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以下各项最能体现老子这种思想的是( )。
A.战国时候,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B.秦时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第1题: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观点应当属于()。
第2题:
()以水告诫统治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这是水的显著特征,也是“道”的真谛。
第3题:
老子认为,天下混乱、人民难治的原因,在于统治者追求()。
第4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第5题:
《老子》:“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句中意动用法的词有()
第6题:
江海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7题: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
第8题: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
“位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第9题:
①②③
②③④
②③⑤
③④⑤
第10题:
第11题:
儒家
法家
道家
墨家
第12题:
老子
孔子
莎士比亚
爱默生
第13题:
扁钢的规格是以其断面宽度除以厚度之商表示。
第14题:
墨子认为在政治上要解决的"三患"是()。
第15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把上列古文翻译现代汉语。
第16题: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问题:请将要翻译上文?
第17题:
翻译: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第18题:
老子的下列哪个观点可以体味出清官与贪官的区别:()
第19题:
第20题:
上
下
先
重
害
第21题:
第22题:
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