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

题目
问答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相似考题
更多“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市交管部门为使酒驾人员意识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将被查处的酒驾者带到医院太平间门前接受生命教育,引发了广大群众的热议。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解析:
    将酒驾人员带至医院太平间门口接受生命教育,某种程度上而言,确实是达到了预期效果,也呼应了执法创新的需要,但创新并非等于“脑洞大开”,创新的“尺度”和规范同样重要,所以对于该市交警的举措,我并不是很赞成。
      
      酒桌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特别是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喝酒也成为了大众休闲娱乐的调味品。而在当下,大多数的市民对酒后驾车的危险性并不了解,或是心中抱有侥幸,所以一次次以身犯险。虽然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关于治理酒驾的相关政策,但这种传统的手段作用并不明显,使得酒驾现象一直屡禁不止,甚至出现越查越多的反常现象。因此,该市交警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也确实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会让酒驾司机认识到自己问题的严重性,能够更加尊重生命。但是,此举措也有诸多的不妥之处。
      
      一方面,虽然据报道称被查处人员可自愿选择是否到太平间前接受教育,但在接受警方执法的情境中,这种自愿其实是不充分的,也是不现实的,而且也存在法外惩戒之嫌;另一方面,该方式的生命教育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各种摄像设备的拍摄下,消解了执法教育的严肃性,甚至可能具备了一定的“表演”性质,教育性会大打折扣。此外,将执法的地点选择在太平间门口,也可能存在对逝者的不敬,容易在社会上引起负面影响。
      
      所以,想要创新执法方式,还需规范进行,避免出现这种饱受争议的奇葩式执法。而对于酒驾的治理,也可以更多从源头上做起,从长远进行,如加大酒驾宣传力度,逐渐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抵制酒驾醉驾,真正形成“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新型酒文化。

  • 第2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以“危险驾驶罪”入刑,可判处六个月以下拘役。那么,醉驾入刑的实施情况到底如何?据有关统计发现,2011年5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S区检察院共起诉1103宗1105人醉驾案件。醉驾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尽管后果很严重,但仍有少数驾驶员抱着“少喝一点没关系”“应该不会被查”的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这说明,醉驾入刑的查处力度不够,不足以对所有驾驶员产生震慑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醉驾入刑实施后,S区上路行驶的机动车数量有了大的增长
    B.严格实施醉驾入刑,将不可避免地提高S区交警执法成本
    C.醉驾入刑实施后,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有所增大
    D.醉驾入刑实施后,S区每天都有交警上路严查酒驾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不足以对所有驾驶员产生威慑力。
    论据:仍有少数驾驶员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醉驾入刑实施与机动车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与论点所述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醉驾入刑实施与执法成本之间的关系,这与论点所述醉驾入刑查处力度不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无关选项。该项指出惩罚力度相较以前而言有所增大,与论点“查处力度”是否足够无关,论题不一致,不具有削弱作用。
    D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项用具体的事例指出S区每天都严查酒驾,说明醉驾入刑查处力度大,具有削弱作用。

  • 第3题:

    以下哪项行为可构成危险驾驶罪?()

    • A、闯红灯
    • B、无证驾驶
    • C、疲劳驾驶
    • D、醉驾

    正确答案:D

  • 第4题: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加大了对醉驾的处罚力度,醉驾之所以易发生事故是因为抑制了()功能。

    • A、神经系统
    • B、运动系统
    • C、循环系统
    • D、泌尿系统

    正确答案:A

  • 第5题:

    2010年3月以来,全国上下开展严打以“酒驾”为重点的危害交通安全行为。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今年5月1日起施行。 回答问题。 新法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同时,新法对酒驾和醉驾予以区别对待:酒驾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醉驾属于犯罪行为。司机王某酒后驾车被交警查获定为醉驾,若王某不服,他可以行使()。

    • A、批评权
    • B、申诉权
    • C、检举权
    • D、建议权

    正确答案:B

  • 第6题:

    醉驾的标准为酒精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即被认定为醉驾。

    • A、≥40mg/100ml
    • B、≥50mg/100ml
    • C、≥60mg/100ml
    • D、≥80mg/100ml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关于醉驾入刑这一问题,下列哪一种状况体现了工具理性的特点()

    • A、趋利避害
    • B、根据公平正义
    • C、考虑他人面子
    • D、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的尊重

    正确答案:A

  • 第8题:

