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在灵山寺听法华经时,曾闻菩萨度化众生须用善巧方便,若度乞人就要换乞人衣服,不然就不契机,有人质问你能作到么?假使作的到,目的是为度他起见,而旁观者邪见错解,不知菩萨深心,谈何容易,反受其毁?

题目

星期日在灵山寺听法华经时,曾闻菩萨度化众生须用善巧方便,若度乞人就要换乞人衣服,不然就不契机,有人质问你能作到么?假使作的到,目的是为度他起见,而旁观者邪见错解,不知菩萨深心,谈何容易,反受其毁?


相似考题
更多“星期日在灵山寺听法华经时,曾闻菩萨度化众生须用善巧方便,若度乞人”相关问题
  • 第1题:

    诸法因缘生,真如本性是何因缘生,众生是否有限,若无限那菩萨何能度空?


    正确答案:‘诸法因缘生’是方便法,真如是无为法,何能以有为而生无为?经云:‘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古德偈云‘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象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众生有无问题,经云:‘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明众生永不能尽。菩萨累劫随顺众生,度化众生,从不休息,经云:‘众生界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众生与菩萨,两皆无限也。

  • 第2题:

    观世音菩萨是释迦世尊在法华会上介绍与众生了知寻声救苦有求必应,但是世尊以前之众生能知拜观世音菩萨乎?


    正确答案:世尊以前,众生尚不知有三宝,况能知拜观音菩萨。

  • 第3题:

    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但是在地狱中苦恼众生用何方法求菩萨即能得度?


    正确答案:菩萨大慈大悲大愿,自往地狱救之,不待彼求也。

  • 第4题:

    万法因缘生,佛菩萨度世亦不离此一原则,证之释尊弟子俱成阿罗汉而那位只会念扫帚一字之某尊者便知佛之缘行法力无边。今届末法,众生求度岂不难之又难?末法时期有无佛菩萨慈悲众生,另弘法门广度众生?


    正确答案:古德云,正法时期戒成就,像法时期禅成就,末法时期净成就。佛菩萨有感必应,随时现身,度化众生,但我辈障重,虽遇错过,是可悲耳,净土法门,名曰门余大道,即是八万四千法门以外之另一法门,何必他求!

  • 第5题:

    观世音菩萨常以三十二应身说法度生,祛三毒,施无畏,救八难,倘若我人发大愿,观机方便说教度生,善巧契机引祛三毒,广施无畏,救人八难,如此愿力与观世音菩萨愿力相应时,自心即佛,我人能否即称为观世音菩萨应身?


    正确答案:倘蒙加被,可云如是,密宗观成本尊,其理相通。惟此仅是短时间事,至如本问中:所称观音种妙行,我辈万万分不得其一,倘不自量,以凡滥圣,恐招罪无边矣。

  • 第6题:

    问答题
    在澄清人们对密宗的邪见时,为何不引用密续中的金刚语,而通篇引用汉地佛经中的教言?依此可以了知,度化众生时需要什么样的善巧方便?

    正确答案: 所引用的教证,并非来自于藏传密续,而统统是源于汉地佛经。对汉地那些爱诽谤密宗的人来讲,这也不失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果你对自己的经典一无所知,就随随便便信口开河、故意造业,那实在太不应理了。
    在度化众生时,要用他们理解的道理去引导他们,用他们认可的东西去教化他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但是在地狱中苦恼众生用何方法求菩萨即能得度?

    正确答案: 菩萨大慈大悲大愿,自往地狱救之,不待彼求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诸法因缘生,真如本性是何因缘生,众生是否有限,若无限那菩萨何能度空?

    正确答案: ‘诸法因缘生’是方便法,真如是无为法,何能以有为而生无为?经云:‘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古德偈云‘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象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众生有无问题,经云:‘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明众生永不能尽。菩萨累劫随顺众生,度化众生,从不休息,经云:‘众生界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众生与菩萨,两皆无限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十方诸佛菩萨,莫不日度众生,似乎众生(包括人类)宜渐减少;何故有史以来,此世界的众生,反日见增加呢?

    正确答案: 以六道论,人眼见者人畜而已。余四道有善有恶,诸天来此作人畜是谓堕,鬼狱来此作人畜是谓超。得度更有五乘之别,并非一超皆圣。眼见耳闻之成圣者,不及十百,未见未闻之四道堕超来此者,何止万千?此加多之原因。再以无尽虚空无量世界论,其间优劣极不一致,各土众生牵于业力,于诸世界互相堕超,此不减少之原因。试举一喻:国家创制刑律,本为刑期无刑(设刑而期不用),而监中囚人,虽有赵钱孙李假释或期满放出,监外竟仍有周吴郑王填入,例此可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观世音菩萨是释迦世尊在法华会上介绍与众生了知寻声救苦有求必应,但是世尊以前之众生能知拜观世音菩萨乎?

    正确答案: 世尊以前,众生尚不知有三宝,况能知拜观音菩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佛说度众生,究不知如何度法?是否即教人从善去恶?除此而外,尚有其他方法否?

    正确答案: 度作救度讲,有权实之分,使脱现时之灾危,权也。令得不生不灭究竟涅槃,实也。佛度众生,固不外劝善,然善更分有漏无漏之别,脱现灾危,有漏善业尚矣;不生不灭,舍无漏善业,则不能办。此无漏业,即佛教中之禅净密律种种方法。为他教所不知,为佛教所独有,若仅谓从善去恶,即为毕事,当知任何宗教,皆是劝善,又何贵乎必学佛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孙悟空去找灵吉菩萨时,菩萨正和门人齐诵什么经?
    A

    金刚经

    B

    楞严经

    C

    法华经

    D

    大光明经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佛说度众生,究不知如何度法?是否即教人从善去恶?除此而外,尚有其他方法否?


