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教师在讲授语言现象中的儿化音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但有一项是不符合要求的,请帮这位老师指出来()。
第2题:
教师在讲授完《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中"止"的用法后,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3题:
教师在讲授完《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4题:
在学习完《劝学》后,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句式的特点,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5题:
教师在讲授《伤仲永》一课中的“父利其然也”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利”字的用法,列举出以下含“名词的意动用法”的句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题:
明
休
荆
体
第7题:
第8题: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读
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
第9题: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项伯杀人,臣活之
顺流而东也
使不上漏
第10题: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虽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11题:
明
休
荆
体
第12题: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如
以之兴怀
第13题:
在学习完《出师表》后,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咨臣以当世之事"这种句式,又为学生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14题:
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15题:
教师在为学生讲授会意字时,为帮助学生理解,特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16题:
教师在讲解《小石潭记》中“潭西南而望”中“西南”的用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名词作状语”这一词类活用现象,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17题:
教师在为学生讲授会意字时,为帮助学生理解,特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第18题:
第19题: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20题:
是可忍,孰不可忍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免讥嫌
第21题:
第22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邑人奇之,宾客稍稍其父(《伤仲永》)
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23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从而师之
第24题:
日食饮得无衰乎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