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佛家讲“因果报应”,靠的就是今生来世的轮回转变来支撑。你上一世种的各样因结成你这一世的各种果报,这一世的因会在你的来生得到报偿。怎么报偿呢?六道轮回!
“六道”之中有三善道、三恶道。前者有天道(天人,相当于通俗所谓“神”一词)、阿修罗道(富有战斗力的神)和人道。后者有畜生道、恶鬼道(鬼道,贪邪却永不得满足)、地狱道(受苦之牢狱)。你作恶便会有恶道相逼,你行善便有善道相报。所以我们平常就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更多“什么是“六道轮回”? ”相关问题
  • 第1题:

    歧路指归中载:‘玉皇大帝等到天福享尽,也非死不可,死后仍然可以到畜生道里去受罪’云云。按玉皇大帝,虽属六道轮回,岂非因生生世世,所行合乎天道,积功累德,则有享受天堂至尊之果位,生在天堂,岂有再造应堕畜生道之恶因?是说有无根据?抑或属于警众语言?


    正确答案:天道既属六凡,是尚未曾断惑。此惑未断,便是三途之因,一段福尽,当然堕落。并非在天新造恶因所致。至云享受天果,因生生世世所行合乎天道,也不尽然。众生能一念一行合乎天道,亦必受生天之报。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歧路指归所言之事,出于法句譬喻经。

  • 第2题:

    六道轮回真的存在吗?


    正确答案: 关于六道,佛经中有两种说法:
    一是地界说,认为人天和三恶道都有固定的地界,如《俱舍论》中所说。
    二是心态说,从人的心理感受和心智分为六道,苦大难重者为地狱心众;受饥饿之苦者为饿鬼心众;愚昧无知者为畜生心众;生活苦乐参半者为人心众;有乐无苦者为天心众;残暴好斗者为阿修罗心众。此说出自大乘般若部。
    虽然是人,但由于受业不同,在处境、心理感受、心智、德行方面各有不同,与六道众生形成了相应的心态和类别。对于那些只信现量经验的人来说,这“心态六道说”或“人间六道说”可能更易被接受。
    相信地狱的存在,认识三恶道之苦,对激发人们的超脱向上心,提升思想品位,遏止犯罪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第3题:

    什么是“六道轮回”?


    正确答案: 佛家讲“因果报应”,靠的就是今生来世的轮回转变来支撑。你上一世种的各样因结成你这一世的各种果报,这一世的因会在你的来生得到报偿。怎么报偿呢?六道轮回!
    “六道”之中有三善道、三恶道。前者有天道(天人,相当于通俗所谓“神”一词)、阿修罗道(富有战斗力的神)和人道。后者有畜生道、恶鬼道(鬼道,贪邪却永不得满足)、地狱道(受苦之牢狱)。你作恶便会有恶道相逼,你行善便有善道相报。所以我们平常就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第4题:

    佛教中所谓“六道轮回”,即天、人、()(非天)三善道;地域、饿鬼、旁生(畜生)三恶道。


    正确答案:阿修罗

  • 第5题:

    佛说众生平等,为何却又有六道轮回之苦?苦从何来?果又有什么标准?人的眼光看其他众生是苦,其实恐怕除了‘自作聪明’的人以外,其他众生并不如人所想的那个样儿吧?人偏又怕来世做畜生,其实不如牲畜的人正多著呢?


    正确答案: 此需分五段解之:
    一、众生平等,是说本性上、生命上、改恶向善上、超凡入圣上,皆是平等。并非在众生造业上皂白不分,受报上苦乐不辨。彼造业千差万别,受报亦是千差万别。此皆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非是佛示赏罚。虽众生造业不同,六道受报不同,然在本性等条件上,仍无不同。今以人喻,有总统、院部长官、军、农、工、商等身份;有富翁、乞丐、囚犯等享受。但总称是人,不得称为非人,此平等之义。且其初生时,赤条条不将一物来;其死时,两手空空,不带一物去。自始至终,亦无不平等也。
    二、苦从何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其来处。
    三、苦之标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水、火、刀兵、饥寒、灾害,皆是苦之标准。
    四、如不能达物之情,自然不明物之感想。其实此亦无甚难体会处,鸟兽见人而飞避,是恐怖苦;鼠遭机械蚊遭击拍而毙命,是饥饿苦;鸡鸭猪羊之被宰杀,哀鸣不止,是畏惧疼痛苦;而曰彼不知苦,是未居其地也。如曰其平时不知苦,此正是愚迷不醒,浑浑噩噩之可悯处,如能醒悟则思解脱矣。
    五、人不如畜,其在享受上或有此现象,如洋人之狗食牛肉面包,中国饥民食糠食野菜。此亦偶然,并非多数,决不能全称肯定,谓‘无论哪方面’皆胜于人也。

  • 第6题:

    问答题
    众生烦恼未断,蒙佛接引到极乐世界时,如前恶习再起作恶,净土岂不还闹成五浊恶世?因众生无始无明都造致六道轮回不息,何况已恶习重重?

