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结合作品论述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曹禺作品的悲剧美学。


    正确答案: 曹禺以悲剧艺术的杰出成就对我国悲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是悲剧主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人们的思想处于封建思想的禁锢之中,争取生存解放的战斗心理成为社会的普遍的心理。因此,当时的中国虽然不可能广泛产生西方世界由于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精神生活极端贫乏等因素引起的异化、孤独、绝望的社会心理,但也面临人的真正解放这一重要的课题。曹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开始自己的艺术探求。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曹禺作品的取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悲剧主题。剧作家在《雷雨》、《日出》、《原野》等剧本中大声呼喊:/摧毁这黑暗的社会吧,让人成为人、这是我们在曹禺剧作中听到的主旋律。罪恶社会对人的腐蚀吞噬,黑暗中的人渴望追求光明以及这种要求遭到扼杀——曹禺从这三方面有力地表达了严肃的人的主题。表现人的主题在中国新文学中并非自曹禺始,但曹禺悲剧主题的深刻性在于他把悲剧描写的重点集中在揭示人的深刻的精神痛苦上,他总是致力于表现人物深刻的内心痛苦,总是从解剖灵魂入手以淋漓尽致的笔墨将悲剧人物的内心痛苦一层层突现出来。因此,这些精神痛苦虽然埋藏得很深,不易为人觉察,却能比一般痛苦更能让人哀怜,引人深思。同时,曹禺的悲剧所描写的痛苦是清醒地意识到的痛苦,人物的心灵在痛苦中挣扎,都想摆脱这痛苦与不幸,却都绝望地发现自己无路可走,这痛苦属于他们也属于社会,这就使曹禺的悲剧主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深刻性。
    其次,是悲剧冲突。从戏剧冲突的内在构成说,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悲剧冲突特别强调意志的作用,认为自觉意志是悲剧冲突的基础。在曹禺剧作中,人物都具有强烈自觉的个性意志,描写由个人自觉意志而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戏剧冲突:人物在意志酝酿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内心冲突;在执行意志时和别人的自觉意志发生的外部冲突;并把性格刻画和意志冲突的展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曹禺的悲剧冲突同样致力于表现尖锐的心理冲突,不是直接描写心理冲突并使之外化,而是通过强有力的外部情节冲突来显示人物的心理冲突。在《雷雨》中几乎没有单独孤立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人物细腻复杂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而在《日出》中,情节冲突逐渐减弱,内在的紧张性却逐渐加强,到《原野》,作者的笔触直接伸入人物内心,全力描写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并且借鉴表现主义的手法,把内心活动具象化、感知化。在曹禺剧作中,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在不同的剧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总的来说比较注意戏剧冲突外在的紧张性。《日出》中,表面上没有了《雷雨》那种剑拔弩张的情势,而是平淡与紧张的统一,但在平淡中,埋着紧张的因子,潜伏着性格、意志、感情、利害等种种冲突。每一幕在开场时几乎都是谈心说笑,似乎平淡无奇,但潜流在暗中集合,最后奔突而出,人物性格在紧张的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特点在《原野》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三,是悲剧人物。曹禺剧作的悲剧人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包括劳动妇女,如鲁侍萍与四凤,小东西、翠喜与黄省三,以及鸣凤、婉儿等人。另一类为封建阶级、资产阶级营垒里遭摧残压抑,受毒化控制的人,如蘩漪、陈白露、曾文清、愫方、焦大星等。这两类悲剧人物都是社会上的小人物、灰色人物。曹禺的悲剧是小人物的悲剧,是灰色人物的悲剧。作家笔下的悲剧人物都具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丰富性格和复杂心理。作家总是力求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多层次,有意识地着力挖掘其性格不完全一致的情感和心智矛盾的侧面,把明显与隐晦、尖锐与缓和、激烈与平静交错糅合,使人物性格立体化。蘩漪性格的复杂性,为历来的评论家所称道。在刻画她的性格时,作家审美创造的视角凝聚在时代精神所引发人物心灵世界的强烈骚动上:在五四精神的启悟下,蘩漪热烈渴望个性自由与解放,确是“心比天高”;但当她试图冲破封建牢笼,同周朴园前妻之子周萍发生乱伦关系后,在她的潜意识深层却又不时窜出传统观念的幽灵,使她不自觉地为突如其来的犯罪感所困扰;而当周萍要悔改以前的罪恶同她断绝那种不正常的关系时,蘩漪又死死抓住周萍不放,一次次疯狂地去破坏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妒恨与阴鸷。在《日出》中,作家更深入地揭示了陈白露在罪恶社会的逼迫、腐蚀下日益堕落又不甘沉沦,渴望自由光明又难以挣脱生活桎梏的灵魂剧烈搏斗,从而突现了她矛盾、分裂、忧郁、痛苦的内在复杂性格。

