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分析美育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审美教育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以充分有效地实现对象的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审美的教育作用为旨归,把握审美教育与一般艺术教育的区别)
(2)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直接效果——指通过美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间接效果——指通过美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3)应遵循独特性原则。
略
第3题:
简述胎儿美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对胎儿进行美育?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胎儿尽管还未出生,但他已具有感觉、记忆、情感、思想的能力,尤其是在母胎中7个月以后更是如此。根据胎儿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胎儿对外界的刺激是有所反应的。现在已有资料表明,一些天才的音乐家,之所以对音乐“一见钟情”,并对某首乐曲的反应尤为敏锐,就是因为他们在母腹中接受过相应胎教的结果。如苏联提琴家列昆尼德·科根为了演出而练习一首乐曲,并让他怀孕的妻子为其伴奏。他们的孩子在4岁学拉提琴时,突然奏出了他从来没学过在出生以后也再未听过的乐曲,而这首乐曲正是他母亲为其父亲伴奏过的那首。这证明胎儿不仅具有审美感知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记忆力”。因此,对孩子的美育,应从胎教开始,胎儿美育为人的审美发展打下了先天的基础。
对胎儿进行美育,主要是通过胎儿的母亲进行的,所以,对胎儿美育就是要对孕妇进行美育。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环境的优劣、美丑,直接影响到孕妇的身心健康,因此,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对孕妇至关重要。孕妇的居住环境与房屋布置,应遵循和谐、优雅的审美原则。比如室内的墙壁、家具、饰物等的色彩,应该淡雅、明快,给人以恬静、清新、悦目的美感。在床头或显著位置可选挂一两幅天真活泼的儿童画或宁静秀丽的风景画。室内的摆设应当尽量简洁,空间尽量宽敞,避免杂乱污浊、拥挤不堪。
(2)欣赏优美的艺术作品。孕妇应多听一些优美动听的抒情音乐(如小夜曲、摇篮曲、圆舞曲、随想曲等);翻阅一些赏心悦目的画册(特别是风景画和人体画);阅读一些抒情柔缓的诗词、散文和小说;适当地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电影、电视作品;由家人陪同观赏一些街头雕塑和各种风格的建筑。应当避免听那些节奏强烈、声响刺耳的音乐;不看那些情节紧张、画面恐怖、内容悲惨或粗俗不堪的影视作品;也不宜看那些缠绵悱恻、情感忧伤和渲染妖魔鬼怪、荒淫怪诞的小说。总之,应当通过艺术欣赏来陶冶情感、调节情绪,提高孕妇和胎儿的审美感受能力。
(3)到大自然中接受美的熏陶。孕妇要尽可能地做一些户外活动,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去欣赏自然美,观看树木花草的色彩,倾听水流鸟鸣的声音,领略山石奇峰的形态,体味生命的意蕴,从而增添生命活力。
总之,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孕妇实施美育,进而间接地对胎儿进行审美教育,使孕妇和胎儿从各方面受到美的熏陶和影响,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略
第4题:
孔子的美育思想有哪些内涵?
第5题:
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
第6题:
归纳起来,美育的内涵有()
第7题:
简述美育任务.
第8题:
第9题:
美育是人格教育
美育是性格教育
美育是心理教育
美育是情感教育
美育是艺术教育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席勒的美育观(席勒对于美育理论的贡献)。
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在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他还认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在统一了起来。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可谐。”
第二,明确揭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生。
第三,回答了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我们可以说,就其天赋和素质而言,在每一个个体的人的身上都具有纯粹理想人的成分,在各种变化中与这种不变的统一体保持和谐,这是它生命的伟大使命。”审美教育的任务就在于要不断拓展人身上的这种“纯粹理想人的成分”。
略
第14题:
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能力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仅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适应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略
第15题:
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指运用审美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人格完善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略
第16题:
何谓美育?简述美育的意义。
第17题:
简述青少年美育的意义。
第18题:
简析历史上对美育的内涵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