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与符号性可以共居一物之中,从而同一物携带的意义会发生变化,是因为()。
第1题:
对于产生符号感知的物,符号携带的意义必然是“片面的”,因为()。
第2题:
符号是“一物代一物”这定义不全面,因为()。
第3题:
如果表达某种意义符号重复出现、大量出现,我们可以猜测()。
第4题:
“绝对同一符号”不可能存在,因为()。
第5题:
没有发送者的符号依然可以是符号,因为()。
第6题:
发送者必定有表达意义的意图,大自然无意图
自然符号是天然生成的
自然符号并没有表达意义
自然符号的意义是接受者解释出来的
第7题:
符号发出者认为这种意义很紧迫
符号发出者认为这种意义很重要
符号发出者认为这种意义很有趣
符号发出者觉得接受者还没有解释出这个意义
第8题:
符号表达的意义,尚未被解释出来
符号能让解释变得方便
符号比意义解释更加生动
符号能帮助我们记忆
第9题:
画出来的符号,例如乐谱
文字中的符号,例如标点符号
公诸于世给大家看的符号,例如奥运标记
被接受者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
第10题:
符号只需要某些感知来承载,而物能提供的感知是无限的
符号的目的不是理解承载符号感知的物
符号不可能携带关于此物的全部知识
符号意义的解释者,不可能了解物的全部意义
第11题:
符号与对象不可能完全一样
符号与其对象必定有某种解释距离
一旦相同,符号就不再是符号
符号与对象不是一物代一物的关系
第12题:
潜在符号的意义没有实现
潜在符号没有达到表达意义的目的
潜在符号只有发出,没有到达
所有的符号都必须由解释者解释出意义来
第13题:
符号指的是()。
第14题:
潜在符号不是完整的符号,因为()。
第15题:
所有的符号必然有意义,因为()。
第16题:
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因为()。
第17题:
布鲁默认为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第18题:
符号不一定是“物”
符号的意义不一定是“物”
符号与其携带的意义都不一定是“物”
感知不是符号
第19题:
符号的目的就是携带意义
意义是符号的存在方式
如果没有被解释出意义,符号就不能成为符号
解释者必然能找出符号的意义
第20题:
人的生活环境由符号构成
人随时在感知世界
意义的任何表达和解释必须靠符号才能完成
意义靠符号才能传送
第21题:
无限衍义表明符号学本质上是动力性的
要解释意义,就必须要用另一个符号
符号表意在实践中也不会被打断
在实践中,表意能被打断,却不可能被终结
第22题:
信号不是符号,因为没有意义
信号不是符号,因为没有被解释
信号的解释固定,因此是一种特殊的符号
信号不需要接收者做出反应
第23题:
因为它有意义
因为是不是符号,取决于解释者是否能解出一个意义
因为解释者总是构筑出一个发送者
因为它总是能够被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