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言
    C.读曰
    D.犹

    答案:D
    解析:

  • 第2题: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初税亩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履亩而税也。何讥乎始履亩而税?古者什一而藉。古者曷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春秋公羊传》
    请简述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制度的产生过程和在当时的社会影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鲁国实行初税亩制度,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制度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上开始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征税的土地不再有公田、私田之分。春秋时期的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例如齐国的“案田税亩”,楚国的“书土田”,郑国的“作丘赋”和秦国的“初租禾”,都是这个时期大致相同的赋税制度。这种赋税制度的改革是对私人占有土地的承认,各国的统治者在充实了自己国库的同时,放弃的是国家对土地的占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 第3题:

    李斯《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资粮’者也。”句中的“藉寇兵”意思是()。

    • A、借敌人的军队
    • B、借敌人的武器
    • C、借兵器给敌人
    • D、借给敌人军队
    • E、登记强盗的武器

    正确答案:C

  • 第4题:

    下面四条古注中属于说明通假字的是()。

    • A、《诗经•豳风•东山》郑笺:“古者声栗裂同也。”
    • B、《周礼•天官》郑注:“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作征。”
    • C、《仪礼•士相见礼》郑注:“古文毋作无。”
    • D、《礼记•檀弓下》郑注:“犹当为摇。”

    正确答案:A

  • 第5题:

    郑玄《檀弓》注中有记载“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古文《孝经》是李隆基注,今文《孝经》是()注

    • A、邢昺
    • B、郑谷
    • C、郑玄
    • D、刘炫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单选题
    李斯《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资粮’者也。”句中的“藉寇兵”意思是()。
    A

    借敌人的军队

    B

    借敌人的武器

    C

    借兵器给敌人

    D

    借给敌人军队

    E

    登记强盗的武器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____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B

    读为

    C

    D

    之言


    正确答案: A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读为”。“读为”主要是用本字注明假借字。“隰则有泮”中的“泮”通“畔”,故用“读为”。A项,“谓”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一般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C项,“曰”用来释义,有时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的后面。D项,“之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

  • 第9题:

    单选题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____朋,同志____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B

    之为言

    C

    谓之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曰”。“曰”用来释义,有时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的后面。此处用“曰”区分“朋”和“友”的细微差别。A项,“谓”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一般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B项,“之为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C项,“谓之”用来释义,有时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谓之”的后面。

  • 第10题:

    单选题
    下面四条古注中属于说明通假字的是()。
    A

    《诗经•豳风•东山》郑笺:“古者声栗裂同也。”

    B

    《周礼•天官》郑注:“其字或作政,或作正,或作征。”

    C

    《仪礼•士相见礼》郑注:“古文毋作无。”

    D

    《礼记•檀弓下》郑注:“犹当为摇。”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____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B

    之言

    C

    读曰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犹”。“犹”一般是用近义词或引申义作注,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掺掺”和“纤纤”意义相近,故用“犹”。A项,“谓”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一般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B项,“之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C项,“读曰”主要用本字注明假借字。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各组古注中,注者都属同一朝代的一组是()
    A

    高诱《淮南子注》、郑玄《周礼注》、赵岐《孟子章句》

    B

    裴骃《史记集解》、郦道元《水经注》、杨倞《荀子注》

    C

    刘宝楠《论语正义》、李善《文选注》、王弼《老子注》

    D

    颜师古《汉书注》、王先谦《庄子集解》、何晏《论语集解》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为
    C.曰
    D.之言

    答案:B
    解析:

  • 第14题:

    郑玄的《三礼注》中的“三礼”是哪三礼()。

    • A、《仪礼》、《礼记》、《周礼》
    • B、《内礼》、《中礼》、《外礼》
    • C、《礼天》、《礼君》、《礼人》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史记•陈涉世家》:“藉第令毋斩。”应劭注:“藉,吏士藉也。”王引之云:“藉第令三字乃虚词复用。”纠正了应劭的误释。应劭注释中的弊病是()。

    • A、望文生训
    • B、穿凿附会
    • C、增字强释
    • D、滥用通假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东汉晚期,经学大家郑玄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下面注释书,属于郑玄所注的有()。

    • A、《毛诗诂训传》
    • B、《毛诗笺》
    • C、《周礼注》
    • D、《礼仪注》
    • E、《礼记注》

    正确答案:B,C,D,E

  • 第18题:

    下列各组古注中,注者都属同一朝代的一组是()

    • A、高诱《淮南子注》、郑玄《周礼注》、赵岐《孟子章句》
    • B、裴骃《史记集解》、郦道元《水经注》、杨倞《荀子注》
    • C、刘宝楠《论语正义》、李善《文选注》、王弼《老子注》
    • D、颜师古《汉书注》、王先谦《庄子集解》、何晏《论语集解》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多选题
    下面注释书,属于郑玄所注的有()。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笺》

    C

    《周礼注》

    D

    《礼仪注》

    E

    《礼记注》


    正确答案: E,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史记•陈涉世家》:“藉第令毋斩。”应劭注:“藉,吏士藉也。”王引之云:“藉第令三字乃虚词复用。”纠正了应劭的误释。应劭注释中的弊病是()。
    A

    望文生训

    B

    穿凿附会

    C

    增字强释

    D

    滥用通假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郑玄的《三礼注》中的“三礼”是哪三礼()。
    A

    《仪礼》、《礼记》、《周礼》

    B

    《内礼》、《中礼》、《外礼》

    C

    《礼天》、《礼君》、《礼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古文《孝经》是李隆基注,今文《孝经》是()注
    A

    邢昺

    B

    郑谷

    C

    郑玄

    D

    刘炫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____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之言

    B

    谓之

    C

    D

    读若


    正确答案: B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之言”。“之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藉”和“借”是声同义今的两个词,故用“之言”。B项,“谓之”用来释义,有时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谓之”的后面。C项,“犹”一般是用近义词或引申义作注,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D项,“读若”主要是用来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