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Drunk driving is a dangerous offence.
A. 醉驾是一种危险的攻击。
B. 醉驾是一种危险的罪行。
C. 酒驾是一种危险的冒犯。
有数据表明,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因此,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以下信息如果为真,能够最有效反驳上述结论的是( )。
A部分因“酒驾”被判刑的人员在获释后依然还有“酒驾”行为
B大部分民众表示自己由于考虑到“酒驾”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放弃了“酒驾”行为
C自“酒驾”入刑以来,因“酒驾”而导致的严重交通事故并没有明显减少
D自“酒驾”入刑以来,社会各界均加大了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削弱题型。
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论据: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论点和论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强调酒驾判刑人员的个人行为,C项强调严重交通事故,均与整体交通事故率是否下降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B项大部分民众因为刑罚的作用而放弃酒驾行为,直接加强了论点;
D项酒驾入刑带动社会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这就说明刑罚并不比思想教育更有效,后者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直接削弱论点。
故正确答案为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以“危险驾驶罪”入刑,可判处六个月以下拘役。那么,醉驾入刑的实施情况到底如何?据有关统计发现,2011年5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S区检察院共起诉1103宗1105人醉驾案件。醉驾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尽管后果很严重,但仍有少数驾驶员抱着“少喝一点没关系”“应该不会被查”的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这说明,醉驾入刑的查处力度不够,不足以对所有驾驶员产生震慑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醉驾入刑实施后,S区上路行驶的机动车数量有了大的增长
B.严格实施醉驾入刑,将不可避免地提高S区交警执法成本
C.醉驾入刑实施后,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有所增大
D.醉驾入刑实施后,S区每天都有交警上路严查酒驾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不足以对所有驾驶员产生威慑力。
论据:仍有少数驾驶员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醉驾入刑实施与机动车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与论点所述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醉驾入刑实施与执法成本之间的关系,这与论点所述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惩罚力度相较以前而言有所增大,与论点“查处力度”是否足够无关,论题不一致,不具有削弱作用。
D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项用具体的事例指出S区每天都严查酒驾,说明醉驾入刑查处力度大,具有削弱作用。
有数据表明,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因此,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以下信息如果为真,能够最有效反驳上述结论的是( )。
A部分因“酒驾”被判刑的人员在获释后依然还有“酒驾”行为
B大部分民众表示自己由于考虑到“酒驾”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放弃了“酒驾”行为
C自“酒驾”入刑以来,因“酒驾”而导致的严重交通事故并没有明显减少
D自“酒驾”入刑以来,社会各界均加大了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削弱题型。
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论据: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论点和论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强调酒驾判刑人员的个人行为,C项强调严重交通事故,均与整体交通事故率是否下降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B项大部分民众因为刑罚的作用而放弃酒驾行为,直接加强了论点;
D项酒驾入刑带动社会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这就说明刑罚并不比思想教育更有效,后者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直接削弱论点。
故正确答案为D。
有数据表明,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因此,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以下信息如果为真,能够最有效反驳上述结论的是( )。
A部分因“酒驾”被判刑的人员在获释后依然还有“酒驾”行为
B大部分民众表示自己由于考虑到“酒驾”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放弃了“酒驾”行为
C自“酒驾”入刑以来,因“酒驾”而导致的严重交通事故并没有明显减少
D自“酒驾”入刑以来,社会各界均加大了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削弱题型。
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论据: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论点和论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强调酒驾判刑人员的个人行为,C项强调严重交通事故,均与整体交通事故率是否下降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B项大部分民众因为刑罚的作用而放弃酒驾行为,直接加强了论点;
D项酒驾入刑带动社会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这就说明刑罚并不比思想教育更有效,后者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直接削弱论点。
故正确答案为D。
摘要:公务员考试辅导时政热点:全国"醉驾入刑"有例外全国"醉驾入刑"有例外五宗醉驾社会危害性小免刑罚记者搜索发现,“醉驾入刑”从今年5月1日实施以来,截至8月底,4个月内国内其他地方媒体披露的醉驾免刑案件只有5宗。全国“醉驾入刑”有例外五宗醉驾免刑罚(资料图)今年5月4日,新疆诞生了全国“醉驾免刑第一人”。5月4日23时45分,在新疆克拉玛依市胜利路与昆仑路路口,该市市民王某酒后驾驶皮卡车被执勤交警拦停,经过医院抽血化验,王某血液中酒精含量为83.06mg/100ml。王某供述,当天他和妻子吵了架,心情郁闷,独自喝了一杯白酒后,开着单位的车出去散心,刚到路口就被交警拦住了。6月3日,该市克拉玛依区法院公开宣判:王某醉酒后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已构成危险驾驶罪,应判处拘役,并处罚金。但考虑到其酒后驾车是在夜深人静、道路上行人较少时,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且被告认罪态度较好,遂判处免予刑事处罚。除此之外,重庆、湖北也出现了首例醉驾免刑判例。5月1日零时50分许,湖北十堰市竹溪人李某酒后驾驶一小轿车,在该市朝阳北路被交警查获。经鉴定,李某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125.5mg/100ml,属醉酒驾驶。经查,4月30日22时许,李某和朋友到歌厅唱歌,喝了几杯啤酒。凌晨李某开车送朋友回家,半路被交警拦停。法院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考虑到其酒后驾车是在夜深人静,道路上行人较少,且刚驾车行驶就被交警查获,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且李某确有悔罪表现,遂免予刑事处罚。而就在9月26日,广州媒体报道称,8月份广州法院判处了两宗醉驾案。法院判两名醉驾司机犯危险驾驶罪罪名成立,但都以“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请分别从道德和法律层面上分析酒驾、醉驾行为。
正确答案:
从道德层面上看,此类酒驾、醉驾行为违背了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交通秩序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交通的必备前提。
从法律层面上分析酒驾、醉驾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负刑事责任,受到刑罚。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正确答案:
交通秩序是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的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发挥关键作用,一般来说,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道德和法律。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因此,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有许多人的交通法制观念、文明礼让意识与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行车、乘车、行走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极易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并随时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轻者对个人带来伤痛,重者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灾难。所以,维护好交通秩序是实现公共生活稳定的重要方面,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调节。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因为:
第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同样,社会秩序的维持也要靠每个人的自觉遵守来实现。如何做到构建文明的社会公共秩序,需要每个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文明礼让和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要自觉遵守社会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关于醉驾入刑这一问题,下列哪一种状况体现了工具理性的特点()
- A、趋利避害
- B、根据公平正义
- C、考虑他人面子
- D、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的尊重
正确答案:
A
醉驾入刑的立法举措是一种()
- A、提高法律强制力的制裁措施
- B、体现社会民主商谈的立法行为
- C、反映中国社会传统风俗的规则制定
- D、必须取决于行为者理性同意的立法行为
正确答案:
A
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是道路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也是道路交通事故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酒驾、醉驾的标准是什么?
正确答案:
酒驾是指的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
醉驾是指的血液中含酒精量超过80mg/1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