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村,只要现年不超过25 岁,都是辛老师的学生,该村的人没有一个不认识辛老师,赵大认识辛老师,黄土村的李兰是赵大的老婆,她现年24 岁,14 岁时才小学毕业。由此可以推出( )。A.赵大不是黄土村人B.李兰是辛老师的学生C.赵大是黄土村人D.赵大不是辛老师的学生

题目

黄土村,只要现年不超过25 岁,都是辛老师的学生,该村的人没有一个不认识辛老师,赵大认识辛老师,黄土村的李兰是赵大的老婆,她现年24 岁,14 岁时才小学毕业。由此可以推出( )。

A.赵大不是黄土村人

B.李兰是辛老师的学生

C.赵大是黄土村人

D.赵大不是辛老师的学生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题干中说黄土村上过小学且现在年龄不超过25 岁的都是辛老师的学生,而黄土村的李兰现在24 岁,且上过小学,所以可以推出李兰是辛老师的学生,正确答案应为B 项
更多“黄土村,只要现年不超过25 岁,都是辛老师的学生,该村的人没有一个不认识辛老师,赵大认识辛老师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黄土村上过小学的人,只要现年不超过25岁,都是辛老师的学生,该村的人没有一个不认识辛老师,赵大认识辛老师,黄土村的李兰是赵大的老婆,她现年24岁,14岁时才小学毕业。由此可以推出( )。

    A.赵大不是黄土村人
    B.李兰是辛老师的学生
    C.赵大是黄土村人
    D.赵大不是辛老师的学生

    答案:B
    解析:
    “该村的人没有一个不认识辛老师,赵大认识辛老师”,这两个条件不能推出赵大是何地人,由于中项不周延,推出的结论是不确定的,所以A、C两项都不对。那D项同样推不出。此题正确答案为B。

  • 第2题:

    阅读案例,按要求作答。
    辛老师了解到学生小丁学习基础较差,且因家境贫寒导致自卑心理。因此,辛老师制定并实施了“智志双扶”的措施。辛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小丁谈心,以励志的榜样故事鼓舞他树立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为他组建“学习帮帮团”,帮助他学习;让他当班级宣传委员,以发挥美术特长;对他取得的进步给予赞赏。“我们是一个友爱和谐的家”班会课上,同学们友善地接纳了小丁。针对小丁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的行为,辛老师没有当众训斥他,而是委婉地提示。一段时间后,小丁爱上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他在日记中写道:“幸福要靠自己去奋斗。努力学习吧,我能越来越好……”
    问题:
    结合案例,分析辛老师是如何依据需要层次理论制定教育措施的。(6分)


    答案:
    解析:
    辛老师分别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三个方面制定教育措施。 (1)辛老师依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材料中,辛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找小丁谈心并给他讲述励志的榜样故事,帮助小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这一层次的需要。
    (2)辛老师依据马斯洛的尊重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尊重的需要是指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前者是希求个人有价值,希望个人的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后者是希求别人的重视,获得名誉、地位。材料中,辛老师让小丁当班级宣传委员,以发挥他的特长,并在小丁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体现了这一层次的需要。
    (3)辛老师依据马斯洛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情感与归属的需要、社交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需要,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对集体的归属感等。材料中,辛老师组建“学习帮帮团”,帮助小丁学习;开展“我们是一个友爱和谐的家”班会课,让同学们接纳小丁;对于小丁课上出现小动作的行为,辛老师也并未当众训斥,体现了这一层次的需要。辛老师用关心、尊重与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 第3题:

    黄土村上过小学的人,只要现年不超过25岁,都是辛老师的学生。该村的人没有一个不认识辛老师,赵大认识辛老师。黄土村的李兰是赵大的老婆,她现年24岁,14岁时才小学毕业。由此可以推出:

    A. 赵大不是辛老师的学生
    B. 赵大不是黄土村人
    C. 李兰是辛老师的学生
    D. 赵大是黄土村人

    答案:C
    解析:
    第一句话指出凡是黄土村人,上过小学,现在不超过25岁的都是辛老师的学生。李兰这三个条件都满足,所以肯定是辛老师的学生,C正确。黄土村的人都认识辛老师,但认识辛老师的人不一定就是黄土村人,所以不能确定赵大是不是黄土村的人,也不能确定他是不是辛老师的学生,所以其它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

  •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辛老师了解到学生小丁学习基础较差,且因家境贫寒导致自卑心理。因此,辛老师制定并实施了“智志双扶”的措施。辛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小丁谈心,以励志的榜样故事鼓舞他树立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为他组建“学习帮帮团”,帮助他学习;让他当班级宣传委员,以发挥美术特长;对他取得的进步给予赞赏。“我们是一个友爱和谐的家”班会课上,同学们友善地接纳了小丁。针对小丁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的行为,辛老师没有当众训斥他,而是委婉地提示。
    一段时间后,小丁爱上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他在日记中写道:“幸福要靠自己去奋斗。努力学习吧,我能越来越好……”
    结合案例,分析辛老师是如何依据需要层次理论制定教育措施的。


    答案:
    解析:
    辛老师分别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三个方面制定教育措施。(1)辛老师依据自我实现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材料中,辛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找小丁谈心并给他讲述励志的榜样故事,帮助小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这一层次的需要。
    (2)辛老师依据尊重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尊重的需要是指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前者是希求个人有价值,希望个人的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后者是希求别人的重视,获得名誉、地位。材料中,辛老师让小丁当班级宣传委员,以发挥他的特长,并在小丁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体现了这一层次的需要。
    (3)辛老师依据归属与爱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情感与归属的需要、社交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需要,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对集体的归属感等。材料中,辛老师组建“学习帮帮团”,帮助小丁学习;开展“我们是一个友爱和谐的家”班会课,让同学们接纳小丁;对于小丁课上出现小动作的行为,辛老师也并未当众训斥,体现了这一层次的需要。
    辛老师用关心、尊重与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 第5题:

    某系允许4名法语老师和3名德语老师开设选修课,初选时,选修法语课和德语课的共34 个学生刚好能分别平均分给各位老师,且每位老师带的学生数量都是质数。改选后,选修 两门课的人数增多,该系遂又再允许1名法语老师和3名德语老师开课,最终每位老师带的学生数量没有变化,那么最终选修这两门课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

    A. 42
    B. 43
    C. 45
    D. 47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不定方程问题。设每名法语老师带:x个学生,每个德语老师带:y个学生,则4x+3y=34。34、4y是偶数,根据偶数+偶数=偶数,可知3y是偶数,那么y也是偶数。 每位老师所带的学生数量都是质数,而2是唯一的偶质数,则y = 2,x=7。最终选修这门课的学 生为 5x+6y=47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