    自2011年5月1日开始酒驾入刑以来,酒驾醉驾数量确实在大幅度减少,但是与此同时,农村依然是酒驾的重灾区,据统计,2017年以来仅河北省因酒后醉酒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40余起,造成55人死亡,其中,涉及农村道路或临近农村道路的酒后或醉酒引发的交通事故有14起,死亡22人。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酒驾入刑以来,城市酒驾问题确实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这组数据却如此触目惊心,逝者已去,但是留给家庭的伤痛却是难以抚平的,农村不应该成为法外之地,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如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农村地区成为酒驾、醉驾违法的“重灾区”,折射出很多问题。
    首先,农村劝酒风气盛行。农村向来有劝酒的习惯,酒足饭饱才能彰显主人的热情,很多人感觉抹不开面子,在酒场上就越喝越多。与此同时很多农村群众对安全的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县乡道路车少,交警工作范围覆盖不到,所以喝点酒开车只要没喝醉就不会出事,确实存在“没有事”的侥幸心理。
    其次,在治理酒驾的密度与力度上,确实存在城乡差别。由于警力投入的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查处范围较窄也就是“没人管”的情况,这也是导致村民出现侥幸心理的原因。
    再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多路段年久失修,有的甚至缺少路灯、安全警示牌等基本的安全保障措施。这也导致了农村交通事故的多发。
    我们要想减少农村悲剧,就要对症下药,既要让农村有人管,也要消除群众的侥幸心理。
    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的交通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交通硬件设施,并对一些年久失修存在交通隐患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包括在重要路段配备红绿灯,完善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提醒标志和防护设施等等。
    其次,加大警力投入,提高农村交通执法水平和实效。适当增加交通执法和管理的力量,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规模适度的交通执法管理队伍,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酒驾检查。
    再次,加强交通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让交通法规知识进农村,让农村的群众知法懂法并且能够守法。
    最后,要做好农村的移风易俗工作。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将此工作长久做下去,在农村要积极发挥村干部和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将文明饮酒不劝酒,安全驾驶的理念深深植入百姓的意识中去。
    农村工作难度大,但是只要我们落实“常治理”与“长治理”,农村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

  • 第9题:

    单选题
    酒驾和醉驾已经成为目前公认的马路杀手,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一种不良生活方式,下列哪项不属于预防和矫正酗酒行为的措施()
    A

    通过税收和价格手段提高价格

    B

    禁止售酒

    C

    禁止媒体上做酒的广告宣传

    D

    健康教育引导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自从“酒驾入刑”以后,市民都纷纷拒绝酒驾。这体现了法的什么作用()?
    A

    指引作用

    B

    评价作用

    C

    预测作用

    D

    强制作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是道路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也是道路交通事故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酒驾、醉驾的标准是什么?

    正确答案: 酒驾是指的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
    醉驾是指的血液中含酒精量超过80mg/100ml。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自2011年5月1日开始酒驾入刑以来,酒驾醉驾数量确实在大幅度减少,但是与此同时,农村依然是酒驾的重灾区,据统计,2017年以来仅河北省因酒后醉酒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40余起,造成55人死亡,其中,涉及农村道路或临近农村道路的酒后或醉酒引发的交通事故有14起,死亡22人。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酒驾入刑以来,城市酒驾问题确实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这组数据却如此触目惊心,逝者已去,但是留给家庭的伤痛却是难以抚平的,农村不应该成为法外之地,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如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农村地区成为酒驾、醉驾违法的“重灾区”,折射出很多问题。
    首先,农村劝酒风气盛行。农村向来有劝酒的习惯,酒足饭饱才能彰显主人的热情,很多人感觉抹不开面子,在酒场上就越喝越多。与此同时很多农村群众对安全的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县乡道路车少,交警工作范围覆盖不到,所以喝点酒开车只要没喝醉就不会出事,确实存在“没有事”的侥幸心理。
    其次,在治理酒驾的密度与力度上,确实存在城乡差别。由于警力投入的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查处范围较窄也就是“没人管”的情况,这也是导致村民出现侥幸心理的原因。
    再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多路段年久失修,有的甚至缺少路灯、安全警示牌等基本的安全保障措施。这也导致了农村交通事故的多发。
    我们要想减少农村悲剧,就要对症下药,既要让农村有人管,也要消除群众的侥幸心理。
    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的交通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交通硬件设施,并对一些年久失修存在交通隐患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包括在重要路段配备红绿灯,完善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提醒标志和防护设施等等。
    其次,加大警力投入,提高农村交通执法水平和实效。适当增加交通执法和管理的力量,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规模适度的交通执法管理队伍,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酒驾检查。
    再次,加强交通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让交通法规知识进农村,让农村的群众知法懂法并且能够守法。
    最后,要做好农村的移风易俗工作。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将此工作长久做下去,在农村要积极发挥村干部和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将文明饮酒不劝酒,安全驾驶的理念深深植入百姓的意识中去。
    农村工作难度大,但是只要我们落实“常治理”与“长治理”,农村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数据表明,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因此,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以下信息如果为真,能够最有效反驳上述结论的是( )。

    A部分因“酒驾”被判刑的人员在获释后依然还有“酒驾”行为
    B大部分民众表示自己由于考虑到“酒驾”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放弃了“酒驾”行为
    C自“酒驾”入刑以来,因“酒驾”而导致的严重交通事故并没有明显减少
    D自“酒驾”入刑以来,社会各界均加大了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削弱题型。

    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

    论据:自“酒驾”入刑以来,由于“酒驾”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已经下降了40%。

    第二步:判断削弱方式。

    论点和论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需削弱论点。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强调酒驾判刑人员的个人行为,C项强调严重交通事故,均与整体交通事故率是否下降无关,属于无关选项;

    B项大部分民众因为刑罚的作用而放弃酒驾行为,直接加强了论点;

    D项酒驾入刑带动社会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这就说明刑罚并不比思想教育更有效,后者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直接削弱论点。

    故正确答案为D。

  • 第14题:

    自从“酒驾入刑”以后,市民都纷纷拒绝酒驾。这体现了法的什么作用()?

