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忍俊不禁(jìn )精神抖擞(shǒu) B. 人迹罕至(hǎn)
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忍俊不禁(jìn )精神抖擞(shǒu) B. 人迹罕至(hǎn)鞠躬尽瘁(chuì) C. 孜孜不倦(zī)惴惴不安(zhuì) D. 参差不齐(chī)锲而不舍(qiè)
正确答案:C
A 项“精神抖擞”注音应为(sǒu),B 项“鞠躬尽瘁”注音应为(cuì),D
项“参差不齐”注音应为(cī)。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矜持(jīn) 忐忑(tǎn) 姹紫嫣红(chà)
B.桑梓(zǐ) 柔媚(mèi) 苦心孤诣(yì)
C.飓风(jù) 滂沱(pāng) 呱呱坠地(guā)
D.恬雅(tián) 萦绕(rào) 爱不释手(shì)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跻身(jì) 汲取(jíǐ) 人声鼎沸( dǐng)
B.称职(chèn) 破绽(dìng) 心旷神怡(guǎnq)
C.恬静(tián) 抉择(jué) 鞠躬尽瘁(cui)
D.竣工(jén) 深邃(suì) 言简意赅(gāj)
正确答案:B
(“绽”应为zhàn,“旷”应为ku?ng)
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举于士
部编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燕脂(yn)箕畚(bn)始龀(chn)往之女家(r)B.夯实(hng)折戟(j)介胄(zhu)一厝朔东(cu)C.角声(jio)畎亩(qun)提携(xi)荷担者(h)D.塞上(si)弓弩(n)曩者(nng)山北之塞(s)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行拂乱其所为无法家拂士B.成立而去昔人已乘黄鹤去C.已而之细柳军称善者久之D.发于畎亩发于声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甚矣,汝之不惠B.曾益其所不能C.往之女家D.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D.为了能在中考中获得好成绩,从现在起到明年5月份,学校宣布将对同学们的用餐、睡眠和学习做出统一科学的安排。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它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A.B.C.D.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该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列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C.周亚夫军细柳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饮酒的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是我国田园诗派的创始人。7.默写填空。(5分)(1),。此之谓大丈夫。(2)采菊东篱下,。(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条件的句子是:,。(4)杜牧在赤壁中以东吴两位女子的命运,来间接反映政治军事情势变迁的诗句是:,。(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抒发九死不悔的报国之志的诗句是:,。8.某市某中学在八年级学生中组织了一次以“传承长征精神,感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相关要求回答问题。(9分)(1)右边是本次活动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5分)(2)假设你也参加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收获或体会。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4分)二、阅读理解(34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910题。(4分)渔家傲 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9.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片一、二句所写的梦境。(2分)10.下片哪句是对“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13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诵:背诵。方:正在。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其母引刀裂其织()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17题。(7分)【甲】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乙】卖蒜叟 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注睨:眼睛斜着看。揶揄:出言嘲笑、讽刺。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开始)C.观者如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放开)1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甲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B.乙文中画线句应这样划分节奏:“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中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中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D.乙文给我们的启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822题。(10分)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蹊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节选自韩非子)注越:越国。睫:眼睫毛。庄蹊:战国初期楚国的大盗。18.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王之兵自败于秦晋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丧地数百里()(2)自见之谓明()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21.杜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22.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2分)三、写作(40分)23.当你看到“财富”二字时,可能会想到家里的财产、父母的地位等,其实,财富的内涵很丰富:师友的支持、亲人的关爱是财富;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格是财富;就连遭遇的挫折、经历的失败,也可能成为一个人的财富请以最宝贵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健康,不要照抄提示语;标点符号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0400
文言文阅读(共16分)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友人惭,下车引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皆以美于徐公
C.河曲智叟亡以应 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
D.惧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请帖(tiě) 心弦(xián) 巉岩(chán) 咬文嚼字(jiáo)
B.纤细(xiān) 烙印(1ào) 唿哨(shōo) 参差不齐(cī)
C.调换(diào) 酣睡(hān) 亢奋(kàng) 刚劲有力(jìng)
D.哄笑(hōng) 分外(fēn) 伎俩(jì) 捕风捉影(pū)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编写一篇教学设计。
答案: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内容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扮演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杀敌、顽强反对外来侵略的教学,号召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2)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无能的清政府,再次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及《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为何战败;《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式
本课综合运用情境式、比较法和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多媒体辅助课件
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和装备(“双联主炮”和旗舰“松岛号,,)、《黄海大战》的片段、《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黄海激战》图、人物像《邓世昌》《致远号》《日军屠杀旅顺居民》、“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查找阅读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资料,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尤其是“黄海大战”)和结果;清朝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等。
2.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用口诀归纳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结合当今热点,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等。
(二)导入设计
1.情境营造
放映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2.教学导语
设问:同学们,当今的中日关系如何呢?
教师切入屏幕,显示课件:2011年l2月25—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呼吁增加政治互信、扩大交流合作。
那么,一百多年前的中日关系又如何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了解当时的中日关系。
(三)教学结构
1.发生的原因;
2.爆发;
3.重要战役;
4.结果;
5.《马关条约》。
(四)师生互动
1.发生的原因
思考:这场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如何?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点援:简要从日本、朝鲜、清朝三国分析战争的背景,并归纳出战争发生的原因。
日本明治雏新后,制定了侵华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朝鲜农民起义,为日本提供了契机(直接原因)。
2.爆发
提问: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
3.重要战役
(1)了解战争的简要经过
教学策略:先总(简要经过)后分(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溃败)。
在屏幕上打开《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2)着重学习重要战役——“黄海大战”
放映“黄海大战”的片段,着重观看邓世昌率领士兵英勇抗敌的感人场面。
请个别学生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并由学生简要评价。
提问:邓世昌有哪些高贵品质?