  • 第2题:

    结合作品,论述荷马史诗的思想价值。


    正确答案: A、《伊利亚特》的基本主题是歌颂与异族战斗的英雄,赞扬了刚强、威武和特别重视战斗荣誉的英雄主义。
    B、《奥德赛》的基本主题是写人和自然的斗争,同时,反映了争夺和维护私有财产的斗争,体现了新家庭制度的道德规范。
    C、贯穿两部史诗的共同思想是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
    (以下具体论述)

  • 第3题: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陆游爱国诗歌的主题思想。


    正确答案: 陆游是一个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歌,有词,有散文。诗的成就就尤为显著,仅现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词”,内容也很丰富,差不多触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阶级矛盾的爱国诗歌。这些诗歌,洋溢着爱国的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1.陆游爱国诗的主要特征是“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陆诗最为突出的内容是呼吁抗金救国,消灭敌寇,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的统一。他在早年的诗中写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在中年的诗中写道:“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枕上》;到了老年仍在诗中发出这样奋激铿锵的声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真是少年壮志,白首愈坚,丹心映日,气贯长虹。他以这种岩浆喷发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喊出了时代最激昂高亢的强声。
    2.陆游爱国诗篇的另一特点是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在《关山月》中,“和戎诒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这首诗表达了对宋金和议和对南宋朝廷的文恬武嬉,奢侈淫逸,忘国偏安作了更为深刻的揭露和强烈的谴责,表达了征人、遗民恢复中原的愿望,也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感情。
    3.爱国诗歌充满壮志未酬的愤懑,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由于南宋一代,当权的始终是投降派,陆游的报国理想,还是遭到了冷酷现实的扼杀。冷酷的现实,也使陆游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理想。
    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是陆游爱国精神的一种深刻体现,也是他的爱国诗篇的一大特征。

  • 第4题:

    结合作品论述《凤凰涅槃》的思想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凤凰涅槃》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预告了旧世界、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富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中的‘涅槃’不是寂灭,而是经过剧痛和死亡的新生。这首诗充满了辩证的哲理、热烈的幻想、对自己祖国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光明理想。
    具体表现如下:
    思想上,《凤凰涅槃》最集中地的表现了作者在“五四”时期热情奔放的火山爆发般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充分表现出了对黑暗世界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精神。其次,充分表现出了能够创造一个新世界的理想和决心,采用神话故事,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更生”的故事,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第三,体现了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鲜明要求。第四,显示出了彻底的反抗、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以“无与伦比的强力”宣泄了青年心中的苦闷。凤凰的破旧立新的宏伟气魄,显示出勇于自我牺牲、自我革命的精神,充满了对未来的必胜信念,又使诗篇闪耀着乐观主义精神。这同当时的时代精神是合拍的。可以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艺术上,《凤凰涅槃》富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造了自我抒情的主人公形象,即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以其无所顾忌的气概,乐观的信念,博大的胸怀、率真的灵魂,完美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成了五四青年所向往的理想人格的象征。其次,具有奇幻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激情昂扬。第三,形式奔放、灵活自由、不拘一格、自然组合,以“情绪的自然消涨”来结构的全诗,同时采用不规则押韵,或者采用排比、复沓、对偶等形式,使得诗在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程度的整齐与和谐。

