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同》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隐:
作:
兵:
小康:
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 30~32 小题。
第 30 题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贰:
庸:
及: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逆:
就:
滋:
淫辞: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暗:
穿:
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历五千年历史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国家。就法文化而言,同样源远流长、代有兴革,既融入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又积累了治国理政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法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尚书五子之歌根据夏王失德失民亡国的教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灭商后,有戒于纣王失民亡国的教训,强调国应以民为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其后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而总结“君为民而立”。西汉贾谊总结秦亡教训时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后世总是以利民、富民、惠民作为国策的支撑点。中国古代有关土地、水利、赋税的立法,都是着眼于保民生的;自汉朝起,法律对老、幼、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恤刑;唐律疏议以来的历代法典,都规定了对70岁以上,15岁以下,废疾笃疾和孕妇等社会弱势群体不得刑讯,并可减免刑罚。这些规定蕴含着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国家的仁政。德法共治是古圣先贤从悠久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德的功用主要在于教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化民。但是,道德缺乏国家强制力,只能化而不能禁止,需要得到法律的配合和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以德治国的作用。就法律而言,其职能在于禁暴惩奸止恶,但法律如果失去了道德的主宰,不仅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正义性,而且难免流于滥罚酷刑的歧途。既重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严治官、宽养民是中华传统法文化所强调的施政手段。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论,此理论适应了国君的需要,因而演绎为严治官、宽养民的政治逻辑。严治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严上官之责,以警下吏。唐代宗时宰相杨纶“清慎自饬,立法于身”,使得权倾当朝的汾阳王郭子仪“且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其二,行考课之法,建监察制度。唐代有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之法,宋代有监司互察法,明有八法考吏,清代有六法考吏。考课的结果是优异者擢升、平庸者黜革、违法者治罪。除此之外,还推行了严密的御史监察制度。其三,重任免考选,选贤任能。汉代实行孝廉方正的选官之法。隋唐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使选官制度化法律化。除去一般的科考之外,还有所谓的特科、恩科等配套制度,御史出巡也负责考察推荐贤能之士。与严治官相对应的是宽养民。宽养民主要表现为:国家给人民以必要的生产生存手段土地;宽减居民的赋税负担和力役之征;对于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犯法的情况,按律宽减;此外,还注意施行各种保民、利民、富民、惠民政策,以夯实政权基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法文化底蕴之深厚、特色之鲜明、影响之深远,以及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之丰富,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及其对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激活传统法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法文化支持。(摘编自张晋藩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材料二:从历史借鉴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采用的德礼与刑罚共同为用的社会控制模式已延续二千年而未变,究其根源在于:它具有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即儒家学说;具有持续一贯的政策保证,具体表现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上,并保持了一贯性、稳定性;得到了法律多方面的确认和保证,如各种礼仪规范、人伦道德、文化素养、社会风尚等等,或纳入法条,或借法推动,或限于一定的范围,或被用于整个社会;有相应的制度建设密切配合,如为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孝悌力田的人做官而设立察举、征辟制度,为督励官员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而建立一整套考课和休致制度,为发扬正常的社会风气而形成惩治诬陷的制度。正是由于道德教化、政策保证、法制建设三者联结交叉,密切配合,因此,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著名盛世。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所维护的秩序,其本质是“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许多观念依然积淀在广大国民中而继续发挥着或优或劣的影响。所以建构现代的社会秩序,不能不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理论进行历史反思,以寻求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摘编自蒋传光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秩序理念)1. 下列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汲取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借鉴其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B. 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历代法典因此以利民、富民、惠民为国策支撑点,蕴含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仁政特点。C. 法律是道德的主宰,道德是法律的配合和支撑,德法共治,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D. 我国历史上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的出现,与统治者积极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密切相关。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传统法文化不容忽视,因为它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B. 民本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法文化有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传统法律的许多层面有很多具体体现。C. “严治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宽养民”可夯实政权基础,两者结合利于封建统治。D. 中国传统的德法共治的社会控制模式相对稳定,根源就在它具有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即儒家学说。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一所涉“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A. 重礼轻法、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习惯研究B. 宽仁慎刑、重惜民命的立法指导思想研究C. 重和轻讼、无讼是求的用法价值取向研究D. 省刑寡罚、法宽刑缓的约法慎刑学说研究4. 对建构现代社会秩序而言,中国古代社会德礼与刑罚共同为用的社会控制模式有哪些可资借鉴之处?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4分)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徙(节选) 汪曾祺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少孤。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正在四处写信,托人找事,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自然要考虑各种关系,也明知局长的口袋里装了几个人,想往初中里塞,不得不适当照顾,但是几门主要课程的教员绝对不能迁就。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有删改)文本二:我的初中(节选) 汪曾祺初一、初二国文是高北溟先生教的。他的教学法大体如我在小说徙中所写的那样。有些细节是虚构的,如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有时从高先生朗读的顿挫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文义。“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他讲书,话不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康:“厅事前仅容旋马,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如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我的堂弟汪曾炜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极其顽皮,不用功。曾炜后来发愤读书,现在是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了。我的同班同学刘子平后来在高邮中学教书,和高先生是同事了,曾问过高先生:“你从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严?”高先生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想想,真也不必。”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运用比喻手法,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又将作文比作使船,取譬自然贴切,生动形象。B. 高先生能自选教材,选文有标准,重视课外阅读,这些都体现出他的国文功底和对国文教育的独特见解。C. 受其熏陶、教育的学生大多会写文章,能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这些都表现了高先生的育人之功。D. 高先生的庭院台阶上有苔藓,帘外生碧草,可见门可罗雀,人迹稀少,说明他性情孤傲,很少与人来往。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苛政猛于虎”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捕蛇者的经历充分反映了这一现象。B. 项羽本纪选自汉书,其中“鸿门宴”选段记叙了项羽和刘邦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情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陈:
所:
会:
之: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选文在全文结构中属于哪一部分?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