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
高中数学《偶函数》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同学们,“对称”是大自然的一种美,这种“对称美”在数学中也有大量的反映.让我们看看下列函数有什么共性?
(二)形成概念1.初中函数与高中函数概念的区别?
2.一个函数不是奇函数就是偶函数对吗?如果不对,请举例。答案:解析:1.
高中函数概念与初中概念相比更具有一般性。实际上,高中的函数概念与初中的函数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点在于,表述方式不同──高中明确了集合、对应的方法。初中虽然没有明确定义域、值域这些集合,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也已经渗透了集合与对应的观点。与初中相比,高中引入了抽象的符号f(x)。f(x)指集合B中与x对应的那个数。当x确定时,f(x)也唯一确定。另外,初中并没有明确函数值域这个概念。
2.
考题
初中数学《分式的意义》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你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说一说你本节课应用的教法学法。答案:解析:1、“分式的意义”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式的概念与整式是紧密相联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学生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后,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教学方法与学法本节课教师将以引路的形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归纳、概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考题
高中数学《二项式定理》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完全平方公式是如何展开的,你能在展开过程中发现什么运算规律?
师生活动:复习回顾完全平方公式的展开过程。
(二)探索新知答案:解析:
考题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天津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反比例函数
2.内容:3.基本要求:
(1)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答辩题目
1.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性质又是什么?
2. 你本节课是怎么导入的?答案:解析: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给出情境:已知京沪铁路全长1463km,求某次列车速度 (单位: )与全程运行时间 (单位:h)的关系。
提问:这两个变量之间有函数关系吗?如果有,解析式是什么?
考题
高中数学《直线的两点方程式》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点斜式方程求解直线方程:【答辩题目解析】
1.两点式方程是根据什么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推导两点式?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答案:解析:1、两点式方程是根据点斜式方程推导而来。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两点式相对于点斜式方程而言,如果知道直线上的两点,很容易写出直线方程,另外两点式更具有对称,形式更美观、更整齐,便于记忆。2、【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能根据两点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探究过程中获得两点式方程,增强比较、分析、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的特征和适用范围,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考题
初中数学《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考题回顾答案:解析:
考题
高中数学《并集》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点斜式方程求解直线方程:【答辩题目解析】
1.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体现教学重点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在本节课中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答案:解析:1、理解并集的概念,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出并集的定义,并理解代表元素用不同字母代替,并不影响它们之间作并集运算。2、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得到并集的定义后,通过维恩图向学生直观的展示并集运算的意义。
考题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一辆汽车行驶在来学校的马路上。
提问(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11点20分距离学校还有50Km,要使汽车在12点之前到学校接同学们回家吃饭,那么你认为汽车速度应该为多少?
提问(2):车速可以是每小时85Km吗?每小时82Km呢?每小时75.1Km呢?每小时74Km呢?【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不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不等式有无穷多解的?答案:解析:1、不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区别。它们都是左右两边用数学符号连接起来表示量与量之间关系的式子。但是,方程是表示的含有未知数的等量关系,而不等式则表示两个解析式之间的不等关系。我们在计算不等式的过程中,可以先解方程后再用不等号连接。2、在教学过程是,我是根据学生认知的先后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总结,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参与,从不等式可能有的解开始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等式可以有无穷个解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深化新知,真正理解不等式有无穷多解,让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考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加减法则》
一、考题回顾答案: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有理数加法法则和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关系?
【参考答案】
有理数加法的学习是有理数减法法则学习的基础,有理数加法法则分别阐述了同号、异号、加0三种情况的有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将被减数取相反数转化成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的,二者具有递进关系。
2.学习有理数加减法则的意义?
【参考答案】
有理数加减法则是学习初中数学运算的基础,是引入整式、分式的准备知识。有理数加减法则的正确掌握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感,是学习有理数乘除法前提,并且直接影响整式分式运算的学习。
考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减法》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两个数的和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 )
A.都是正数 B.一正一负 C.都是负数 D.至少有一个是正数(四)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总括: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可见,引进负数后对加法和减法,可以用统一的加法来解决。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不论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减号变加号的同时把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而被减数不变.
设置作业:
已知有理数a、b在数轴上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答案:解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