    正确答案: 心本不生因境有,诸法缘生,试看极乐之境缘何似?自知此问纯是戏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六道轮回分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阿修罗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中国古代文学吸取了佛教的哪些原型与题材?()
    A

    成仙故事

    B

    佛教故事

    C

    因果报应

    D

    六道轮回

    E

    佛教人物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佛教中所谓“六道轮回”,即天、人、()(非天)三善道;地域、饿鬼、旁生(畜生)三恶道。

    正确答案: 阿修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凡夫被业牵引流转,故有六道轮回,菩萨被悲心牵引流转,悲心所到处,就是菩萨所到之处,如悲心驱使你到地狱去度生,你就情不能自己的,非去地狱度生不可。否则,你将感到自心有所不安,菩萨有隔阴之迷,以何法保持来生再修行乎,抑或再变成凡夫,若然入六道轮回乎?

    正确答案: 菩萨品位甚多,有迷不迷,不迷者无论矣,迷者但有其愿,遇缘则觉,不失继续重修之机。愿力之大,不可思议,历代祖师,多是乘愿人也。若往地狱,须量自己修功,是否能在地狱同事,是否苦中尚能自在度他?倘心有余而力不足,等于不谙泅水,入海拯溺,两败无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佛说三界无安,福尽总是六道轮回,若有儒教圣堂佛菩萨神仙,时常下降扶鸾阐教,现在度众无限量,鸾台圣教三教同礼,佛圣神仙同渡。参拜弥陀种种诗词训话令人感动,但照佛是正觉者,不涉外道,为何佛菩萨时常下降扶鸾?对于此事愚夫难解,敬请开示。

    正确答案: 观先生之言,知是宅心慈祥,倘肯虚心研读佛典,当能智开见道。下问多所误会,谨为释之。一、儒非宗教。二、佛菩萨亦不下降扶鸾。三、儒既不是宗教,便无三教同体可言。四、种种诗词,决非阿弥陀佛所说。以上四端,皆是无知之人,瞎造谣言,造谣者言语不实,行属欺诳。如不属妄自造谣,定是鬼妖作祟,假冒神仙之名,诳惑愚痴,而无学之人,不辨真假邪正,从而设坛立教,故曰旁门外道,先生求道,已入歧途,将来恐有落堑坠坑之虞,祈慎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六道轮回”指佛教中“业”的不同去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众生烦恼未断,蒙佛接引到极乐世界时,如前恶习再起作恶,净土岂不还闹成五浊恶世?因众生无始无明都造致六道轮回不息,何况已恶习重重?


    正确答案:心本不生因境有,诸法缘生,试看极乐之境缘何似?自知此问纯是戏论。

  • 第14题:

    六道轮回分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阿修罗道。

  • 第15题:

    佛教的‘六道轮回’是指那六道?


    正确答案: 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 第16题:

    六道轮回


    正确答案: 六道轮回,是佛法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许多学佛人感到在理上较难把握,并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六道,指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说起人道、畜生道,大家可能会感到很熟悉,人道就是我们每天在大街上、商场里碰到的人世界,畜生道就是猪呀狗呀马呀鱼呀之类;而对于天道、修罗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许多人的想象就开始不着边际了,想象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天上世界、修罗世界、饿鬼世界和地狱世界。有些人,尤其知识分子,又认为这些都是编出来的,是迷信的东西不可信。实际上,都错了。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六道,是凡人人生的六种境界而已,也简称凡夫六界。六道只表示凡人人生六种境界的心象,佛经上描述六道的具体事象,是比喻性质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理解体悟,不幸许多人著了事相、物相,执以为这个世界以外,还有其他物化世界。所有的六道,不在我们身外,都在我们心中。故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所以,迷情众生沉溺在六道受苦,就是指,一个人如果起恶心恶行,他实际上就处在地狱道上;如果起贪心贪行,他就处在饿鬼道上;如果起痴心痴行,他就处在畜生道上;如果起嗔心嗔行,他就处在修罗道上;如果起戒心戒行,他就处于人道上;如果起善心善行,他就处在天道上。通俗地说,六道就是凡人的六种人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个别人,一看到好吃的东西马上现出贪婪的表情,吃起来狼吞虎咽,好象一辈子吃不饱一样,一看就是个饿鬼,尽管他长着个人模人样。还有一些恶人,即使在路上走,一看就知道他内心象地狱一样黑暗;那些谋财害命的恶人,就是在地狱道上行走的人。这些人不用等到来世投胎做牛做鬼下地狱,已经是现世现报了。而那些能管住自己的人,那些修十善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心神安详,内心明亮,没有挂碍,那就是人道、天道了。
    根据佛法,什么人处在什么道上,都是他自招的。一个人平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那他就是什么样的人。用我们六道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就知道他处在什么道上。从因果角度说,一个人处在什么道上,是果;其因,是他的心行,是他心行所造的业。我们说六道轮回,就是指凡夫俗子脱不掉凡心凡行,不能超出六道轮回,一直在六道上流转。
    佛法所说的“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六凡法界”就是凡夫六道。“四圣法界”指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其中声闻法界和缘觉法界是小乘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是大乘法界。“四圣法界”和凡夫六界一样,也是心法界,而不是物法界,不可执物相。凡夫六道在世间,佛法也在世间,“四圣法界”也是世间。人可以成佛、常住极乐境界,也可以成饿鬼、堕地狱,全取决于人的心行之中。我们厌离六道苦趣,要学佛修行,就是要求我们脱掉凡心凡行,起圣心圣行,超凡入圣,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世间平常心行之中。所以,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

