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相比,中国自古到今主要依靠()来维系社会。
第1题:
与西方相比,中国自古到今主要依靠()来维系社会。
A.自由、伦理
B.法律、文化
C.文化、政策
D.伦理、政策
第2题:
“仁”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1“仁”德的基本内涵:“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地位: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略
第3题:
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营造“道之以德”文化氛围的要素有()
第4题:
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
第5题:
韦正翔教授研究中国伦理主要从哪方面入手()?
第6题:
任何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和运行的,环境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外部条件。其中,()既决定了公共政策运行的智力条件,也为公共政策的运行提供了一定的伦理和心理基础。
第7题:
西方文化主要是()的。
第8题:
直觉
理性
伦理型
理智性
第9题:
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
伦理与幸福的关系
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在道的意义上审视中国文化
第10题:
自由、伦理
法律、文化
伦理、政策
文化、政策
第11题:
自由、伦理
法律、文化
文化、政策
伦理、政策
第12题:
社会政策导向
学校的宗旨
法律手段
自然规律
教师的影响
第13题:
第14题:
简述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A.本质区别的,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竞争。“博爱”是在肯定竞争基础上对竞争的规范和对弱者的关爱;而“仁爱”本身并不包含肯定竞争的因素,是在安排好等级和秩序基础上的相互爱护,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维护手段。“仁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有以上对下的这种姿态,体现了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安抚或妥协,这事实上是对竞争的一种回避,是对规则的一种回避,是人治的理论而不是法制的理论。
B.内容区别,“仁爱“的意义更宽泛,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博爱“首先是作为恩赐的神爱,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第三是人对自己同类关怀。
C.在中国,“博爱”的出处很明确:韩愈的《原道》第一句就是“博爱之谓仁。”这说明这俩者虽然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
略
第15题:
与西方相比,()是中国自古到今维系社会的主要依靠。
第16题:
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营造“道之以德”文化氛围的要素有()
第17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在属性上主要是()文化。
第18题:
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第19题:
从法的本位上看,中国法律是集团本位,西方法律是个人本位
从法的文化属性上看,中国是私法文化,西方是公法文化
从法与宗教伦理的关系上看,中国法律是伦理化的,西方法律是宗教性的
从法的体系来看,中华法系是封闭的,西方法系是开放的
第20题:
政治、哲学
哲学、伦理道德
宗教、哲学
政治、伦理道德
第21题:
社会政策导向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