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
更多“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A、柯尔伯格B、杜威C、涂尔干D、马卡连柯”相关问题
  • 第1题:

    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科尔伯格

    答案:D
    解析:
    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人有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 第2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发展分为哪三种水平?


    答案:
    解析:
    (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

  • 第3题:

    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

    A.马斯洛
    B.皮亚杰
    C.柯尔伯格
    D.罗森塔尔

    答案:C
    解析:
    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柯尔伯格

  • 第4题: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1)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
    2)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 第5题:

    认知学派()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 A、柯尔伯格
    • B、艾里克逊
    • C、杜威
    • D、赫尔巴特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坚信体谅关心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与归宿。

    • A、马卡连柯
    • B、柯尔伯格
    • C、杜威
    • D、麦克菲尔

    正确答案:D

  • 第7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
    ②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
    (2)习俗水平:
    ①好孩子定向阶段。
    ②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②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 第8题:

    单选题
    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
    A

    马斯洛

    B

    皮亚杰

    C

    柯尔伯格

    D

    罗森塔尔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弗洛伊德

    B

    柯尔伯格

    C

    班杜拉

    D

    杜威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坚信体谅关心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与归宿。
    A

    马卡连柯

    B

    柯尔伯格

    C

    杜威

    D

    麦克菲尔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
    A

    柯尔伯格

    B

    杜威

    C

    涂尔干

    D

    马卡连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主要由()提出。
    A

    詹姆斯

    B

    柯尔伯格

    C

    谢弗尔森

    D

    马什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中,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 第14题:

    试论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重在道德认知的研究,用道德两难故事来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2)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也可以说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它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道德原则已经被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追求,规则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判定标准,他做决定的标准来自于自身的良心。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学意义:(1)应该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地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便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练习,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该理论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 第15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2、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3、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推移与道德教育4、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 第16题:

    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主要由()提出。

    • A、詹姆斯
    • B、柯尔伯格
    • C、谢弗尔森
    • D、马什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简评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的理论。


    正确答案: ①关于道德阶段的普遍性问题。
    ②关于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
    ③关于道德阶段的真实性问题。批评柯尔伯格道德理论发展阶段真实性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他的实验依据不足,因为他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方法是横向法。

  • 第18题:

    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弗洛伊德
    • B、柯尔伯格
    • C、班杜拉
    • D、杜威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单选题
    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杜威

    B

    马卡连柯

    C

    班杜拉

    D

    科尔伯格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从(  )的理论发展而来的。
    A

    杜威

    B

    皮亚杰

    C

    布鲁纳

    D

    班杜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柯尔伯格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有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①前习俗水平:分为阶段1——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阶段2——发展了交互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②习俗水平:分为阶段3——对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的规则;阶段4——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③后习俗水平:分为阶段5——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阶段6——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评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的理论。

    正确答案: ①关于道德阶段的普遍性问题。
    ②关于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
    ③关于道德阶段的真实性问题。批评柯尔伯格道德理论发展阶段真实性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他的实验依据不足,因为他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方法是横向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1)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
    2)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2、柯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3、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推移与道德教育4、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