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学处,但归纳而言主要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怎样让心胸来到无量无边?


    正确答案: 了解空的特性,体证到空,心与空相应,才能展现出无量无边的心胸。体悟到空就是体道,与空相应就是与道合一。

  • 第2题:

    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依止上师,《札嘎山法》中说:“我们这些初学者,应当像谚语中所说的‘小孩拉着母亲的衣襟’一样,瞬间也不离开上师。”按照《毗奈耶经》的要求,修行人入门之后,最少十年不能离开上师。假如不具足这种因缘,有些大德说,那绝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用正念来约束自己。

  • 第3题:

    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载,阿弥陀佛灭度后,观世音菩萨成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转号‘众宝普集庄严’,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何以尚有‘灭度’境界?


    正确答案:此等灭度,指报身息化,非分段生死也。如此间丛林大方丈之退院索居也。

  • 第4题:

    如果你已经受过菩萨戒,当别人无端轻视、毁谤你,你会怎么样?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只要众生欢喜,任随他们殴打、谩骂、杀害我都可以。纵然对我百般戏弄轻辱、诽谤挖苦、冷嘲热讽,我也欢喜接受。
    因为在受菩萨戒时,我们已经承诺:如往昔诸佛菩萨舍弃所有的财产、受用、善根,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我今也如是发心。倘若我们没有这样做,光是口头上说“诸佛怎么样发心,我也这样发心”,实际上是在欺骗所有众生和佛菩萨。因此,发菩提心必须要真正地发自内心,并在实际行动中将身体等布施给众生,既然我把这个身体已经布施了,还有什么必要去执著爱惜它呢?

  • 第5题:

    我们平时在街上看到乞丐时,作为受了菩萨戒的人,怎样对待才不犯学处?


    正确答案: 应该相应地给一点,否则,作为发了菩提心或受过菩萨戒的人,不给是犯菩萨戒的。如《菩萨戒二十颂》云:“于彼有苦无怙者,悭吝财法不施与。”“于求财者不给施。”这些教证都说了对乞丐不布施是犯菩萨戒。

  • 第6题:

    有些人口中说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行为上经常大肆造恶业,这是为什么?你平时应该怎么做?


    正确答案: 可从两方面分析:
    1)这只是一种口头禅而已,如果真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心底里生起诚信,则不会造恶业。因为每个众生都害怕痛苦,一旦造恶业就会堕入恶趣,谁又肯自掘坟墓呢?
    2)由于不了知寿命是如此短暂,以致受烦恼的牵制依靠身语意造了许多恶业。

  • 第7题:

    问答题
    如果你已经受过菩萨戒,当别人无端轻视、毁谤你,你会怎么样?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只要众生欢喜,任随他们殴打、谩骂、杀害我都可以。纵然对我百般戏弄轻辱、诽谤挖苦、冷嘲热讽,我也欢喜接受。
    因为在受菩萨戒时,我们已经承诺:如往昔诸佛菩萨舍弃所有的财产、受用、善根,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我今也如是发心。倘若我们没有这样做,光是口头上说“诸佛怎么样发心,我也这样发心”,实际上是在欺骗所有众生和佛菩萨。因此,发菩提心必须要真正地发自内心,并在实际行动中将身体等布施给众生,既然我把这个身体已经布施了,还有什么必要去执著爱惜它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些人平时什么都不做,每天雇保姆到家里干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如果利他的事业不是特别繁忙,自己的事应自己料理,不能役使别人。
    因为功德圆满、过失远离的佛陀,当年也是自己托钵乞食、亲自参加缝袈裟,照顾病人等劳动,并未差使奴仆,也没有让人给他做许多侍奉。如果我们为了贪图安逸,自己的事让他人去作,劳累痛苦推给他人,安逸幸福留给自己,一方面很折福报,另一方面因果是不会错乱的,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在发愿的时候,最关键不能忘记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发愿的?

    正确答案: 发愿的时候,前提应该是“为了众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心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依靠什么样的观想方式,即使你只供一盏小小的灯,也能积累无量无边的资粮?

    正确答案: 将整个器世界观为灯器,须弥山观为灯芯,七大海洋或四大海洋观为灯油,点燃此灯时,整个世界变成一片光明,将此光明世界供养诸佛菩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而言之,护持正知正念是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于一切时中,以智慧再三审观身心三门之状态,这就是护持正知正念的要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载,阿弥陀佛灭度后,观世音菩萨成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转号‘众宝普集庄严’,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何以尚有‘灭度’境界?

    正确答案: 此等灭度,指报身息化,非分段生死也。如此间丛林大方丈之退院索居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而言之,护持正知正念是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于一切时中,以智慧再三审观身心三门之状态,这就是护持正知正念的要义。

  • 第14题:

    归纳而言,本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修行次第?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正确答案: 1)修行次第:我们要先做好人(贤善人格),其次对世间不要贪执而生出离心,再次为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修学密法或者般若法门。
    2)释迦牟尼佛的法门有八万四千那么多,千经万论浩如烟海,全部要学习的话,短暂人生中怎么学得完呢?但这里将所有的教言归纳起来,让我们完全明白:要成佛的话,一定要修无二慧,无二慧又依靠出离心、菩提心、做好人。这几个窍诀涵摄了一切法,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修行应当以此为方向。

  • 第15题:

