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论述苏轼儒、道、释合一的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儒、释、道三教问题凸显是在()。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2题:

    社会思想的活跃为唐诗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侠、儒、释、道是贯穿唐朝的四种主流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属于以上四种思想的哪一种?()

    • A、侠
    • B、儒
    • C、释
    • D、道

    正确答案:D

  • 第3题:

    出入儒、释、道三家的作者是()

    • A、柳永
    • B、苏轼
    • C、晏殊
    • D、秦观

    正确答案:B

  • 第4题:

    金元以来至今,道教形成全真道与正一道。其中正一道创立于金初,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宋明之后的许多思想家把宋明理学的宗教色彩概括为()

    • A、儒表道里
    • B、儒表佛里
    • C、儒佛合一
    • D、儒佛道合一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多选题
    国学的核心思想主要还是()几部分。
    A

    B

    C

    D

    E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出入儒、释、道三家的作者是()
    A

    柳永

    B

    苏轼

    C

    晏殊

    D

    秦观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宋明之后的许多思想家把宋明理学的宗教色彩概括为()
    A

    儒表道里

    B

    儒表佛里

    C

    儒佛合一

    D

    儒佛道合一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儒道释思想对苏轼文论的影响。

    正确答案: 苏轼一生由于有着丰富而精湛的文艺实践,又有儒、释、道兼容的文化哲学,更具有文学艺术的自由创造精神,所以,他的文艺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
    (1)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苏轼一生致力于文学艺术的审美实践,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通才,他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之中。这一精神的养成首先得益于包括其父弟在内的“蜀学”的影响,使他能够自由地穿行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诸多学派之中,不为任何一种文化思想所束缚,而能融儒、道、释为一体,用之于人生实践,诗化为文学艺术作品,熔铸成一家之文论。苏轼一生的科举仕途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支柱,晚年看似有归依佛学之向,实则仍不离孔学。苏轼“达”时济苍生,“穷”时不忘济百姓,穷、达之时都能“善其身”,故能获得儒家所追求的个体与群体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苏轼并不独尊儒学,而是兼综三教。苏轼少年时就开始读庄子,深受其感染,苏轼一生以庄子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艺术精神指导自己的文学实践,获得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规律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自贬黄州之后,苏轼常与僧道交游,并潜心佛学研究,用佛性解脱心理冲突,化解心灵矛盾,获取精神上的自由,获得佛家所追求的人与自我心性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苏轼《祭龙井辩才文》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阐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苏轼正是融三教于一体的大海,他自由地吸纳各种文化思想进行创造,实践于文学和文论,就产生了具有自由艺术精神的文学作品和文论思想。
    (2)创作主体的“空静”及对“常理”的把握。苏轼的空静观是融合佛、道谈文艺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是指创作主体要以虚空、宁静的心胸观照事物,把握事物的常理。老庄之道强调心斋、坐忘,用空静之心以应万象的无穷变化之动,把握动静的变化规律和万物的无穷奥理,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由境界。佛学也讲究以空静的方式体悟真如佛性。苏轼强调空静的目的是为了自由地“求物之妙”,因此他又主张“其神与万物交”、“身与竹化”,即神与物游。
    (3)“有为而作”与自由“达意”的创作论。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轼既强调“有为而作”,又主张自由“达意”。他从儒家思想出发,强调文章反映现实的功能,既循欧阳修反对时文于“枝词”上用力的形式主义文风,又反对道学家空谈道义的“游谈”。但苏轼的自由创造精神决定了他并不为此类尚实用的思想所束缚,其所谓有为而作之“为”,也不尽指“言必中当时之过”和“有补于国”的实用目的。从他自身的创作实践来看,有为而作之“为”更多地是指为“文统”目的而写作,即为自由“达意”而写作。
    (4)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苏轼认为,艺术家在了然于心与口与手的自由创造中,必然达到自然天成、传神入化的境地。苏轼也追求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对苏李、曹刘、陶谢、李杜、韦柳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都予以充分肯定,表示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
    (5)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
    “传神”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审美范式,一切艺术都以传神为最高境界,文学自不例外。
    传神论始于庄子,顾恺之论画首倡“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往后便不断为人论及。苏轼反复强调诗画要追求传神入化之美,自有独到之见。首先,要想达到作品传神的化境,作者必须能与物同化,做到“物化传神”。其次,苏轼还从司空图的“离形得似”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二论中,融合生发出“象外传神”的创见。“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说明“物化”并非只观照此物此景而不旁及他物他景;相反,越是能体物之妙,就越是能超以象外而求之。其三,苏轼融合司空图的韵味说,主张诗境的“韵味传神”。《书黄子思诗集后》对司空图的“美在咸酸之外”极为赏赞,并认为黄子思之诗亦有此味,“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又《送参寥师》说“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之至味即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就是能于象外、景外、韵外、味外传达出不尽神韵,给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的美感。 总之,传神入化的艺术至境的生成,是文艺家自由的生命精神与自由的艺术精神相融合的产物。苏轼崇尚传神论也正是这些精神的体现,并因此丰富了传神论的理论内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如果说儒释道三教思想相争相融体现在《西游记》中,那么释是《西游记》名言标榜的思想意识,道是批判的对象,而儒则是小说的核心思想。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金元以来至今,道教形成全真道与正一道。其中正一道创立于金初,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创建于金初的全真教主要创派人为王重阳,在教义上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创建该派。全真道是北宋以后重要的道派之一,在教制教义上有不少创新,首先提倡“三教(道、儒、佛)圆融”。

