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而言之,护持正知正念是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诵经念咒等时,什么样的语言属于绮语?它有什么过失?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别人在念经、诵咒、修法时,如果你口若悬河地谈论很多令人散乱的话,就会断绝别人行善的资粮,罪过极其严重。
    大家都非常全神贯注,若有一个人讲话,整个场面就打乱了,所有人的善根也会以此而毁坏。影响别人,对自己特别不好,生生世世会对你的修法起障碍。
    特别是在僧众行列中,如果有一个人废话连篇,那全体僧众的善资都会断送在他手中,而且还会损毁施主所积的资粮。
    人们爱说各种绮语,这些表面上看,好像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但以智慧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绮语都是贪心或嗔心所引发。而且在说绮语的过程中,自他相续萌生了多少烦恼,罪业就会有多大。
    在诵经念咒,或念仪轨、课诵期间,最好不要掺杂一些闲话,否则,华智仁波切说:“不管念诵了多少,都不会有什么收获。”
    心中发愿不说绮语,并要记得上师的教言:
    不管是念诵什么,最好从头到尾念完整,中间不要夹杂绮语。
    每天念诵高僧大德、佛经论典中极具加持的偈颂和发愿文。甚至,你若连这种能力也没有,则可以选择特别有功德的心咒,如观音心咒、莲师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等。
    作为居士,应尽心尽力地持咒念佛,少说一些无关的绮话。平时要尽量少说废语,多念些经文,多说有利于众生的语言!

  • 第2题:

    正知与正念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要有正知正念?


    正确答案: 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慧来观察三门行持善法。以前高僧大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
    因为正知正念是修行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有了正知,才会时时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是否如法,只要发现有不如法的地方,正念重新将心系于善法上。如此修学,则相续不会被烦恼染污,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 第3题:

    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于佛法,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不专注的原因,一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可怕,二是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较差,以这种种因缘所致,心整天处于散乱和迷乱中。
    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尘俗的妄念。这样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了。

  • 第4题:

    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不应该生嗔心,更不应该损害众生。

  • 第5题:

    佛教教义中的(),是指佛家应坚持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

    • A、正业
    • B、正见
    • C、正命
    • D、正念

    正确答案:C

  • 第6题:

    问答题
    有时我们对某人的言行举止看不惯,真是那个人不对吗?为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不一定。我们即生中对有些人的说话做事看不惯,不一定是对方真有毛病,很可能是前世的业缘在中间作怪。我们挑剔别人时,应想到这是前世业力的一种后续,今生若没有斩断这种相续,乃至生生世世也许都会成为冤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多选题
    佛教教义中的(  ),是指佛家应坚持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
    A

    正业

    B

    正见

    C

    正命

    D

    正念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正命是指正当的谋生手段,就是按照佛教的标准来谋求生存的必需品,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A项,正业是指正当的活动、行为及工作,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一切恶行;B项,正见是指能解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如实审虑诸法性相之有漏无漏的智慧;D项,正念是指A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

  • 第8题:

    问答题
    利益众生有哪两种途径?你觉得各自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利益众生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利益众生,如放生、讲经传法、布施衣食财物等。另一种是间接利益众生,比如吃素、勤进闻思修行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修行人的两大事情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要么为众生做事情,要么自己好好地修持,这是修行人的两大事情。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云:“智者或为人讲经,或者静处自修行,如同宝石或顶饰,或者住留海岛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先不要急于求高法,一定要打好前行基础?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在六道众生中,得人身的少之又少,即便得了人身,修持正法的也寥若晨星;即使修持正法,具足十八种暇满的更是如凤毛麟角。可见,暇满人身极为难得。而若要使暇满不空耗,就一定要修好前行,否则,修其他法非常困难。因此,大家不要急于求高法,一定要打好前行的基础。当然,这个基础不是一朝一夕便一蹴而就的,必须要长时间串习才能实现。现实中有不少人修行半途而废,甚至一败涂地,寻找原因才发现——他们没有打好前行的基础。所以,对前行务必要重视,修的时间不能太短。
    虽然自己也渴仰大圆满等殊胜的法,但前行丝毫不敢怠慢,认真地好好地修持,并切实地感受前行与所谓的大法其实也无有差别,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修好的,所以极其重视和珍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在诵经念咒等时,什么样的语言属于绮语?它有什么过失?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别人在念经、诵咒、修法时,如果你口若悬河地谈论很多令人散乱的话,就会断绝别人行善的资粮,罪过极其严重。
    大家都非常全神贯注,若有一个人讲话,整个场面就打乱了,所有人的善根也会以此而毁坏。影响别人,对自己特别不好,生生世世会对你的修法起障碍。
    特别是在僧众行列中,如果有一个人废话连篇,那全体僧众的善资都会断送在他手中,而且还会损毁施主所积的资粮。
    人们爱说各种绮语,这些表面上看,好像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但以智慧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绮语都是贪心或嗔心所引发。而且在说绮语的过程中,自他相续萌生了多少烦恼,罪业就会有多大。
    在诵经念咒,或念仪轨、课诵期间,最好不要掺杂一些闲话,否则,华智仁波切说:“不管念诵了多少,都不会有什么收获。”
    心中发愿不说绮语,并要记得上师的教言:
    不管是念诵什么,最好从头到尾念完整,中间不要夹杂绮语。
    每天念诵高僧大德、佛经论典中极具加持的偈颂和发愿文。甚至,你若连这种能力也没有,则可以选择特别有功德的心咒,如观音心咒、莲师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等。
    作为居士,应尽心尽力地持咒念佛,少说一些无关的绮话。平时要尽量少说废语,多念些经文,多说有利于众生的语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思维突破的五种心态分别是什么()?
    A