  • 第5题:

    结合时代背景、诗人思想及其诗歌作品,论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正确答案: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1)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2)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 第6题:

    请结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论述其美学主张和特征。


    正确答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和特征有如下几点:
    ①取材自底层贫苦人民的生活状态(还我普通人);
    ②强调记录性(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③实景拍摄④长镜头运用
    ⑤结构形式多样化
    ⑥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⑦地方方言的运用
    以新现实主义时期代表导演德西卡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为例:
    <1>影片讲述了时下失业的贫苦一家人的生活,以自行车为线索,表现了贫苦人民为获得一份工作而艰辛努力的状态。
    <2>影片完全采用实景拍摄,虽有随意性的叙事情节安排,但还是有浓重的记录性质,摄影机完全的实景拍摄,没有一处是摄影棚录制得出,完全实拍了当下人物的生存状态、大街上的真实景物,真实可信可感。
    <3>影片中大段长镜头的表现:招工现场的繁闹拥挤,广场失业人民的困苦状态等皆是大段长镜头展现出来。
    <4>影片与当时好莱坞电影厂出品的影片千差万别,好莱坞的影片主张结构故事的冲突性、美学上的审美性以及影片的商业性,影片风格呈现出较强的戏剧性。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风格则完全的日常性表现,贫苦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拍摄对象,在这样的日常性中多多少少的也包含了戏剧性和散文式的特点,可谓风格多种多样。
    <5>影片中的演员全部都不是当时的著名演员,而是真实的贫苦大众,体现了新现实主义要求非职业演员这一特征。而这些演员的对白中又都是完全的地方方言白话运用,也契合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

  • 第7题:

    问答题
    结合时代背景、诗人思想及其诗歌作品,论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正确答案: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1)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2)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曹禺作品的悲剧美学。

