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概念转变是学习者原有韵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2)原有概念发生转变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合理性;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有效性。
更多“什么是概念转变?根据波斯纳(G.J.Posner)的观点,影响概念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概念转变的特点,你对概念教学的策略有什么见解?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概念转变,就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概念的变化有两种可能:一种可称为“丰富”,即新知识的纳入充实了现有知识,通过积累的方式使这些知识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基本是一致的、相容的。另一种情况可以称为“修订”,这是指新获得的信息与原有信念、假定或理解之间存在冲突,因而要对彼此对立的理解作出调整。概念转变针对的是后一种情况,即个体在面临与原有经验不一致的信息时,对原有理解、解释作出的调整、改造,而不是针对细枝末节的变化,所以有人又称之为“原理转变”或“信念转变”。
    (2)概念的转变存在一个新概念代替旧概念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由产生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如果说知识的建构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方面,那么概念转变研究从原有概念的转变来考察学习过程,它更关注学习中的顺应的一面,将学习看做是学习者原有概念及方法论发生转变的过程。学习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
    (3)概念教学不仅是通过熟悉的词语,清楚地把学科的内容呈现出来,不仅是呈现科学家对某现象的完好的解释,也不仅是用仪器来简单演示某内容,教学还意味着探明学生对某现象的前科学概念,并采用一定的策略促进概念转变,而不只是告诉学生“你的想法错了”。概念转变研究充分说明,科学教学不只是要把现成的、外在的科学知识装进学生的记忆库中,而是要充分切入学生真实的经验世界,促进知识的“生长”,促进深层理解的生成。为概念转变而进行的教学将更需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更需要有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这对科学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第2题:

    简要介绍概念转变的过程。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概念的转变:随着实践的要求,科学水平的提高,新物质的发现,以及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变化,使概念的内涵得到充实,外延不断扩大。概念转变,就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这里的“概念”是指某种观念,指个体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
    概念的变化有两种可能:一种可称为“丰富”,即新知识的纳入充实了现有知识,通过积累的方式使这些知识发生变化。另一种情况可以称为“修订”,这是指新获得的信息与原有信念、假定或理解之间存在冲突,因而要对彼此对立的理解作出调整。
    (2)概念转变的过程:概念转变是学习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改造。概念转变过程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决的过程,学习者首先要意识到新经验与原有观念之间的不一致,从而产生一种“冲突感”,在此基础上,学习者要对新、旧经验及其有关的事实、观念进行分析和判断,思考各自的合理性、正确性,直至对新、旧知识经验作出某种调整,以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
    (3)引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指人的原有图式与新感受到的事件或客体之间的对立性矛盾。分类:①直接经验中的认知冲突与间接经验中的认知冲突;②现实概念的冲突与潜在概念的冲突;③针锋相对的认知冲突与可兼容的认知冲突。
    (4)认知冲突的解决与概念转变。主要有这几种:①径直地或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拒绝新概念;②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纳入新概念:第一,机械记忆;第二,概念更换:以新概念代替旧概念,并与其他概念相协调;第三,概念获取。总体来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比较精确;从较多的概念形式发展到更多的概念同化;从未意识到这些概念的心理过程发展到自觉的受意识控制。

  • 第3题:

    概念获得的方式包括

    A.概念转变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整合

    答案:B,C
    解析:
    概念获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概念,被称为概念形成。一种是通过间接经验即通过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被称为概念同化。加涅提出的具体概念、奥苏伯尔提到的初级概念、维果茨基提到的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的获得方式是概念形成。与此对应的定义性概念、二级概念和科学概念获得方式是概念同化。

  • 第4题:

    在课堂学习中,引发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实质是为了实现

    A.概念转变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整合

    答案:A
    解析:
    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已经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解释,从而建构了大量的自发概念。这些概念有些与科学概念相冲突,被称为“错误概念”,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这些错误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这就是概念转变。

  • 第5题:

    过热度和过冷度的概念是什么?它们对钢的组织转变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相图上所示的临界温度是在极其缓慢的加热和冷却的平衡状态下发生相变的温度。但实际热处理的加热和冷却速度远远大于平衡状态的加热和冷却速度。因此实际发生相变的温度与平衡状态图所示临界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的实际温度与其临界温度的差称之为过热度。而冷却时奥氏体转变的实际温度与临界温度之差称过冷度。
    过热度越大开始转变的奥氏体的温度越高。过冷度越大奥氏体转变为其它组织的温度越低。

  • 第6题:

    自由辩中最灵活的转变就是:()

    • A、价值观念的转变
    • B、概念的明确
    • C、价值主体的转变
    • D、思维的转变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大学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管理,传统的班级概念就必须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是()。

    • A、需要向“小班”概念转变
    • B、需要向导师意义下的“导师班”转变
    • C、向“男生班”或“女生班”概念转变
    • D、需要向“同龄班”概念转变

    正确答案:B

  • 第8题:

    有序结构、无序结构及有序-无序转变的概念。


    正确答案: 有序结构:如果相互间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即两种质点各自占有特定的位置,这种结构则称为有序结构。
    无序结构: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质点(原子或离子)在晶体结构中占据等同的构造位置时,如果相互间的分布是任意的,即它们占据任何一个等同位置的几率是相等的,这种结构称为无序结构。
    有序-无序转变:是有序变体和无序变体之间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发生的同质多像转变。其中从无序态向有序态方向的转变作用特别称为有序化。