  • 第13题:

    “三教九流”中的“三教”,通常是指()。

    • A、天、地、人
    • B、儒、法、墨
    • C、儒、释、道
    • D、儒、道、阴阳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理学家以()为核心,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三教合一”的理学思想体系。

    • A、道家思想
    • B、佛教思想
    • C、儒家思想
    • D、法家思想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如果说儒释道三教思想相争相融体现在《西游记》中,那么释是《西游记》名言标榜的思想意识,道是批判的对象,而儒则是小说的核心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它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洛江区内有着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双髻山(仙公山)。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判断题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它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理学家以()为核心,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三教合一”的理学思想体系。
    A

    道家思想

    B

    佛教思想

    C

    儒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历史上把()合称为“三教”。
    A

    佛,道,儒

    B

    佛,道,法

    C

    儒,法,释

    D

    墨,法,道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论述苏轼儒、道、释合一的思想。

    正确答案: 苏轼生活在十一至十二世纪之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的时期,由魏晋以来所展开的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互渗融合与共存,到唐宋时代,三者形成了共尊的局面。作为深受传统文化陶冶的封建文人,苏轼思想有着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典型的结构形态。
    儒学精神是苏轼复杂多层思想的主色调。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是名冠一时的文学家,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才能,也铸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传统儒家的功名思想深深地溶进了他灵魂的深处,使他从小就立下凌云之志,抱有高远之怀,将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对北宋积弱积贫、岌岌可危的险恶局势,他希望加强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曾向朝廷献计献策。苏轼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长期外放,流落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情感,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每到贬谪新地,苏轼都能以乐观的情怀忘却心灵的伤痛,以贤者的姿势跟当地的民众打成一片,苏轼以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功惠当代的斐然政绩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峻洁的形象。
    宋代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和没落,传统儒学精神渐渐失去了合理的内核。传统儒学精神失落了,而佛老思想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离尘去世的佛老思想是苏轼理想受阻后对传统儒学精神的反弹,是源于他现实人生罹难后的重新选择。因而,他常常发出“人生如梦”的长叹,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之感,所以他认为对柔弱渺小的个体生命来说,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从身心的拘役中求得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中。饱经世事忧患、风尘播弄而面容苍老、身心疲惫的苏轼,在佛老光辉的照耀下咀嚼着人生的苦涩与酸痛。
    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规定着他人生的基本追求,佛老思想是其感情焦燥的润滑,是对传统儒学精神倾斜的平衡。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苏轼对文学的贡献也正得力于他的这种独特思想构造所产生的内驱力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推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
    A

    外儒内法的思想

    B

    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

    C

    “天人合一”思想

    D

    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社会思想的活跃为唐诗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侠、儒、释、道是贯穿唐朝的四种主流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属于以上四种思想的哪一种?()
    A

    B

    C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