    正确答案: 曹禺以悲剧艺术的杰出成就对我国悲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是悲剧主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人们的思想处于封建思想的禁锢之中,争取生存解放的战斗心理成为社会的普遍的心理。因此,当时的中国虽然不可能广泛产生西方世界由于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精神生活极端贫乏等因素引起的异化、孤独、绝望的社会心理,但也面临人的真正解放这一重要的课题。曹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开始自己的艺术探求。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曹禺作品的取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悲剧主题。剧作家在《雷雨》、《日出》、《原野》等剧本中大声呼喊:/摧毁这黑暗的社会吧,让人成为人、这是我们在曹禺剧作中听到的主旋律。罪恶社会对人的腐蚀吞噬,黑暗中的人渴望追求光明以及这种要求遭到扼杀——曹禺从这三方面有力地表达了严肃的人的主题。表现人的主题在中国新文学中并非自曹禺始,但曹禺悲剧主题的深刻性在于他把悲剧描写的重点集中在揭示人的深刻的精神痛苦上,他总是致力于表现人物深刻的内心痛苦,总是从解剖灵魂入手以淋漓尽致的笔墨将悲剧人物的内心痛苦一层层突现出来。因此,这些精神痛苦虽然埋藏得很深,不易为人觉察,却能比一般痛苦更能让人哀怜,引人深思。同时,曹禺的悲剧所描写的痛苦是清醒地意识到的痛苦,人物的心灵在痛苦中挣扎,都想摆脱这痛苦与不幸,却都绝望地发现自己无路可走,这痛苦属于他们也属于社会,这就使曹禺的悲剧主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深刻性。
    其次,是悲剧冲突。从戏剧冲突的内在构成说,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悲剧冲突特别强调意志的作用,认为自觉意志是悲剧冲突的基础。在曹禺剧作中,人物都具有强烈自觉的个性意志,描写由个人自觉意志而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戏剧冲突:人物在意志酝酿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内心冲突;在执行意志时和别人的自觉意志发生的外部冲突;并把性格刻画和意志冲突的展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曹禺的悲剧冲突同样致力于表现尖锐的心理冲突,不是直接描写心理冲突并使之外化,而是通过强有力的外部情节冲突来显示人物的心理冲突。在《雷雨》中几乎没有单独孤立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人物细腻复杂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而在《日出》中,情节冲突逐渐减弱,内在的紧张性却逐渐加强,到《原野》,作者的笔触直接伸入人物内心,全力描写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并且借鉴表现主义的手法,把内心活动具象化、感知化。在曹禺剧作中,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在不同的剧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总的来说比较注意戏剧冲突外在的紧张性。《日出》中,表面上没有了《雷雨》那种剑拔弩张的情势,而是平淡与紧张的统一,但在平淡中,埋着紧张的因子,潜伏着性格、意志、感情、利害等种种冲突。每一幕在开场时几乎都是谈心说笑,似乎平淡无奇,但潜流在暗中集合,最后奔突而出,人物性格在紧张的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特点在《原野》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三,是悲剧人物。曹禺剧作的悲剧人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包括劳动妇女,如鲁侍萍与四凤,小东西、翠喜与黄省三,以及鸣凤、婉儿等人。另一类为封建阶级、资产阶级营垒里遭摧残压抑,受毒化控制的人,如蘩漪、陈白露、曾文清、愫方、焦大星等。这两类悲剧人物都是社会上的小人物、灰色人物。曹禺的悲剧是小人物的悲剧,是灰色人物的悲剧。作家笔下的悲剧人物都具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丰富性格和复杂心理。作家总是力求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多层次,有意识地着力挖掘其性格不完全一致的情感和心智矛盾的侧面,把明显与隐晦、尖锐与缓和、激烈与平静交错糅合,使人物性格立体化。蘩漪性格的复杂性,为历来的评论家所称道。在刻画她的性格时,作家审美创造的视角凝聚在时代精神所引发人物心灵世界的强烈骚动上:在五四精神的启悟下,蘩漪热烈渴望个性自由与解放,确是“心比天高”;但当她试图冲破封建牢笼,同周朴园前妻之子周萍发生乱伦关系后,在她的潜意识深层却又不时窜出传统观念的幽灵,使她不自觉地为突如其来的犯罪感所困扰;而当周萍要悔改以前的罪恶同她断绝那种不正常的关系时,蘩漪又死死抓住周萍不放,一次次疯狂地去破坏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妒恨与阴鸷。在《日出》中,作家更深入地揭示了陈白露在罪恶社会的逼迫、腐蚀下日益堕落又不甘沉沦,渴望自由光明又难以挣脱生活桎梏的灵魂剧烈搏斗,从而突现了她矛盾、分裂、忧郁、痛苦的内在复杂性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陆游爱国诗歌的主题思想。

    正确答案: 陆游是一个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歌,有词,有散文。诗的成就就尤为显著,仅现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词”,内容也很丰富,差不多触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阶级矛盾的爱国诗歌。这些诗歌,洋溢着爱国的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1.陆游爱国诗的主要特征是“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陆诗最为突出的内容是呼吁抗金救国,消灭敌寇,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的统一。他在早年的诗中写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在中年的诗中写道:“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枕上》;到了老年仍在诗中发出这样奋激铿锵的声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真是少年壮志,白首愈坚,丹心映日,气贯长虹。他以这种岩浆喷发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喊出了时代最激昂高亢的强声。
    2.陆游爱国诗篇的另一特点是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在《关山月》中,“和戎诒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这首诗表达了对宋金和议和对南宋朝廷的文恬武嬉,奢侈淫逸,忘国偏安作了更为深刻的揭露和强烈的谴责,表达了征人、遗民恢复中原的愿望,也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感情。
    3.爱国诗歌充满壮志未酬的愤懑,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由于南宋一代,当权的始终是投降派,陆游的报国理想,还是遭到了冷酷现实的扼杀。冷酷的现实,也使陆游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理想。
    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是陆游爱国精神的一种深刻体现,也是他的爱国诗篇的一大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论述《红旗谱》思想主题的深刻性。

