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三段: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14),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15),可乎?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及其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今之医者曰:“当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世间如此妄人,何其多也!
第3题:
下列句子中“之”可译成“他”的有()。
第4题:
故闻之而不见,();见之而不知,();知之而不行,()。
第5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这段文字说明了《毛诗大序》的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第6题:
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第7题: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第11题:
教学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
说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主张教学建立在个体之上
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做中学”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请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第15题:
语译题: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第16题:
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第17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话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18题: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第19题: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公赐之食。食舍肉。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第20题: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能力性原则
第21题: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第22题:
虽博必谬;虽识必忘;虽敦必困
虽博必谬;虽敦必困;虽识必忘
虽识必忘;虽敦必困;虽博必谬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