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古人的名言名句,富有哲理性,对我们的今天仍然产生重要影响。下列名言名句能够体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
第4题:
语译题: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第5题: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第6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话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7题: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能力性原则
第11题: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第12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于?()
第16题:
故闻之而不见,();见之而不知,();知之而不行,()。
第17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属于孔子的()
第18题:
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第19题:
翻译: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第23题:
虽博必谬;虽识必忘;虽敦必困
虽博必谬;虽敦必困;虽识必忘
虽识必忘;虽敦必困;虽博必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