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郑玄《檀弓》注中有记载“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相关问题
  • 第1题:

    《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言
    C.读曰
    D.犹

    答案:D
    解析:

  • 第2题:

    “君子与人之交,必须验行,不得以其言辞之善,则谓行之尽善”出自()

    • A、孟子
    • B、孔子
    • C、孔颖达
    • D、郑玄

    正确答案:C

  • 第3题:

    下面四条古注中属于说明通假字的是()。

    • A、《诗经•豳风•东山》郑笺:“古者声栗裂同也。”
    • B、《周礼•天官》郑注:“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作征。”
    • C、《仪礼•士相见礼》郑注:“古文毋作无。”
    • D、《礼记•檀弓下》郑注:“犹当为摇。”

    正确答案:A

  • 第4题:

    曾经注解汉律,其律注成为曹魏时期司法标准的思想家是()。

    • A、杜预
    • B、王弼
    • C、郑玄
    • D、张斐

    正确答案:A

  • 第5题:

    下面注释书,属于郑玄所注的有()。

    • A、《毛诗诂训传》
    • B、《毛诗笺》
    • C、《周礼注》
    • D、《礼仪注》
    • E、《礼记注》

    正确答案:B,C,D,E

  • 第6题:

    古文《孝经》是李隆基注,今文《孝经》是()注

    • A、邢昺
    • B、郑谷
    • C、郑玄
    • D、刘炫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多选题
    下面注释书,属于郑玄所注的有()。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笺》

    C

    《周礼注》

    D

    《礼仪注》

    E

    《礼记注》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古文《孝经》是李隆基注,今文《孝经》是()注
    A

    邢昺

    B

    郑谷

    C

    郑玄

    D

    刘炫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曾经注解汉律,其律注成为曹魏时期司法标准的思想家是()。
    A

    杜预

    B

    王弼

    C

    郑玄

    D

    张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____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之言

    B

    谓之

    C

    D

    读若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之言”。“之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藉”和“借”是声同义今的两个词,故用“之言”。B项,“谓之”用来释义,有时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谓之”的后面。C项,“犹”一般是用近义词或引申义作注,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D项,“读若”主要是用来注音。

  • 第11题:

    单选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体现了护理道德修养中的 ( )
    A

    内省自

    B

    克己自律

    C

    积善为德

    D

    注重慎独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文意的是()
    A

    《楚辞·离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

    B

    《诗经·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郑笺:“视鼠有皮,虽处高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C

    《诗经·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逹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D

    《左传·隐公元年》:“不义不昵,厚将崩。”孔颖逹疏:“高大而坏谓之崩。”

    E

    《诗经·采薇》:“彼路斯何?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为
    C.曰
    D.之言

    答案:B
    解析:

  • 第14题:

    “俗谓土地所生习也”出自()

    • A、孟子
    • B、孔子
    • C、郑玄
    • D、秦穆公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翻译:《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正确答案: 《诗经》上说:“孝子行孝道,没有亏缺,上天就永远赐给你们福禄。”大概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吧!

  • 第16题:

    东汉晚期,经学大家郑玄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下列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文意的是()

    • A、《楚辞·离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
    • B、《诗经·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郑笺:“视鼠有皮,虽处高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 C、《诗经·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逹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 D、《左传·隐公元年》:“不义不昵,厚将崩。”孔颖逹疏:“高大而坏谓之崩。”
    • E、《诗经·采薇》:“彼路斯何?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

    正确答案:A,B

  • 第18题:

    问答题
    翻译:《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正确答案: 《诗经》上说:“孝子行孝道,没有亏缺,上天就永远赐给你们福禄。”大概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____朋,同志____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B

    之为言

    C

    谓之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曰”。“曰”用来释义,有时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的后面。此处用“曰”区分“朋”和“友”的细微差别。A项,“谓”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一般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B项,“之为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C项,“谓之”用来释义,有时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谓之”的后面。

  • 第20题:

    单选题
    下面四条古注中属于说明通假字的是()。
    A

    《诗经•豳风•东山》郑笺:“古者声栗裂同也。”

    B

    《周礼•天官》郑注:“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作征。”

    C

    《仪礼•士相见礼》郑注:“古文毋作无。”

    D

    《礼记•檀弓下》郑注:“犹当为摇。”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____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B

    之言

    C

    读曰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犹”。“犹”一般是用近义词或引申义作注,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掺掺”和“纤纤”意义相近,故用“犹”。A项,“谓”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一般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B项,“之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C项,“读曰”主要用本字注明假借字。

  • 第22题:

    单选题
    “俗谓土地所生习也”出自()
    A

    孟子

    B

    孔子

    C

    郑玄

    D

    秦穆公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____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B

    读为

    C

    D

    之言


    正确答案: C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读为”。“读为”主要是用本字注明假借字。“隰则有泮”中的“泮”通“畔”,故用“读为”。A项,“谓”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一般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C项,“曰”用来释义,有时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的后面。D项,“之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