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题目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相似考题
更多“《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训释属于同义词辨析的是()

    A.《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集解:“包曰:同门曰朋。”
    B.《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格。”郑注:“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C.《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金咸虎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
    D.《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E.《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答案:B,D
    解析:

  • 第2题:

    《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人?()

    • A、朋友
    • B、志同道合的朋友
    • C、亲戚

    正确答案:B

  • 第3题:

    《史记》开卷首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的“子”这里是对谁的尊称?


    正确答案: 孔子。

  • 第5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好学”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


    正确答案: 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
    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
    三是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永不患得患失的品德修养。

  • 第6题: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说”的注音是()。


    正确答案:yuè

  • 第7题:

    填空题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朋。”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判断题
    《史记》开卷首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正确答案: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好学”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

    正确答案: 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
    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
    三是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永不患得患失的品德修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的“子”这里是对谁的尊称?

    正确答案: 孔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正确答案: 反诘、排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为
    C.曰
    D.之言

    答案:B
    解析:

  • 第14题:

    子曰:“(),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正确答案:学而时习之

  • 第15题: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朋。”


    正确答案:

  • 第16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正确答案: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第17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正确答案: 反诘、排比。

  • 第18题:

    古文《孝经》是李隆基注,今文《孝经》是()注

    • A、邢昺
    • B、郑谷
    • C、郑玄
    • D、刘炫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单选题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____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B

    读为

    C

    D

    之言


    正确答案: A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读为”。“读为”主要是用本字注明假借字。“隰则有泮”中的“泮”通“畔”,故用“读为”。A项,“谓”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一般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C项,“曰”用来释义,有时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的后面。D项,“之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

  • 第20题:

    单选题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____朋,同志____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B

    之为言

    C

    谓之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曰”。“曰”用来释义,有时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的后面。此处用“曰”区分“朋”和“友”的细微差别。A项,“谓”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一般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B项,“之为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C项,“谓之”用来释义,有时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谓之”的后面。

  • 第21题:

    单选题
    《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人?()
    A

    朋友

    B

    志同道合的朋友

    C

    亲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古文《孝经》是李隆基注,今文《孝经》是()注
    A

    邢昺

    B

    郑谷

    C

    郑玄

    D

    刘炫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____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之言

    B

    谓之

    C

    D

    读若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之言”。“之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藉”和“借”是声同义今的两个词,故用“之言”。B项,“谓之”用来释义,有时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谓之”的后面。C项,“犹”一般是用近义词或引申义作注,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D项,“读若”主要是用来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