  • 第9题:

    单选题
    大学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管理,传统的班级概念就必须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是()。
    A

    需要向“小班”概念转变

    B

    需要向导师意义下的“导师班”转变

    C

    向“男生班”或“女生班”概念转变

    D

    需要向“同龄班”概念转变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概念转变的条件是对原有概念不满与新概念的()、()、()。

    正确答案: 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张华同学在家中和学校里看到了大量的桌子,掌握了“桌子”的概念。张华同学对“桌子”这个概念学习的方式是( )。
    A

    概念整合

    B

    概念同化

    C

    概念转变

    D

    概念形成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自由辩中最灵活的转变就是:()
    A

    价值观念的转变

    B

    概念的明确

    C

    价值主体的转变

    D

    思维的转变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概念学习中,引发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实质是为了实现

    A.概念转变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整合

    答案:A
    解析:

  • 第14题:

    简述波斯纳( Posner)关于概念转变条件的论述及其教育意义。


    答案:
    解析:
    (1)波斯纳是关于概念转变比较有影响的研究者,认为概念转变需具备的条件有:第一,对原有概念不满。第二,新概念的可理解性。第三,新概念的合理性。第四,新概念的有效性。(2)波斯纳关于概念转变的教育意义。第一,引发新旧概念的冲突,使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不满。第二,注意对新概念的教学,使学习者能够理解新的概念并明晰其合理性。第三,举出大量能够使用新的概念解释的事例,使学习者明了新概念的有效性。 本题考查的是错误概念的转变的内容。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所拥有的朴素知识是影响学习科学知识效果的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学生所掌握的朴素知识与科学知识相悖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因为学生所掌握的朴素知识是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往往比较顽固。因此根据波斯纳提出的概念转变的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 第15题:

    在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引发与解决认知冲突,其目的是为了实现()

    A.概念同化
    B.概念形成
    C.概念转变
    D.概念整合

    答案:C
    解析:
    概念转变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转变,其实质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

  • 第16题:

    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经济市场化;
    (2)文化世俗化;
    (3)政治文明化;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 第17题:

    概念转变学习模式所渗透的教学思想是:()和()。


    正确答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第18题:

    青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是()。

    • A、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 B、自我概念从整合性转变成分离性
    • C、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趋同化
    • D、自我概念更加取决于他人的影响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概念转变的条件是对原有概念不满与新概念的()、()、()。


    正确答案: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

  • 第20题:

    影响蒸发的气象因子有哪些,蒸散的概念是什么?


    正确答案:主要因子有水源、热源、 饱和差、风速与湍流扩散强度及溶质浓度。 水源是蒸发的根源;蒸发需要消耗热量,如果没有热量供给,蒸发面会逐渐冷却,使蒸发面上的水汽压降低,蒸发会减缓或停止;蒸发速度与饱和差成正比;大气中的水汽垂直和水平扩散能加快蒸发速度;蒸发速度与溶质浓度成反比。在影响蒸发的因子中,蒸发面的温度通常是起决定作用的因子。
    蒸散: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是同时发生的,将植被蒸腾和植物下土壤表面水分输送到大气中去的总过程称为蒸散。

  • 第21题:

    单选题
    青年期自我概念的特点是()。
    A

    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B

    自我概念从整合性转变成分离性

    C

    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趋同化

    D

    自我概念更加取决于他人的影响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论述概念转变的过程。

    正确答案:
    (1)概念转变的含义
    概念转变是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新获得的信息与原有信念、假定或理解之间必须是存在冲突的。
    (2)概念转变的过程
    ①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指人的原有图式与新感受到的事件或客体之间的对立性矛盾。面对认知冲突,学习者需要对新信息或原有图式做调整,以解决冲突,这正是认知改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认知冲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直接经验中的认知冲突与间接经验中的认知冲突。前者是指行为预期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冲突,后者指个体在社会文化互动(如阅读、听报告、讨论等)中遇到与自己原有观念不同的观点,从而感到的冲突;
    b.现实概念的冲突与潜在概念的冲突。前者指学习者头脑中现实存在着的概念与新经验的冲突;但有时头脑中的概念并不是以现实表征存在的,而是以非言语表征的方式微弱地、含糊地存在着的,甚至在教学前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以学习者的整个经验结构为背景会推出这样的理解,这种概念(观念)与新经验之间的冲突就是潜在概念的冲突;
    c.针锋相对的认知冲突与可兼容的认知冲突。有时,冲突的两个概念之间是针锋相对的,但有时它们却可以同时成立,只有视角的不同,而没有根本性对立。
    引发认知冲突在概念转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因为只有体验到认知冲突,个体才能感受到原有概念的不足,认识到替换或调整原有概念的必要性。但是,只是引发了认知冲突还不足以使概念发生改变,这取决于学习者解决认知冲突的具体方式和途径。
    ②认知冲突的解决与概念转变
    解决认知冲突有多种可能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a.径直地或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拒绝新概念;
    b.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纳入新概念。一是机械记忆;二是概念更换:以新概念代替旧概念,并与其他概念相协调;三是概念获取:与包括原有概念在内的有关概念一起被重新编辑,这意味着学习者可以在原有知识背景下理解新概念,新旧概念并不完全对立。
    为了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等让学生看到与原有理解相反的事实(反例),或者直接提出与学生原有理解相对立的新观念,从而引发认知冲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经济市场化;
    (2)文化世俗化;
    (3)政治文明化;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