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题目
简述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西方古典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与现代西方伦理学比较:西方古典规范伦理学具有规范性和实践性、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特征。与东方传统伦理思想比较,西方古典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崇真爱智,宣扬知识即美德,智慧为至善;
    2)意志自由,提倡自我认识,尊重人权;
    3)博爱主义,号召普爱众生,平等待人;
    4)崇尚功利,渴求快乐与幸福。

  • 第2题:

    简述西方伦理学中的良心概念和理论类型。


    正确答案: 从词源来看,良心(C、onsC、ienC、e)的本意是“共知”“同知”“和别人一起知”。苏格拉底在法庭的申辩中讲到心中有一种“灵异”,即一个神的声音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德谟克利特最先提出了良心的概念,并对其作用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论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明智”和“审慎”就是良心的要求。中世纪神学家用超自然的力量(上帝,天主)去解释良心现象,认为良心是人身外之物,是上帝放在人心中的监督人行为的法官。康德认为,良心是实践理性的要求,是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本来就有的,是善良意志的决定命令,是对普遍的道德律的尊重和服从,良心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不能教的。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积极追求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是善的东西的伦理意识,费尔巴哈强调良心与幸福和利益的关系,认为“良心是在自我中的他我”。
    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良心的看法和探讨主要有四种倾向:
    一是拒斥良心概念,认为它与本体一样属于形而上学的概念,是不存在或者只能存而不论。行为主义者只把良心看作是一种“习得的刺激翻译模式”,而不是人特有的精神能力。
    二是把良心作为价值论中的概念,认为良心并不能自律地创造价值,而是依赖于价值的情感或意识。
    三是存在主义的良心观,认为良心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如海德格尔认为良心就是从“此在”(人)中发出的对“本然的自己存在”的呼声。
    四是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良心概念,如弗洛伊德的“超我”。良心学说的理论类型有神学的和世俗的,感性的和理性的,感性经验论的和感性情感论的,理性直觉论的和理性认识论的,调和论、体验论和进化论的。

  • 第3题:

    中国哲学偏向(),西方哲学偏向()。

    • A、科学;伦理
    • B、伦理;审美
    • C、审美;科学
    • D、伦理;科学

    正确答案:C

  • 第4题:

    韦正翔教授研究中国伦理主要从哪方面入手()?

    • A、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
    • B、伦理与幸福的关系
    • C、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 D、在道的意义上审视中国文化

    正确答案:D

  • 第5题: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正确的说法有()

    • A、中国体育文化比较注重保健与长寿
    • B、西方体育文化比较注重人体外形的展示
    • C、西方体育文化注重竞争
    • D、中国体育文化讲究养生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正确答案:A.本质区别的,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竞争。“博爱”是在肯定竞争基础上对竞争的规范和对弱者的关爱;而“仁爱”本身并不包含肯定竞争的因素,是在安排好等级和秩序基础上的相互爱护,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维护手段。“仁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有以上对下的这种姿态,体现了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安抚或妥协,这事实上是对竞争的一种回避,是对规则的一种回避,是人治的理论而不是法制的理论。
    B.内容区别,“仁爱“的意义更宽泛,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博爱“首先是作为恩赐的神爱,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第三是人对自己同类关怀。
    C.在中国,“博爱”的出处很明确:韩愈的《原道》第一句就是“博爱之谓仁。”这说明这俩者虽然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

  • 第7题:

    西方文化主要是()的。

    • A、直觉
    • B、理性
    • C、伦理型
    • D、理智性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多选题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正确的说法有()
    A

    中国体育文化比较注重保健与长寿

    B

    西方体育文化比较注重人体外形的展示

    C

    西方体育文化注重竞争

    D

    中国体育文化讲究养生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以“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认为此结构中最大的毛病是“私”。但中国传统社会也确有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的优点。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所以有陷于“私”的弊病,并非儒家所倡“仁”的本义,而是由于存在“分殊之蔽”的历史局限或认识局限所造成的。在现代社会,把孝悌与博爱、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对儒家的仁爱精神作出创造性诠释和创新性发展。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

