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说,如不赠送给自己70万元,就举报乙逃税,并称其手中有乙逃税的证据。乙信以为真,送钱给甲,甲实际并无乙逃税的证据,甲的行为构成欺诈,不是胁迫。()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题目
甲说,如不赠送给自己70万元,就举报乙逃税,并称其手中有乙逃税的证据。乙信以为真,送钱给甲,甲实际并无乙逃税的证据,甲的行为构成欺诈,不是胁迫。()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错
更多“甲说,如不赠送给自己70万元,就举报乙逃税,并称其手中有乙逃税的证据。乙信以为真,送钱给甲,甲实际并无乙逃税的证据,甲的行为构成欺诈,不是胁迫。()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哪一情形下,甲对乙不构成胁迫?

    A:甲说,如不出借1万元,则举报乙犯罪。乙照办,后查实乙构成犯罪
    B:甲说,如不将藏獒卖给甲,则举报乙犯罪。乙照办,后查实乙不构成犯罪
    C:甲说,如不购甲即将报废的汽车,将公开乙的个人隐私。乙照办
    D:甲说,如不赔偿乙撞伤甲的医疗费,则举报乙醉酒驾车。乙照办,甲取得医疗费和慰问金

    答案:D
    解析:
    【考点】胁迫【详解】所谓胁迫,是指胁迫人以给对方或其亲友等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为威胁内容,迫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作出胁迫人所希望的意思表示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9条规定:“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失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民法对胁迫的否定,并非基于胁迫内容的合法与否,其目的是为了保障表意人能够自由地表意,不受干扰地作出真实的意思表示从而为自己设定约定的义务。故无论胁迫内容是否合法,只要其与表意人违背真意的意思表示结果形成因果关系,继而为表意人设下其本不会接受的约定义务便构成胁迫。本题中,A、B、C三个选项中,无论胁迫的理由为何,均使乙违背了自己的真意,作出了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从而为自己设下了约定的义务,故均构成胁迫。而D项,乙赔偿因撞伤甲应支付的医疗费,本就是乙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并非基于甲的胁迫而产生,故其与甲的威胁行为没有因果关系,不构成胁迫。

  • 第2题:

    某校长甲欲将一套住房以 50 万元出售。某报记者乙找到甲,出价 40 万元,甲拒绝。乙对甲说:“我有你贪污的材料,不答应我就举报你。”甲信以为真,以 40 万元将该房卖与乙。乙实际并无甲贪污的材料。关于该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存在欺诈行为,属可撤销合同
    B.存在胁迫行为,属可撤销合同
    C.存在乘人之危的行为,属可撤销合同
    D.存在重大误解,属可撤销合同

    答案:B
    解析:
    《合同法》第54条第1、2款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本题四个选项即是对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可撤销合同四种情形的具体考查。 选项A考查对欺诈的判断。“欺诈”具有四个法律要件,即(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2)须有欺诈故意;(3)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入错误;(4)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具体到本题中,甲作出错误意思表示,并非基于乙欺骗甲说具有甲的贪污材料,而是基于自己一旦拒绝乙低价出售房屋的要求,乙即告发自己,故甲的意思表示违背真实意愿的真正原因在于受到乙的胁迫,而非乙告知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故选项A错误。 选项B考查对胁迫的判断。根据《民法通则意见》第69条的规定:“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失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可知,本题中,乙以甲的名誉为要挟,迫使甲作出了违背其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乙的行为应认定为胁迫,据此选项B正确。 选项C考查乘人之危的判断。所谓乘人之危,根据《民法通则意见》第70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可知,本题中,乙并非利用甲的危难之机谋取不当利益,乃是基于胁迫,乙的行为并非乘人之危,据此,选项C错误。 选项D考查对重大误解的判断。所谓重大误解,根据《民法通则意见》第71条的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可知,本题中,甲作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并非基于其对法律行为后果等的错误认识,而是基于受到胁迫,故甲的行为不属于重大误解,选项D错误。

  • 第3题:

    甲准备给女友买个新手机,但出门没有带钱,就打算向同学乙借1万元。他担心同学笑话,就欺骗乙说准备给自己买电脑用,乙就借给他了。一周后甲还了钱。本案中,甲虚构事实向乙借钱,乙信以为真而把钱借给了甲,所以甲属于诈骗行为。


    错误

  • 第4题:

    关于可撤销的合同,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给乙发微信称:“我将我的苹果手机以500 元卖给你”(甲误将5000 打成了500)。乙不知甲打错了,立即回复到:“按这价格,我要了。”甲可以重大误解为由撤销该买卖合同
    B.明星甲标价500 万出卖自己的别墅,某微博博主找到甲要求以400 万价格购买该别墅,甲不愿,乙对甲说:“你如果不以400 万卖给我,我就把你出轨的证据放到微博上,让你名声扫地!”,甲信以为真,以400 万卖给乙。乙实际并没有甲出轨的证据。甲可以乙欺诈为由撤销该买卖合同
    C.甲家中有一传家宝绿如意,市值500 万,乙从别处得知此事,遂向甲表示愿意以600万的价格购买,甲拒绝,乙称:“如果不将绿如意卖给我,就砸烂你家的房子。”甲无奈,只好以600 万卖给乙,甲可以乙胁迫为由撤销该买卖合同
    D.甲因家中变故急需钱,乙称愿意以10 万购买甲的车以解甲燃眉之急(甲的车市价50万),甲因情况危急,只好答应。甲可以显失公平为由撤销该买卖合同

    答案:A,C,D
    解析:
    ①A 选项中甲属于对合同内容发生重大误解,误写,所以可以重大误解为由撤销合同,A 正确,当选;②B 选项中甲的行为不属于以欺诈的故意使乙限于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作出错误表示的情况,甲只是想要一陷入恐惧并因为恐惧作出意思表示,所以属于胁迫,B 选项错误,不单选;③C 选项中甲向乙预告实施危害,使乙陷入恐惧并因为恐惧作出意思表示,且甲的威胁不具有正当性,所以属于胁迫,甲可以胁迫为由撤销合同,所以C选项正确,当选;④D 选项中乙利用甲的困境与甲订立了违反公平原则的合同,属于显失公平,可以撤销,所以D 选项正确,当选。

  • 第5题:

    下列哪一情形下,甲对乙不构成胁迫

    A.甲说,如不出借 1 万元,则举报乙犯罪。乙照办,后查实乙构成犯罪
    B.甲说,如不将藏獒卖给甲,则举报乙犯罪。乙照办,后查实乙不构成犯罪
    C.甲说,如不购甲即将报废的汽车,将公开乙的个人隐私。乙照办
    D.甲说,如不赔偿乙撞伤甲的医疗费,则举报乙醉酒驾车。乙照办,甲取得医疗费和慰问金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核胁迫的构成。所谓胁迫,是指为达到非法目的,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的行为。其核心在于“非法目的”。 选项A.B.C中的甲均有非法目的,从事甲所要求的行为并非乙的义务,都构成胁迫。选项D中,乙赔偿撞伤甲的医疗费是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甲并没有非法目的,不构成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