  • 第17题:

    朱子以鬼神为阴阳二气之往来伸屈合散,横渠谓鬼神为二气之良能,伊川则谓鬼神为天地之妙用,而皆排斥佛教六道轮回之说,诸氏见理精辟,且尝出入二氏,何以会生出此种断见?


    正确答案:诸氏谓鬼神为阴阳二气,天地妙用,自不同西学纯尚物质,尚不得谓是断见。问此阴阳二气,究竟谓何?既认有二气,不过名词不同而已,再问妙用谓何?用必依体,亦是名词之异,实则皆认为有其事也。儒家经书,未尝言无鬼神,诗易传史,各有记载,检阅昭然,孔子并未非之,而未儒非之,是其学派创言,非传承儒宗之学也。诸氏虽曾涉猎梵典,然皆不精,却又阳斥阴取,静坐谈性,观其学案所云,大类禅家语录,或其别有苦衷,对一时风气有所思移乎?

  • 第18题:

    问答题
    朱子以鬼神为阴阳二气之往来伸屈合散,横渠谓鬼神为二气之良能,伊川则谓鬼神为天地之妙用,而皆排斥佛教六道轮回之说,诸氏见理精辟,且尝出入二氏,何以会生出此种断见?

    正确答案: 诸氏谓鬼神为阴阳二气,天地妙用,自不同西学纯尚物质,尚不得谓是断见。问此阴阳二气,究竟谓何?既认有二气,不过名词不同而已,再问妙用谓何?用必依体,亦是名词之异,实则皆认为有其事也。儒家经书,未尝言无鬼神,诗易传史,各有记载,检阅昭然,孔子并未非之,而未儒非之,是其学派创言,非传承儒宗之学也。诸氏虽曾涉猎梵典,然皆不精,却又阳斥阴取,静坐谈性,观其学案所云,大类禅家语录,或其别有苦衷,对一时风气有所思移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学佛为了什么?其目的为何?有佛弟子告诉我,是为了脱生死,解脱六道轮回,我想这是出世境界,但凡人众生入世应该做到什么境界?(还是看破生死,还是生死听其自然)

    正确答案: 入世应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孝悌忠信,不使有缺,此是律己。再进六度四摄,善巧方便,广度众生,超到彼岸,此是利他。上举两条,皆是学佛入世应为之道,明乎此,则知出世易而入世难也。再者,解佛理则生死始能看得破,既学佛,则生死不使听自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伊文斯认为“物种共产主义”的思想萌芽在()中就出现了。
    A

    基督教的“诺亚方舟”

    B

    佛教的“普度众生”

    C

    基督教的“七天创世”

    D

    佛教的“六道轮回”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六道轮回真的存在吗?

    正确答案: 关于六道,佛经中有两种说法:
    一是地界说,认为人天和三恶道都有固定的地界,如《俱舍论》中所说。
    二是心态说,从人的心理感受和心智分为六道,苦大难重者为地狱心众;受饥饿之苦者为饿鬼心众;愚昧无知者为畜生心众;生活苦乐参半者为人心众;有乐无苦者为天心众;残暴好斗者为阿修罗心众。此说出自大乘般若部。
    虽然是人,但由于受业不同,在处境、心理感受、心智、德行方面各有不同,与六道众生形成了相应的心态和类别。对于那些只信现量经验的人来说,这“心态六道说”或“人间六道说”可能更易被接受。
    相信地狱的存在,认识三恶道之苦,对激发人们的超脱向上心,提升思想品位,遏止犯罪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佛说众生平等,为何却又有六道轮回之苦?苦从何来?果又有什么标准?人的眼光看其他众生是苦,其实恐怕除了‘自作聪明’的人以外,其他众生并不如人所想的那个样儿吧?人偏又怕来世做畜生,其实不如牲畜的人正多著呢?