    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伦理结构忽略了“仁”的本义

    B

    “分殊之蔽”的局限性导致中国传统伦理“私”的弊病

    C

    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融汇了“私”和“仁”的精神内核

    D

    儒家仁爱精神应融合现代性价值元素方能历久弥新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梁漱溟对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体系的比较 。

    正确答案: 在梁漱溟看来,世界文明有三大体系,即西方、中国、印度文明。
    西方文化所走的是向前的路,主张征服自然,向外用力,采用科学方法和民主政治争取权利。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向里用力,强调随遇而安。
    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不谈现实,超脱人生。
    西方文化虽然很发达,但只能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不了人的精神问题,而中国文化可以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因此,世界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与西方相比,中国自古到今主要依靠()来维系社会。
    A

    自由、伦理

    B

    法律、文化

    C

    文化、政策

    D

    伦理、政策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正确答案: A.本质区别的,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竞争。“博爱”是在肯定竞争基础上对竞争的规范和对弱者的关爱;而“仁爱”本身并不包含肯定竞争的因素,是在安排好等级和秩序基础上的相互爱护,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维护手段。“仁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有以上对下的这种姿态,体现了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安抚或妥协,这事实上是对竞争的一种回避,是对规则的一种回避,是人治的理论而不是法制的理论。
    B.内容区别,“仁爱“的意义更宽泛,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博爱“首先是作为恩赐的神爱,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第三是人对自己同类关怀。
    C.在中国,“博爱”的出处很明确:韩愈的《原道》第一句就是“博爱之谓仁。”这说明这俩者虽然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西方伦理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友爱的源头?()

    • A、父爱
    • B、母爱
    • C、兄弟之爱
    • D、博爱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

    • A、宗教和审美
    • B、伦理和宗教
    • C、伦理和审美
    • D、理性和伦理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与西方相比,()是中国自古到今维系社会的主要依靠。

    • A、自由、伦理
    • B、法律、文化
    • C、伦理、政策
    • D、文化、政策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简述梁漱溟对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体系的比较 。


    正确答案: 在梁漱溟看来,世界文明有三大体系,即西方、中国、印度文明。
    西方文化所走的是向前的路,主张征服自然,向外用力,采用科学方法和民主政治争取权利。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向里用力,强调随遇而安。
    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不谈现实,超脱人生。
    西方文化虽然很发达,但只能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不了人的精神问题,而中国文化可以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因此,世界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 第17题:

    “仁”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正确答案:1“仁”德的基本内涵: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地位: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 第18题: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诚信伦理价值取向相同。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单选题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法的本位上看,中国法律是集团本位,西方法律是个人本位

    B

    从法的文化属性上看,中国是私法文化,西方是公法文化

    C

    从法与宗教伦理的关系上看,中国法律是伦理化的,西方法律是宗教性的

    D

    从法的体系来看,中华法系是封闭的,西方法系是开放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正确答案: A.本质区别的,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竞争。“博爱”是在肯定竞争基础上对竞争的规范和对弱者的关爱;而“仁爱”本身并不包含肯定竞争的因素,是在安排好等级和秩序基础上的相互爱护,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维护手段。“仁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有以上对下的这种姿态,体现了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安抚或妥协,这事实上是对竞争的一种回避,是对规则的一种回避,是人治的理论而不是法制的理论。
    B.内容区别,“仁爱“的意义更宽泛,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博爱“首先是作为恩赐的神爱,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第三是人对自己同类关怀。
    C.在中国,“博爱”的出处很明确:韩愈的《原道》第一句就是“博爱之谓仁。”这说明这俩者虽然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韦正翔教授研究中国伦理主要从哪方面入手()?
    A

    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

    B

    伦理与幸福的关系

    C

    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D

    在道的意义上审视中国文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与西方相比,()是中国自古到今维系社会的主要依靠。
    A

    自由、伦理

    B

    法律、文化

    C

    伦理、政策

    D

    文化、政策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仁”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正确答案: 1“仁”德的基本内涵: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地位: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