    在诵经念咒等时,什么样的语言属于绮语?它有什么过失?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别人在念经、诵咒、修法时,如果你口若悬河地谈论很多令人散乱的话,就会断绝别人行善的资粮,罪过极其严重。
    大家都非常全神贯注,若有一个人讲话,整个场面就打乱了,所有人的善根也会以此而毁坏。影响别人,对自己特别不好,生生世世会对你的修法起障碍。
    特别是在僧众行列中,如果有一个人废话连篇,那全体僧众的善资都会断送在他手中,而且还会损毁施主所积的资粮。
    人们爱说各种绮语,这些表面上看,好像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但以智慧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绮语都是贪心或嗔心所引发。而且在说绮语的过程中,自他相续萌生了多少烦恼,罪业就会有多大。
    在诵经念咒,或念仪轨、课诵期间,最好不要掺杂一些闲话,否则,华智仁波切说:“不管念诵了多少,都不会有什么收获。”
    心中发愿不说绮语,并要记得上师的教言:
    不管是念诵什么,最好从头到尾念完整,中间不要夹杂绮语。
    每天念诵高僧大德、佛经论典中极具加持的偈颂和发愿文。甚至,你若连这种能力也没有,则可以选择特别有功德的心咒,如观音心咒、莲师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等。
    作为居士,应尽心尽力地持咒念佛,少说一些无关的绮话。平时要尽量少说废语,多念些经文,多说有利于众生的语言!

  • 第16题:

    有些人平时什么都不做,每天雇保姆到家里干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如果利他的事业不是特别繁忙,自己的事应自己料理,不能役使别人。
    因为功德圆满、过失远离的佛陀,当年也是自己托钵乞食、亲自参加缝袈裟,照顾病人等劳动,并未差使奴仆,也没有让人给他做许多侍奉。如果我们为了贪图安逸,自己的事让他人去作,劳累痛苦推给他人,安逸幸福留给自己,一方面很折福报,另一方面因果是不会错乱的,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

  • 第17题:

    依靠什么样的观想方式,即使你只供一盏小小的灯,也能积累无量无边的资粮?


    正确答案: 将整个器世界观为灯器,须弥山观为灯芯,七大海洋或四大海洋观为灯油,点燃此灯时,整个世界变成一片光明,将此光明世界供养诸佛菩萨。

  • 第18题:

    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不应该生嗔心,更不应该损害众生。

  • 第19题:

    问答题
    我们平时在街上看到乞丐时,作为受了菩萨戒的人,怎样对待才不犯学处?

    正确答案: 应该相应地给一点,否则,作为发了菩提心或受过菩萨戒的人,不给是犯菩萨戒的。如《菩萨戒二十颂》云:“于彼有苦无怙者,悭吝财法不施与。”“于求财者不给施。”这些教证都说了对乞丐不布施是犯菩萨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依止上师,《札嘎山法》中说:“我们这些初学者,应当像谚语中所说的‘小孩拉着母亲的衣襟’一样,瞬间也不离开上师。”按照《毗奈耶经》的要求,修行人入门之后,最少十年不能离开上师。假如不具足这种因缘,有些大德说,那绝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用正念来约束自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佛的法身遍满虚空,是指世尊的,抑或无量无边每尊佛的法身,都是遍满虚空,假若都遍虚空不知怎么样排列法?什么程度人即可见到?

    正确答案: 佛佛道同,法身皆遍,假若怀疑,举一古人之喻,一灯之光,照耀满室,二灯三灯之光,加之以后,同照满室,各不相碍,再加百千,亦复如之,明乎此喻,疑可解释。法身本属无相,能明心见性者,即可见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学处,但归纳而言主要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归纳而言,就是要时时护持自己的菩提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的心不要趋入恶道中,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而应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众生的邪见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可摄于哪两种邪见中?请详细说明各自的定义。为什么说它不是正见?

    正确答案: 一、总的来说,邪见可分为62种或360种等。若将所有邪见归纳起来,完全可以归摄于常见和断见中。
    二、常见:认为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上帝、真主能创造一切„„这些看法都叫常见。
    断见:是指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前世后世、因果不虚、了脱生死等均不存在的观念。
    三、比如《黑自在书》云:“犹如日出水下流,豆圆荆棘长而利,孔雀翎艳诸苦乐,谁亦未造自性生。”他们声称一切万法皆无因而生,有五种比喻足以证明这一点:
    一、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是谁牵上去的;
    二、河水向下流淌,不是谁引下去的;
    三、所有豌豆都是圆形,不是谁抟成的;
    四、一切荆棘刺又长又尖、非常锋利,这也不是谁用刀削造的;
    五、孔雀的羽毛五彩斑斓、绚丽多彩,这并不是哪个画家绘制的,而是它的本性就是如此。同样,世间各种喜怒哀乐、善恶吉凶,也都是由其本性造成的。因此,他们一口咬定往昔业力、前生后世等不存在。
    这种道理非常无聊,如果真正去观察,就会发现此比喻根本不成立。因为这些事物都是由各自因缘形成的,因缘具足时才出现,不具足时,包括荆棘刺的锋利也不会产生,因此这些并不是自性而生。
    退一步说,即便外境的这些现象自性而生,也不能说明内心的苦乐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要想比喻成立,必须是两个东西有共同特点,可这些比喻并不具足这一点。因此,众生的苦乐应该是因缘所生,依靠前面所造的善、恶之因,才会产生后面的乐与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