    正确答案: 此需分五段解之:
    一、众生平等,是说本性上、生命上、改恶向善上、超凡入圣上,皆是平等。并非在众生造业上皂白不分,受报上苦乐不辨。彼造业千差万别,受报亦是千差万别。此皆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果,非是佛示赏罚。虽众生造业不同,六道受报不同,然在本性等条件上,仍无不同。今以人喻,有总统、院部长官、军、农、工、商等身份;有富翁、乞丐、囚犯等享受。但总称是人,不得称为非人,此平等之义。且其初生时,赤条条不将一物来;其死时,两手空空,不带一物去。自始至终,亦无不平等也。
    二、苦从何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其来处。
    三、苦之标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水、火、刀兵、饥寒、灾害,皆是苦之标准。
    四、如不能达物之情,自然不明物之感想。其实此亦无甚难体会处,鸟兽见人而飞避,是恐怖苦;鼠遭机械蚊遭击拍而毙命,是饥饿苦;鸡鸭猪羊之被宰杀,哀鸣不止,是畏惧疼痛苦;而曰彼不知苦,是未居其地也。如曰其平时不知苦,此正是愚迷不醒,浑浑噩噩之可悯处,如能醒悟则思解脱矣。
    五、人不如畜,其在享受上或有此现象,如洋人之狗食牛肉面包,中国饥民食糠食野菜。此亦偶然,并非多数,决不能全称肯定,谓‘无论哪方面’皆胜于人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什么是“六道轮回”?

    正确答案: 佛家讲“因果报应”,靠的就是今生来世的轮回转变来支撑。你上一世种的各样因结成你这一世的各种果报,这一世的因会在你的来生得到报偿。怎么报偿呢?六道轮回!
    “六道”之中有三善道、三恶道。前者有天道(天人,相当于通俗所谓“神”一词)、阿修罗道(富有战斗力的神)和人道。后者有畜生道、恶鬼道(鬼道,贪邪却永不得满足)、地狱道(受苦之牢狱)。你作恶便会有恶道相逼,你行善便有善道相报。所以我们平常就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名词解释题
    六道轮回

    正确答案: 六道轮回,是佛法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许多学佛人感到在理上较难把握,并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六道,指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说起人道、畜生道,大家可能会感到很熟悉,人道就是我们每天在大街上、商场里碰到的人世界,畜生道就是猪呀狗呀马呀鱼呀之类;而对于天道、修罗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许多人的想象就开始不着边际了,想象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天上世界、修罗世界、饿鬼世界和地狱世界。有些人,尤其知识分子,又认为这些都是编出来的,是迷信的东西不可信。实际上,都错了。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六道,是凡人人生的六种境界而已,也简称凡夫六界。六道只表示凡人人生六种境界的心象,佛经上描述六道的具体事象,是比喻性质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理解体悟,不幸许多人著了事相、物相,执以为这个世界以外,还有其他物化世界。所有的六道,不在我们身外,都在我们心中。故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所以,迷情众生沉溺在六道受苦,就是指,一个人如果起恶心恶行,他实际上就处在地狱道上;如果起贪心贪行,他就处在饿鬼道上;如果起痴心痴行,他就处在畜生道上;如果起嗔心嗔行,他就处在修罗道上;如果起戒心戒行,他就处于人道上;如果起善心善行,他就处在天道上。通俗地说,六道就是凡人的六种人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个别人,一看到好吃的东西马上现出贪婪的表情,吃起来狼吞虎咽,好象一辈子吃不饱一样,一看就是个饿鬼,尽管他长着个人模人样。还有一些恶人,即使在路上走,一看就知道他内心象地狱一样黑暗;那些谋财害命的恶人,就是在地狱道上行走的人。这些人不用等到来世投胎做牛做鬼下地狱,已经是现世现报了。而那些能管住自己的人,那些修十善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心神安详,内心明亮,没有挂碍,那就是人道、天道了。
    根据佛法,什么人处在什么道上,都是他自招的。一个人平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那他就是什么样的人。用我们六道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就知道他处在什么道上。从因果角度说,一个人处在什么道上,是果;其因,是他的心行,是他心行所造的业。我们说六道轮回,就是指凡夫俗子脱不掉凡心凡行,不能超出六道轮回,一直在六道上流转。
    佛法所说的“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六凡法界”就是凡夫六道。“四圣法界”指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其中声闻法界和缘觉法界是小乘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是大乘法界。“四圣法界”和凡夫六界一样,也是心法界,而不是物法界,不可执物相。凡夫六道在世间,佛法也在世间,“四圣法界”也是世间。人可以成佛、常住极乐境界,也可以成饿鬼、堕地狱,全取决于人的心行之中。我们厌离六道苦趣,要学佛修行,就是要求我们脱掉凡心凡行,起圣心圣行,超凡入圣,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世间平常心行之中。所以,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