    正确答案: 《红旗谱》在大革命前后冀中平原农民革命的大背景下,描写了锁井镇两家三代农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与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斗争的历史及不同命运,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农民的苦难、抗争和革命历史,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斗争精神,生动地揭示出农民革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走向胜利。小说思想主题的深刻性在于,首先选取了中国农民革命这个有历史深度和厚度的重要题材,展示了党的正确领导对农民革命的重要性;第二是通过朱、严两家三代人与封建地主冯老兰及其靠山——帝国主义、反动政府——之间的斗争,表现了旧中国尤其是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阶级力量的此消彼长;第三是通过两代人走进革命队伍的不同经历和道路,热情地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和英勇气概,表现了农民斗争由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转折的必然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正确答案: 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想渊源。
    首先,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人世的精神,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
    其次,主张诗贵传神。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的诗歌创作,在体物传神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如写西湖夏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苏轼反复强调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空静心态,来源于他对佛老之学的认识,在佛、道二教中,“空静”、“虚空”的要义都是达到“无我”之境而得万物之本,对艺术家来说,摒除杂念,保持空静的心态,正可以获得最人的思维空间以创造深情远韵的艺术境界。
    再次,崇尚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感情率真。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如《读孟郊诗二首》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特别推重陶潜,就因为陶诗情真:“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其二,意境清新。苏轼在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如《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论述苏轼诗歌的内容。

    正确答案: 比之散文和词,苏诗的题材更广阔,风格也更多样。
    一.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
    二.抗敌御侮,反对妥协议和的诗歌
    三.写景抒情诗
    四.理趣诗。
    五.题画咏物诗
    六.苏轼还有一百多首和陶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论述苏轼诗歌的内容。


    正确答案: 比之散文和词,苏诗的题材更广阔,风格也更多样。
    一.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
    二.抗敌御侮,反对妥协议和的诗歌
    三.写景抒情诗
    四.理趣诗。
    五.题画咏物诗
    六.苏轼还有一百多首和陶诗。

  • 第14题:

    论述苏轼诗歌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一.散文化而不失诗味,议论化却多具理趣
    二.形象生动,韵味深长
    三.运笔自然,风格豪放
    四.苏诗各体皆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

  • 第15题:

    结合鲁迅的美学思想发展,试论述鲁迅“崇高阔大”审美趣味的特点。


    正确答案: 五四“以后一直到30年代,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日益深刻,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日臻成熟、深刻,并且也更具有系统性和明确性。首先,鲁迅突出发展了”五四“以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见解,并且在理论上对之加以深刻的阐发、论述,形成了作为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革命功利性的文艺观„„对于文学的社会性问题,鲁迅更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之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鲁迅从文艺的社会功利性出发,对艺术的起源以及制约着文艺的发展的时代性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从功利性的文艺观出发,鲁迅也很强调文艺的时代性。
    鲁迅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从文艺的功利性和文艺的审美性出发,鲁迅还对艺术美的几种基本形态作了颇为精到的论述。
    (1)关于崇高,深为鲁迅所喜爱。鲁迅在批评30年代的一些作家、作品时,就常常从这一美学偏爱出发。
    (2)关于优美,鲁迅不免过于偏激。他抑优美,扬崇高,是从他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出发的。鲁迅认为,对优美这一艺术美形态的欣赏,是必须有余裕的,“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那种心地晶莹的雅致,是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好境遇。

  • 第16题:

    结合作品论述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思想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思想成就:小说反映了1946年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发布后,到1947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一历史时期,华北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普通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已经踏上了光明的道路,太阳从桑干河上升起来了,反映了伟大的土改运动在中国农村引起的巨大变化,告诉人们:土改不仅改革了几千年来农村的封建旧秩序,而且给农民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艺术成就:首先,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这是其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小说写出了人物思想、性格和心理的复杂性,展现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在农民文化心理结构中留下了怎样的历史积淀,以及这种历史积淀又是怎样束缚了他们反封建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自身解放的历史进程的。第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朗的色彩和乐观的格调。第四,文学语言细腻、蕴藉、凝练,富于暗示力和情感色彩,但有时失之于沉闷,精妙有余而通俗朴实不足。

