及财产使用内容等。
    清末民律草案后两编以“固守国粹为宗”。第四编亲属,分别对亲属关系的种类和范围、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监护、亲属间的扶养等作了规定。第五编继承,分别规定了自然继承的范围及顺位、遗嘱继承的办法和效力、尚未确定继承人的遗产的处置办法,以及对债权人和受遗人利益的法律保护等
    《大清民律草案》从整体结构上来说,确是代表了其时最先进的民法理论,唯其如此,这一草案的完成,恰恰也成为清末修订的大部分法典一味强调“与国际接轨”,而罔顾本国社会实际这一通病的又一典型。而其法典内容上所体现出的前后两部分的差异,则又成为近代东西方两种法律文化交融的例证。在这里以一个具体的视角叙述着“中体西用”的理论与实践。就法典本身来说,《大清民律草案》不是一部成熟的法律草案,但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它对以后中华民国的民事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第15题:

    简述《汉姆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和特点:
    (1)维护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君主专制制度;
    (2)肯定了奴隶制度和自由民内部的权利不平等;
    (3)实行土地国有和公社所有的公有制形式;
    (4)在契约方面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书面形式;
    (5)肯定买卖婚姻和家长制家庭关系;
    (6)犯罪与刑罚未成为独立部分,散布于其他各条文之后,刑罚保留了原始氏族制度的残余;
    (7)规定了以国王掌握最高司法权和以发誓、神明裁判为主的诉讼制度。
    历史地位:
    (1)它是楔形文字法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
    (2)属于奴隶制早期成文法典的高峰;
    (3)对后来西亚地区的法律制度有着重要影响;
    (4)它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楔形文字法的成文法典。

  • 第16题:

    简述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主要内容: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把发动秋收起义作为最主要任务。
    历史意义: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武装革命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挽救大革命失败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 第17题:

    简述《人权条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在《施政纲领》保障人权原则指导下,各主要抗日根据地都制定了《保障人权条例》。《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具有典型性。
    (1)《人权条例》的主要内容
    ①规定人权的法律概念
    “边区一切抗日人民,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职业与宗教,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徙及思想之自由,并享有平等之民主权利”。即人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日人民各项自由权,二是抗日人民民主平等权。
    ②规定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
    司法、公安机关逮捕人犯应证据充分,依法执行;其它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逮捕、审问、处罚,但现行犯例外;过去反对边区并逃往在外的地、富,如返回家园遵守法令,一律既往不咎,依法保护,禁止侵犯其人权。凡政府各级公务人员违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权利,除依法承办外,被害人得就其所受损害依法请求赔偿。
    (2)《人权条例》的历史意义
    ①深刻体现了当时边区施政纲领确立的保障人权的立法原则,促进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②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去完成民族解放的艰巨任务。
    ③有利于克服根据地内存在的一些侵犯人权的现象,增强各级干部的法制观念,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 第18题:

    简述唐律的主要特点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唐律的主要特点:
    (1)规范详备、科条简要。
    (2)中典治国、用刑持平。
    (3)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4)依礼制刑、礼法合一。
    唐律的历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 第19题: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梭伦成为执政官后,全面推进宪政改革:第一,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债务而遭受的奴役。第二,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三,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此外,梭伦建立陪审法庭,参与例行审判和受理上诉案件。第四,颁布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
    历史意义:纵观梭伦的各项改革,在解救人民疾苦、消除贵族特权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同时也为工商业奴隶主掌握政权准备了条件。此次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的道路。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着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进行一些民主改革,终于使雅典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的希腊城邦。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唐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唐朝在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宣宗等朝,进行过较大的立法活动。唐太宗登基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重修法律,历经十年,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修成《贞观律》十二篇,五百条。至此,唐朝法规中律、令、格、式四种基本形式已齐备。从现存的唐代法典《唐律疏议》看,唐代法律的基本内容是集历代法律之大成,并增加了许多方面的新法规,使之更加系统、严整。唐律体系之严整,内容之详尽、细密,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继承、发展以前历代的传统,大大丰富了刑事立法的内容,而且非常注重经济立法和民事立法,制定了众多的调整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的专门规条,使其成为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完备的封建法典,为以后的封建王朝提供了优秀的样板。
    隋唐五代时期的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唐朝制度,达到了中国古代法制的较高水平,不仅为其后的宋、元、明、清制度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周围一些国家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波茨坦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有:
    第一,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议决定设立美、苏、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负责与战败国签订合约的准备工作。
    第二,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申了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同时宣布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基本原则。
    历史意义:波茨坦会议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协议,使三国的战时同盟关系得以继续维持,这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1871年德国统一后,帝国宪法明确规定制定国家统一民法典的权利属于帝国中央,从而为统一的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宪法依据。自1874年帝国联邦议会成立法典编纂委员会伊始,历时22年,民法典在1896年由帝国国会通过,19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学说汇纂》为蓝本加以编纂,分为总则、债的关系、物权、亲属和继承5编,共2385条,规模庞大。
    民法典的特点:
    1、法典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诠释和发展了资本主义民法基本原则。
    2、法典对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正在兴起的新型民事法律关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明确的确认。
    3、民法典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4、民法典包含了众多的一般条款。
    5、民法典的立法技术堪称经典。创立了五编制的结构体例。
    历史地位:1900年的民法典是德国第一步资产阶级民法典,对德国统一法制作用巨大,并称为德国民法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也是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国家编纂的规模最大、对现代资产阶级民事立法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民法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禾谱》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地位。

    正确答案: 《禾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关于水稻栽培的专著。虽然全书已失传,但从前人的有关记载和“曾氏族谱”所保留下来的部分内容来看,全书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种植篇、耘稻篇、粪壤篇、祈报篇等内容。是一部内容丰富而又资料详实的著作。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北宋绍圣元年(1094),五十九岁的苏东坡遭贬,从南康军(今江西星子)起程,过庐山下、经湖口、溯赣江而上,过庐陵(今江西吉安),见到了曾安止。苏轼见过曾安止之后,曾安止出所作《禾谱》。读过《禾谱》之后,苏轼在“秧马歌一首,并引”中写道:“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