    欣赏,正念,沉默,服务,聚集

    B

    欣赏,正念,知止,服务,聚集

    C

    自信,正念,知止,服务,聚集

    D

    欣赏,正念,知止,服务,微笑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修行人的两大事情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要么为众生做事情,要么自己好好地修持,这是修行人的两大事情。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云:“智者或为人讲经,或者静处自修行,如同宝石或顶饰,或者住留海岛中。”

  • 第14题:

    有些人平时什么都不做,每天雇保姆到家里干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如果利他的事业不是特别繁忙,自己的事应自己料理,不能役使别人。
    因为功德圆满、过失远离的佛陀,当年也是自己托钵乞食、亲自参加缝袈裟,照顾病人等劳动,并未差使奴仆,也没有让人给他做许多侍奉。如果我们为了贪图安逸,自己的事让他人去作,劳累痛苦推给他人,安逸幸福留给自己,一方面很折福报,另一方面因果是不会错乱的,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

  • 第15题:

    为什么说先不要急于求高法,一定要打好前行基础?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在六道众生中,得人身的少之又少,即便得了人身,修持正法的也寥若晨星;即使修持正法,具足十八种暇满的更是如凤毛麟角。可见,暇满人身极为难得。而若要使暇满不空耗,就一定要修好前行,否则,修其他法非常困难。因此,大家不要急于求高法,一定要打好前行的基础。当然,这个基础不是一朝一夕便一蹴而就的,必须要长时间串习才能实现。现实中有不少人修行半途而废,甚至一败涂地,寻找原因才发现——他们没有打好前行的基础。所以,对前行务必要重视,修的时间不能太短。
    虽然自己也渴仰大圆满等殊胜的法,但前行丝毫不敢怠慢,认真地好好地修持,并切实地感受前行与所谓的大法其实也无有差别,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修好的,所以极其重视和珍惜。

  • 第16题:

    思维突破的五种心态分别是什么()?

    • A、欣赏,正念,沉默,服务,聚集
    • B、欣赏,正念,知止,服务,聚集
    • C、自信,正念,知止,服务,聚集
    • D、欣赏,正念,知止,服务,微笑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你是单位领导,一位朋友的孩子在你单位,朋友让你平时多照顾一下他的孩子,你怎么做?


    正确答案:【1】表达对此问题的整体考虑和立场,体现人情味。
    朋友的孩子来单位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毕竟在工作中我会从内心把老友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严格要求他的同时,也会在生活中悉心照顾他,让孩子快速成长起来,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
    【2】答题时,要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既坚守原则,不厚此薄彼,又会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地照顾朋友的孩子。
    对于老友提出要照顾孩子的请求,我能够予以理解。毕竟这是人之常情,但在照顾的尺度上我也会酌情考虑。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多给予孩子一些照顾。但在工作上,我依然会坚守原则,因为每一个来到单位的新人都需要老同事的指点,帮助他们不断提升,因此,我一定不能厚此薄彼。在答应老友请求的同时,我会在思想上给这个孩子鼓励,在他需要帮助的地方指点他。同时,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让他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3】总结与升华:作为领导我会严格要求他,同时我也希望他在工作上更出色。
    虽然作为领导,我必须要严格要求他,但在内心感情上,我希望他能在工作上干出更大的成绩,让他的家人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毕竟年轻人多经历一些,也是一种积累,我相信老友也希望我这样做。

  • 第18题:

    问答题
    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不应该生嗔心,更不应该损害众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依止上师,《札嘎山法》中说:“我们这些初学者,应当像谚语中所说的‘小孩拉着母亲的衣襟’一样,瞬间也不离开上师。”按照《毗奈耶经》的要求,修行人入门之后,最少十年不能离开上师。假如不具足这种因缘,有些大德说,那绝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用正念来约束自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学处,但归纳而言主要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归纳而言,就是要时时护持自己的菩提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的心不要趋入恶道中,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而应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有些人平时什么都不做,每天雇保姆到家里干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如果利他的事业不是特别繁忙,自己的事应自己料理,不能役使别人。
    因为功德圆满、过失远离的佛陀,当年也是自己托钵乞食、亲自参加缝袈裟,照顾病人等劳动,并未差使奴仆,也没有让人给他做许多侍奉。如果我们为了贪图安逸,自己的事让他人去作,劳累痛苦推给他人,安逸幸福留给自己,一方面很折福报,另一方面因果是不会错乱的,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正知与正念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要有正知正念?

    正确答案: 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慧来观察三门行持善法。以前高僧大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
    因为正知正念是修行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有了正知,才会时时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是否如法,只要发现有不如法的地方,正念重新将心系于善法上。如此修学,则相续不会被烦恼染污,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而言之,护持正知正念是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于一切时中,以智慧再三审观身心三门之状态,这就是护持正知正念的要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