  • 第17题:

    结合作品论述《红旗谱》思想主题的深刻性。


    正确答案:《红旗谱》在大革命前后冀中平原农民革命的大背景下,描写了锁井镇两家三代农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与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斗争的历史及不同命运,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农民的苦难、抗争和革命历史,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斗争精神,生动地揭示出农民革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走向胜利。小说思想主题的深刻性在于,首先选取了中国农民革命这个有历史深度和厚度的重要题材,展示了党的正确领导对农民革命的重要性;第二是通过朱、严两家三代人与封建地主冯老兰及其靠山——帝国主义、反动政府——之间的斗争,表现了旧中国尤其是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阶级力量的此消彼长;第三是通过两代人走进革命队伍的不同经历和道路,热情地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和英勇气概,表现了农民斗争由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转折的必然性。

  • 第18题:

    结合熟悉的作品,简要论述诗歌审美情感的特征。


    正确答案:(1)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表现情感并不是诗歌的专利。
    (2)真正属于诗歌的审美情感,有如下特征:真挚不伪饰、清纯、深沉、浓烈、精微、新颖。
    (3)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 第19题:

    问答题
    结合作品论述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思想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思想成就:小说反映了1946年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发布后,到1947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一历史时期,华北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普通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已经踏上了光明的道路,太阳从桑干河上升起来了,反映了伟大的土改运动在中国农村引起的巨大变化,告诉人们:土改不仅改革了几千年来农村的封建旧秩序,而且给农民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艺术成就:首先,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这是其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小说写出了人物思想、性格和心理的复杂性,展现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在农民文化心理结构中留下了怎样的历史积淀,以及这种历史积淀又是怎样束缚了他们反封建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自身解放的历史进程的。第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朗的色彩和乐观的格调。第四,文学语言细腻、蕴藉、凝练,富于暗示力和情感色彩,但有时失之于沉闷,精妙有余而通俗朴实不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分别以具体作品为例,结合身世、思想,谈谈同为豪放词人的苏轼、辛弃疾,词作风格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苏轼: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参考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参考作品:《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结合鲁迅的美学思想发展,试论述鲁迅“崇高阔大”审美趣味的特点。

    正确答案: 五四“以后一直到30年代,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日益深刻,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日臻成熟、深刻,并且也更具有系统性和明确性。首先,鲁迅突出发展了”五四“以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见解,并且在理论上对之加以深刻的阐发、论述,形成了作为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革命功利性的文艺观„„对于文学的社会性问题,鲁迅更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之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鲁迅从文艺的社会功利性出发,对艺术的起源以及制约着文艺的发展的时代性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从功利性的文艺观出发,鲁迅也很强调文艺的时代性。
    鲁迅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从文艺的功利性和文艺的审美性出发,鲁迅还对艺术美的几种基本形态作了颇为精到的论述。
    (1)关于崇高,深为鲁迅所喜爱。鲁迅在批评30年代的一些作家、作品时,就常常从这一美学偏爱出发。
    (2)关于优美,鲁迅不免过于偏激。他抑优美,扬崇高,是从他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出发的。鲁迅认为,对优美这一艺术美形态的欣赏,是必须有余裕的,“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那种心地晶莹的雅致,是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好境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苏轼诗歌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一.散文化而不失诗味,议论化却多具理趣
    二.形象生动,韵味深长
    三.运笔自然,风格豪放
    四.苏诗各体皆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熟悉的作品,简要论述诗歌审美情感的特征。

    正确答案: (1)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表现情感并不是诗歌的专利。
    (2)真正属于诗歌的审美情感,有如下特征:真挚不伪饰、清纯、深沉、浓烈、精微、新颖。
    (3)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