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来源:学+科+网]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A、物体变形
B、物体变质
C、物体移动
D、物体振动
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夯实基础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能发出很弱的声音2、发生地震灾难时,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 )A.传声 B传热 C导电 D通风3、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4、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5、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二、能力提升6、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发声体存在就可以听到声音B雄蝉是用翅膀振动发声的C只要发声体在振动,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D凡是能发声的物体一定都在振动7、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C在空气中声速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D声音传播不一定需要介质,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8、在一根长约30m装满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在钢管的另一端你能够听到几次声音,听到的声音分别是什么介质传来的?三、课外拓展9、小明站在山头,面向另一座山体大声喊了一声,经过2s他听到了回声,则他与另一座山体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10、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_。四、中考链接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12、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振动B、静止不动C、一直向右运动D、一直向左运动参考答案一、夯实基础1、【答案】A【解析】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发声体振动;有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声音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根据声音产生的原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A对;由于人耳及听觉系统的构造,物体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不一定都能听到,会误认为没有发出声音,所以B和C不对;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所以D不对。2、 【答案】A【解析】人被埋在废墟中,如果大声呼喊不仅地面上的人听不清,同时还会浪费自己的体力.为了能让地面上的人听到声音,可以采用敲击就近的铁质管道让铁制管道发声,同时产生的声音会通过铁制管道传播(铁制管道不仅能传声而且传声性能比空气还好),这样就能很好让地面上救援的人听到声音。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3、 【答案】B【解析】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实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说明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说明液体可以传递声音,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4、【答案】B【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是真空,不能传声;飞船舱内不是真空,因而可以传声。故本题答案为B。5、【答案】B【解析】因为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二、能力提升6、【答案】D【解析】声音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二是发声体要振动一切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发声体发出了声音,并不表明就能听到声音,人耳只能听到频率为20 Hz-20 000 Hz的声音雄蝉是由腹部两侧下方的发音膜的振动而发声的。故选D。7、【答案】C8、【答案】3次;钢管;水;空气【解析】敲击钢管的一端引起钢管的振动,振动发声,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钢管向另一端传播,也可以通过钢管中的水和周围的空气传播,但是在这三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钢管传播声音最快,空气传声最慢,所以将先后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第二次由水传来,最后一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三、课外拓展9、【答案】340m【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是340m/s,小明的听到的回声是声音传过去再反射回来,所以声音通过的路程时是两山之间距离的2倍,所以他和另一座山体之间的距离是声音的一半。小明和山体之间的距离为:10、【答案】发声体(或喇叭)在振动四、中考链接11、【答案】A【解析】A选项,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故A正确。B选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大,故B错误。C选项,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选项,振动产生的声音可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也可能没有传播介质,所以不一定能被我们听到,故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当喇叭振动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膜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泡振动,故A正确.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一、夯实基础1、琴弦H比琴弦L每秒内振动次数多,推断此时H比L发出的声音( )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2、吹笛子表演中,演奏者不断用手指分别开闭6个音孔,这是为了改变笛声的( )A音色B音调C音量D响度3、 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B响度是否与声源振幅有、关系C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系D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4、下列做法用来改变音调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B老师用扩音器讲课C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D摩托车上装消音器5、 蜜蜂载着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40次,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飞出去采花,还是采了蜜飞回,他主要是根据什么特征来辩别的( )A. 声音的音调不同B.声音的响度不同C.飞行路线形状不同D.飞行高低不同二、能力提升6、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音调B振幅C音色D响度7、 下列做法用来改变音调的是( )A. 老师用扩音器讲课B.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D.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
声音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发声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越().。
物体即使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物体即使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