(3)旅顺大屠杀
承接上文:黄海大战后,日军轻易侵入辽东半岛,出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场大屠杀发生在哪里?
在屏幕上打开《习军屠杀旅顺居民》图片。
(4)威海卫溃败
设问:接着,日军又夹击威海卫,我军战况如何?
4.结果
提问:本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过渡语:面对日军的节节进逼,清政府加紧求和,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奈约》。
5.《马关条约》
指名回答:《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双方的代表。
要求学生阅读文中相关的资料,完成下列任务:
邻座讨论:尝试用口诀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口诀:割三地;赔二亿;允设厂;开四口。
邻座讨论:《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进一步细化《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探究下列问题:
“割三地”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点拨并屏幕显示:台湾是中国的宝岛,是大陆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长达50年之久,不仅掠夺了资源,而且把台湾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基地。“赔二亿”又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并屏幕显示:
“赔二亿”与前两个条约相比,赔款数额剧增,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作为日本军费,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发展;清政府除了大肆搜刮民众外,还要大借外债,更加依赖于帝国主义。
“允设厂”带来了哪些危害?
启示: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否签订条约?
剖析并屏幕显示: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中日战争后则相反;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但没有条约依据,《马关条约》签订后则有了条约依据,表现为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日本在我国建厂,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原料,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归纳并屏幕显示:
“开四口”又产生了哪些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都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北京条约》开设汉口、南京、天津等共十一处(《天津条约》开十口,《北京条约》增设天津一处,中英、中法《北京奈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故《北京条约》共开十一口),已经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北沿海,开埠天津,北京的大门被打开;《马关条约》开四口,说明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沦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
综述并屏幕显示:
经济侵略的路线:江南沿海一长江中下游、江北沿海一长江上游
简言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沿海逐步伸向中国内地,范围不断扩展。小结: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进一步的危害?
(五)教学总结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编写一篇教学设计。
答案: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内容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扮演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杀敌、顽强反对外来侵略的教学,号召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2)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无能的清政府,再次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及《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为何战败;《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式
本课综合运用情境式、比较法和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多媒体辅助课件
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和装备(“双联主炮”和旗舰“松岛号,,)、《黄海大战》的片段、《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黄海激战》图、人物像《邓世昌》《致远号》《日军屠杀旅顺居民》、“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查找阅读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资料,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尤其是“黄海大战”)和结果;清朝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等。
2.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用口诀归纳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结合当今热点,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等。
(二)导入设计
1.情境营造
放映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2.教学导语
设问:同学们,当今的中日关系如何呢?
教师切入屏幕,显示课件:2011年l2月25—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呼吁增加政治互信、扩大交流合作。
那么,一百多年前的中日关系又如何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了解当时的中日关系。
(三)教学结构
1.发生的原因;
2.爆发;
3.重要战役;
4.结果;
5.《马关条约》。
(四)师生互动
1.发生的原因
思考:这场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如何?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点援:简要从日本、朝鲜、清朝三国分析战争的背景,并归纳出战争发生的原因。
日本明治雏新后,制定了侵华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朝鲜农民起义,为日本提供了契机(直接原因)。
2.爆发
提问: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
3.重要战役
(1)了解战争的简要经过
教学策略:先总(简要经过)后分(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溃败)。
在屏幕上打开《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2)着重学习重要战役——“黄海大战”
放映“黄海大战”的片段,着重观看邓世昌率领士兵英勇抗敌的感人场面。
请个别学生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并由学生简要评价。
提问:邓世昌有哪些高贵品质?
(3)旅顺大屠杀
承接上文:黄海大战后,日军轻易侵入辽东半岛,出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场大屠杀发生在哪里?
在屏幕上打开《习军屠杀旅顺居民》图片。
(4)威海卫溃败
设问:接着,日军又夹击威海卫,我军战况如何?
4.结果
提问:本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过渡语:面对日军的节节进逼,清政府加紧求和,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奈约》。
5.《马关条约》
指名回答:《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双方的代表。
要求学生阅读文中相关的资料,完成下列任务:
邻座讨论:尝试用口诀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口诀:割三地;赔二亿;允设厂;开四口。
邻座讨论:《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进一步细化《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探究下列问题:
“割三地”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点拨并屏幕显示:台湾是中国的宝岛,是大陆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长达50年之久,不仅掠夺了资源,而且把台湾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基地。“赔二亿”又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并屏幕显示:
“赔二亿”与前两个条约相比,赔款数额剧增,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作为日本军费,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发展;清政府除了大肆搜刮民众外,还要大借外债,更加依赖于帝国主义。
“允设厂”带来了哪些危害?
启示: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否签订条约?
剖析并屏幕显示: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中日战争后则相反;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但没有条约依据,《马关条约》签订后则有了条约依据,表现为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日本在我国建厂,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原料,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归纳并屏幕显示:
“开四口”又产生了哪些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都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北京条约》开设汉口、南京、天津等共十一处(《天津条约》开十口,《北京条约》增设天津一处,中英、中法《北京奈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故《北京条约》共开十一口),已经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北沿海,开埠天津,北京的大门被打开;《马关条约》开四口,说明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沦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
综述并屏幕显示:
经济侵略的路线:江南沿海一长江中下游、江北沿海一长江上游
简言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沿海逐步伸向中国内地,范围不断扩展。小结: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进一步的危害?
(五)教学总结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