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的,有上、中、下三品,并据此为依据,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第1题:
古人云:“天不为人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恶辽远而辍广。”下列观点与其相符的是()。
第2题:
我国古代哲学家对人性的争议体现了两个理论路向,即“生命性路向”和“天命性路向”。属于“天命性路向”的有()
第3题: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董仲舒神化君权 ②黄宗羲强调民本 ③孟子倡导以德治国 ④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
第4题:
孔子提出“畏天命”的观点,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第5题:
我国古代哲学家对人性的争议体现了两个理论路向,即“生命性路向”和“天命性路向”。所谓“天命性路向”,就是认为人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而都有的特质,人的本性中包含有超越其身心有限性的永恒存在,即所谓的“天道”、“义理”、“天命”。
第6题:
()是最早提出天命气质人性论的理学家。
第7题:
荀子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第8题:
“天命性路向”人性观点的内核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9题: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张载
王安石
老子
荀子
第13题: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的观点。
第14题:
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提出了()的主张,又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第15题:
从哲学上看,“心想事成”与“天命难违”的区别在于()
第16题:
董仲舒继承了西周以来关于“天命”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第17题:
我国古代哲学家对人性的争议体现了两个理论路向,即“生命性路向”和“天命性路向”。所谓“生命性路向”,就是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
第18题:
下列能够体现“神权法”思想的说法有()。
第19题:
朱熹认为人性中的天命之性体现天理,气质之性则有清有浊,清为天理,浊为人欲,教育的目的就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第20题:
孟子
荀子
墨子
告子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