    • A、指引作用
    • B、评价作用
    • C、预测作用
    • D、强制作用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正确答案: 交通秩序是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的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发挥关键作用,一般来说,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道德和法律。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因此,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有许多人的交通法制观念、文明礼让意识与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行车、乘车、行走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极易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并随时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轻者对个人带来伤痛,重者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灾难。所以,维护好交通秩序是实现公共生活稳定的重要方面,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调节。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因为:
    第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同样,社会秩序的维持也要靠每个人的自觉遵守来实现。如何做到构建文明的社会公共秩序,需要每个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文明礼让和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要自觉遵守社会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 第16题:

    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是道路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也是道路交通事故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酒驾、醉驾的标准是什么?


    正确答案: 酒驾是指的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
    醉驾是指的血液中含酒精量超过80mg/100ml。

  • 第17题:

    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8)关于“醉驾入刑”的规定正式实施。5月25日,在舆论“围观”下,某县交警大队收回对该县一副局长“因公醉驾”的行政处罚,改以提起公诉。 这一案例说明()。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舆论监督是司法公正的根本保证 ③依法治国必须崇尚法律的权威 ④公民积极参与民主管理

    •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③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酒驾和醉驾已经成为目前公认的马路杀手,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一种不良生活方式,下列哪项不属于预防和矫正酗酒行为的措施()

    • A、通过税收和价格手段提高价格
    • B、禁止售酒
    • C、禁止媒体上做酒的广告宣传
    • D、健康教育引导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近年来为整顿交通秩序所采取的各种应对举措中,最引起中国社会关注的立法是哪种()

    • A、限制机动车数量
    • B、醉驾入刑
    • C、禁止违章停车
    • D、加重对无照驾驶的处罚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挂牌公司董事发生(),需要进行信息披露。

    • A、被证监会处罚
    • B、酒驾
    • C、醉驾
    • D、被刑事处罚

    正确答案:A,C,D

  • 第21题:

    单选题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加大了对醉驾的处罚力度,醉驾之所以易发生事故是因为抑制了()功能。
    A

    神经系统

    B

    运动系统

    C

    循环系统

    D

    泌尿系统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脑由大脑、小脑、延脑、桥脑、脑干组成,大脑皮层有许多重要的神经功能区如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知识、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小脑维持躯体的平衡,使动作准确协调,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过量饮酒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中毒,导致说话不清现象出现,过量饮酒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中枢中毒,出现幻觉现象,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由此表明过量的酒精会麻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故选A。

  • 第22题:

    问答题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1日电(记者卢国强)从北京交管部门了解到,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后至5月30日,北京市酒驾、醉驾行为同比去年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北京交管部门表示,将继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零容忍、高压线”的态度。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统计,2011年5月1日至30日,北京交警查获的酒驾行为1024起,比去年同期下降81%,其中醉驾89起,同比下降79.2%。特别是媒体大量报道高晓松醉驾案后,北京市每天发生醉驾的平均数量明显走低。 “以前每次夜查,落网的醉驾司机基本在一两个,最近经常连续几天一个都没有。”一些一线交警告诉记者。交警严查酒驾、醉驾的措施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酒驾、醉驾行为明显下降的同时,交管部门也发现,“酒司机”们驾驶的车辆除了大客车、出租车外,还涵盖了大货车、小客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各种车型。在执法中交警还发现,一些司机在饮酒后与交警“比耐心”,在饭店或酒吧耗到凌晨两三点才出门。同时,由于醉驾被发现后要受到刑事处罚,个别醉驾司机出现抗拒执法的心态。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交管部门除了增设大量阻车器等执法设备以提高民警执法能力及安全性外,还专门组织执法小分队在凌晨出动,严查涉酒驾车行为。北京交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夏季聚会增多,特别是晚间喝啤酒的情形突出,交管部门已经开始针对夏季特点的持续性夜查行动,对于涉酒司机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摘编自新华网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减少类似酒驾、醉驾行为,避免造成交通事故。

    正确答案: 如何减少类似酒驾、醉驾行为,避免造成交通事故:
    其一,从道德层面上,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意识,不断提高公民自身道德素养。
    其二,从法律层面看,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使其“不敢”。
    其三,从制度层面上,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监管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近年来为整顿交通秩序所采取的各种应对举措中,最引起中国社会关注的立法是哪种()
    A

    限制机动车数量

    B

    醉驾入刑

    C

    禁止违章停车

    D

    加重对无照驾驶的处罚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