    正确答案:度作救度讲,有权实之分,使脱现时之灾危,权也。令得不生不灭究竟涅槃,实也。佛度众生,固不外劝善,然善更分有漏无漏之别,脱现灾危,有漏善业尚矣;不生不灭,舍无漏善业,则不能办。此无漏业,即佛教中之禅净密律种种方法。为他教所不知,为佛教所独有,若仅谓从善去恶,即为毕事,当知任何宗教,皆是劝善,又何贵乎必学佛耶?

  • 第14题:

    佛菩萨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吗?若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是佛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正确答案: 佛菩萨并不是只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凡是能够利益众生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有情物或无情物,均是佛菩萨的化现。
    我们也应像佛菩萨那样发愿:生生世世乃至一切众生获得涅槃之前,只要对众生有利益、有帮助,愿我变成任何事物。

  • 第15题:

    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属于舍弃愿菩提心,违犯了菩萨的根本学处。其后果必将堕入恶趣。
    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但因悭吝而没有施舍,这种人将会堕落为饿鬼。更何况在三宝前发菩提心,发誓令众生得到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安乐,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佛菩萨和众生,因烦恼不如是行持,这种人怎能超越因果规律而投生到善趣呢?

  • 第16题:

    地藏王菩萨大愿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既然佛发大愿,而众生愈来愈恶化,为何不献身于人间,来指示迷途之众生归善,这样不是很快能达任务吗?为何大佛只这样说,而不见得有做呢?


    正确答案:地藏化身人间,无量无边,各界皆有其身,人不识身,最显者,唐之九华山事也。所云指示迷途,亦不过言语文字,佛经三藏浩浩,皆是指迷,人不信从,是谁之咎?再者世间法律,亦是保善惩恶,警察监狱等机关,拘罚徒死等罪科,不能责是说空话,如何人民仍是累累触犯耶?此是众生迷不回头,反责菩萨工作不力,岂是持平之论哉。

  • 第17题:

    ()孙悟空去找灵吉菩萨时,菩萨正和门人齐诵什么经?

    • A、金刚经
    • B、楞严经
    • C、法华经
    • D、大光明经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问答题
    观世音菩萨是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且为施无畏之菩萨,古来有闻菩萨灵感之记载甚多,但菩萨之慈悲救度有否限量?以何为限?不然如乐生院中众生为何不教令勤念菩萨圣号以治此难治之病,以免终生受罪,若谓前生所造罪业甚大能敌须弥,今生须受此苦痛,但彼经中不是说菩萨能施无畏,有求必应吗?

    正确答案: 居士信日能消冰乎?兹有百丈之冰,酷夏不终日而解,春则二三日可解。严冬之际,不见其解,实则对日之时,无不消化,不过成分少耳,日消冰原则也。而消之多少,缘分深浅也。乐生院栖莲同仁,统修净土,一句洪名,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其法更为彻底,何以未见罪消病去,居士亦有疑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星期日在灵山寺听法华经时,曾闻菩萨度化众生须用善巧方便,若度乞人就要换乞人衣服,不然就不契机,有人质问你能作到么?假使作的到,目的是为度他起见,而旁观者邪见错解,不知菩萨深心,谈何容易,反受其毁?

    正确答案: 所谓方便者,即是智慧运用权变耳。权变者,即是无有定法,以真契机为贵!果欲度乞人,有时可服褴褛,有时可服华丽。又不闻有四摄法乎!如行布施,何妨华丽,如行同事,即须褴褛。若执一法,则岂能称曰善巧方便?至于毁谤,此等世界自所难免,孔子大圣,叔孙武叔尝毁之,佛为圣中圣,天中天,提婆达多却毁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凡夫菩萨,要时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智者大师语)。又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又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此段岂不与劝发菩提心,志在利他,普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旨大相径庭乎?若不度化众生,即是自了汉,而为焦芽败种如何则可?

    正确答案: 菩提心是上求下化,智悲双运,若不求智,但思救他,二俱不成。论语祖语,是恐人偏执一面,无补实际,救他须有种种方法,倘无方法,何能救他?譬如自是医生,方能救他之病,若非医生,遇见病苦,劝他求医,亦是悲心,并无不可。我辈学人,今日劝人皈依佛道,学佛念佛亦由是耳。上述各文只言具缚凡夫不能救人,并非不许劝人求救,此与菩提心有何径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观世音菩萨常以三十二应身说法度生,祛三毒,施无畏,救八难,倘若我人发大愿,观机方便说教度生,善巧契机引祛三毒,广施无畏,救人八难,如此愿力与观世音菩萨愿力相应时,自心即佛,我人能否即称为观世音菩萨应身?

    正确答案: 倘蒙加被,可云如是,密宗观成本尊,其理相通。惟此仅是短时间事,至如本问中:所称观音种妙行,我辈万万分不得其一,倘不自量,以凡滥圣,恐招罪无边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佛菩萨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吗?若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是佛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正确答案: 佛菩萨并不是只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凡是能够利益众生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有情物或无情物,均是佛菩萨的化现。
    我们也应像佛菩萨那样发愿:生生世世乃至一切众生获得涅槃之前,只要对众生有利益、有帮助,愿我变成任何事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否简称‘法华经’?

    正确答案: 亦未尝不可如是简称,但欠圆满。盖法华内容,共分二十八品,普门品乃是其中之一,若指一品,呼全体名,犹三十六峰之嵩襔,只指一峰呼为嵩山,非不可也。义不圆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