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当时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思想,这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题目

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当时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思想,这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相似考题
更多“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当时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思想,这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相关问题
  • 第1题: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


    答案:
    解析: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曾解释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 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 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 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结合其整个思想看,“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 要点: 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必须:“①教劳心者劳力 教读书的人做工。②教劳力者劳心一教做工的人读书。” 其次,“教学做合一 ”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他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他形象地比喻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 造是孙子。”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如此,中国的教育也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 其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有教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己”,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陶行知曾将“以教人者教 己”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根本教育方法之一,要 求教人者先将所教材料“弄得格外明白”,先做好学生。同时,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为教 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 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有学 有教”即“即知即传”,它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 其四,“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人式教学法的 否定。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依据做学教合一 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 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相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了改造意见。关于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如在晓庄师范),他具体提出了学校课程编制的设想和计划,这就是以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原则的课程传统。关于教材,他将教材比喻为用碗盛上的饭,而知识则是饭粒,可见教材是必需的。但教材的编写却要破除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学用脱节的、“小众”的缺陷,变“读的书”为“用的书”,即认识到“书是一种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

  • 第2题: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请你在分析两种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论述他们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理论价值。


    答案:
    解析:
    (1)对于教学和课程,杜威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他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杜威认为,应为学生“配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同时,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这与我们新课改中所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但是,杜威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概否定,仅仅满足于活动课程和个人的经验,这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落后。因此我们在实际的课程编制上,应该将教材的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科课程为主,保证学生可以学到系统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以活动课程作为辅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2)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造成“田呆子、书呆子”,长不出科学的种子的结果,这一弊端而提出的。第二,“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结束。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否定注入式教学法认为教育要与实践结合。生活教育论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问寻生活中的学习机会。生活教学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在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3)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理论价值。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要遵循“从做中学”的观点,具体表现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①教育目的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教育内容上:教学的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如将教材中的宏大叙事改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③教育方法上: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采用实验法、参观法、实习法等作为讲授法的辅助。④教育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或完成实际的实验操作。⑤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照片、优秀作品等收集起来,并组织进行集中的展出。

  • 第3题:

    张雪门依据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创编了行为课程,提倡幼儿教育生活化,幼儿生活教育化,对中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C

  • 第4题:

    针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思想家是()。
    A.中国的陶行知
    B.美国的杜威
    C.英国的培根
    D.俄国的加里宁


    答案:B
    解析:
    【名师点评】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提 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增长,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故正确答案为B。

  • 第5题:

    简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


    答案:
    解析: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 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曾 解释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 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 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 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 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 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结合其整个思想看, “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要点: 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必须“(1)教劳心者劳力一教读书的人做工;(2)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 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他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他形象地比喻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如此, 中国的教育也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 其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有教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己”,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陶行知曾将"以教人者教己”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根本教育方法之一,要求教人者先将所教材料“弄得格外明白”,先做好学生。同 时,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 “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 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 明白了"。“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它 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 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 其四,“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人式教学法的否定。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 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相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了改造意见。 关于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如在晓庄师范),他具体提出了学校课程编制的设想和计划,这就是以培植学生的“生活 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原则的课程传统。关 于教材,他将教材比喻为用碗盛上的饭,而知识则是饭粒,可见教材是必需的。但教材 的编写却要破除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学用 脱节的、"小众”的缺陷,变“读的书”为 “用的书”,即认识到"书是一种 ‘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