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如何处理目的语教学与母语或媒介语的关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培养()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 A、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 B、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 C、运用中介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正确答案:A

  • 第2题:

    语法教学一直处于()的中心地位。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

    • A、第二语言教学
    • B、母语教学
    • C、目的语教学

    正确答案:A

  • 第3题:

    目的语和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常采用()的方式。

    • A、扮演角色或演戏
    • B、填鸭式
    • C、直接阅读

    正确答案:A

  • 第4题: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异同。


    正确答案: (1)起点不同。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第二语言学习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既可产生正迁移,也可起到负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语言习得不存在这些问题。
    (3)第二语言学习中存在着文化冲突。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的文化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第一语言习得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以及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第一语言教学的对象一般是儿童,学习目的比较单一,就是为了掌握母语的交际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的对象大部分是成年人。因而学习者的目的多样,影响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 第5题: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相比,不存在()。

    • A、发音教学
    • B、文化冲突
    • C、语言迁移
    • D、目的单一

    正确答案:D

  • 第6题:

    第二语言教学除外语教学外,还应该包括()。

    • A、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
    • B、方言地区的民族共同语教学
    • C、民族地区的国家标准语教学
    • D、聋哑人的手势语教学
    • E、儿童入学后的语文教学

    正确答案:A,C

  • 第7题:

    单选题
    ()是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A

    情景法

    B

    语法翻译法

    C

    自觉对比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语法教学一直处于()的中心地位。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
    A

    第二语言教学

    B

    母语教学

    C

    目的语教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直接法与()相对立的教学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A

    情景法

    B

    自觉对比法

    C

    语法翻译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
    A

    第一语言教学

    B

    第二语言教学

    C

    目的语教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如何处理目的语教学与母语或媒介语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一、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主要指
    ①在教材编写和教师备课中进行语言对比分析,以确定教学重点;
    ②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少量用母语或媒介语进行难点讲解。
    二、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除必要的翻译练习外,尽可能用目的语,以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

    第二语言教学

    B

    对外汉语教学

    C

    母语教学

    D

    非本族语教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课堂教学使用的教学语言是正在学习的目的语,要求通过运用()学习目的语。

    • A、学习者母语
    • B、目的语
    • C、中介语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是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 A、情景法
    • B、语法翻译法
    • C、自觉对比法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

    • A、第一语言教学
    • B、第二语言教学
    • C、目的语教学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第二语言教学
    • B、对外汉语教学
    • C、母语教学
    • D、非本族语教学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单选题
    目的语和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常采用()的方式。
    A

    扮演角色或演戏

    B

    填鸭式

    C

    直接阅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  )。
    A

    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母语

    B

    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C

    有限度地使用学生的母语

    D

    直接把目的语翻译成母语


    正确答案: D,B
    解析:
    直接法又称“自然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他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直接法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 第20题:

    单选题
    课堂教学使用的教学语言是正在学习的目的语,要求通过运用()学习目的语。
    A

    学习者母语

    B

    目的语

    C

    中介语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培养()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A

    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B

    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C

    运用中介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如何处理语言训练与文化知识讲解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用双向互动来概括,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物质世界的特征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人类精神世界的状态可以利用语言去进行周密地阐释,而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隶属于文化,因此,语言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②语言记录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作用不只是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而存在,人们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也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
    ③语言促进文化发展
    人类发出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声音可能是极其偶然的现象,当这种声音被一起活动的人所接受时,其他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发出这种声音。于是,这种声音就成为人们某种认识的标记,这种认知事物的标记就是语言。有了语言,人们在表达某种思想时才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畅所欲言,就可以加深人们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彼此所处的环境、文化的了解,这样就间接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记录文化和促进文化的发展。站在文化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2)处理语言训练与文化知识讲解的方法:
    ①教师要树立起并使学生也树立起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思想观念。要认识到,了解目的语国的文化知识,不仅是学好目的语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一种目的;要正确使用目的语,必须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尽量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运用在交际中,使交际自然、得体。
    ②教师应该广泛涉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对外国学生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部分有深入了解,对中国人常见的习俗文化等更要了然于心,即对交际文化方面的知识应烂熟于心,对知识文化部分也应有通盘的掌握。
    ③教师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备“双文化意识”并重视非语言交际因素的意识。
    ④教师对文化问题应保持“不卑不亢,平等尊重”的态度,要重视中国人与外国人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尤其是与西方人的思维差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用“洋腔洋调”现象说明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洋腔洋调”的内涵
    “洋腔洋调”是指外国学生在用汉语进行口头表达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语音语调错误。语音是语言系统的物质外壳,语言表达中的各种信息,诸如词汇的、语法的、语义的、语用的等信息,都会透过语音这个外壳表现出来。因此,语音、语调和语义是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体,只要其中任何一部分出现偏差,都会出现“洋腔洋调”。外国成年入学习汉语时的“洋腔洋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表现在外国学生汉语口语表达的单字音节、语流音变、语调模式和音义配合关系等各个层面。
    (2)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语音特征。一般说来,每个人只对自己母语里有区别意义的音位特别敏感并容易分辨、容易发出,而对本民族语言中没有的音位则很难发准。于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他们便会忽略目的语某些音位中的一个或数个区别性特征,把目的语的音位与其母语的音位等同起来,并按照其母语音位的发音模式去发目的语的音位。这种用母语语音代替目的语语音的现象,便是“洋腔洋调”的最直接表现。
    例如,汉语中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对立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但这种对立在英语中则不能区别意义。因此,英美学生便往往把汉语的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