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讲授《师说》一课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孰"的用法时,又为学生补充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教师在讲授《曹刿论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中"徧"这种用法,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4题: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5题:
老师在讲解《鸿门宴》中“沛公安在?”这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宾语前置句,特意举了一下例子进行知识扩展。下列选项中的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第6题:
在学习完《劝学》后,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句式的特点,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7题:
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是知也”的“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8题:
句中“于”与“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中“于”用法相同的是()
第9题: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10题:
是可忍,孰不可忍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免讥嫌
第11题:
父与夫孰亲
凡虑事欲孰
孰视之
腥其俎,孰其殽
第12题:
介词
连词
助词
代词
副词
第13题:
第14题:
教师在讲授完《师说》一课中"其"字作副词的用法后,让学生列举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15题:
请翻译以下文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16题:
《捕蛇者说》中最能体现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第17题:
教师在讲授完《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18题:
在"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中,"于"的词性是().
第19题: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这句话中“孰敢”的意思是:()
第20题:
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孰”是用作指人的疑问代词的一项()
第21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从而师之
第22题: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第23题:
日食饮得无衰乎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