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粮食中的纤维素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有何测定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何谓心率变异性?有几种测定方法?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心率变异性(HRV)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是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极其平衡的重要指标。HRV测定有时域法和频域法两种。临床意义:HRV反应体内自主神经的活动,是定量测定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指标。HRV的减低与严重心率失常及心性猝死密切相关,是预测恶性心率失常及心性猝死最有价值的独立指标,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优于晚电位的阳性及射血分数减低。

  • 第2题:

    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其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DPL)。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体分子表面,减少了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降低了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其生理意义是:
    (一)减低肺弹性阻力,从而减少吸气阻力,有利于肺扩张;
    (二)有助于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这是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可随肺泡半径的变小而增大,或随半径的变大而减少,从而调整了半径不同的大小肺泡的表面张力,缓冲了大小肺泡内的回缩压差别,保持了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
    (三)通过降低肺泡回缩压,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产,防止了肺水肿的发生。

  • 第3题:

    粮食中的纤维素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有何测定意义?


    正确答案:粮食中的纤维素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的一种多糖化合物,是构成细胞壁的基本物质。不同品种的粮食纤维素含量不尽相同,与其籽粒皮层厚度成正比。原粮纤维素含量多于成品粮。
    通过纤维素含量的测定,可以判断粮食籽粒度层的厚度和加工精度的高低。纤维素含量控制适当时,对保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第4题:

    粮食中纤维素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哪种为仲裁方法?


    正确答案: 纤维素的测定方法有:酸碱醇醚处理法、酸性洗涤剂法、纤维素仪测定法、碘量法(也称重铬酸钾法)、比色法。
    酸碱醇醚处理法为仲裁方法。

  • 第5题:

    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参考值为1.5-2.5:1。比值小于时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等。

  • 第6题:

    淀粉的糊化和回生在粮食原料加工中有何实际意义?


    正确答案: 淀粉糊化破坏了淀粉分子间的氢键,使其内部的紧密结构被破坏,有利于对淀粉的分解和加工,另外,使得淀粉更加可口,更易消化和被酶分解。因回生淀粉不易被消耗,所以可通过加工过程中迅速冷却或油炸等方式来防止淀粉糊的回生或老化。

  • 第7题:

    为何称三羧酸循环是物质代谢的中枢?其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A.是有机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途径葡萄糖有氧分解所产生的ATP数远超过EMP或葡萄糖无氧降解;脂肪、氨基酸等彻底分解氧化也主要通过TCA循环。
    B.是物质代谢与转化的枢纽,是糖、脂肪、氨基酸等彻底分解的共同途径;中间产物是合成其他化合物的碳骨架,既是“焚烧炉又是百宝库”
    C.是发酵产物重新氧化的途径

  • 第8题:

    细胞中同时存在几种骨架体系有什么意义?是否是物质和能量的一种浪费?


    正确答案: 细胞内同时存在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等几种骨架体系,它们在细胞的生命活动各承担了不一样的角色,
    1.微管功能:
    (1)维持细胞的形态;
    (2)细胞器的定位;
    (3)细胞内运输;
    (4)纺锤体与染色体运动;
    (5)纤毛和鞭毛运动;
    2.微丝功能:
    (1)维持细胞外形;
    (2)胞质环流;
    (3)变形运动;
    (4)支持微绒毛;
    (5)形成微丝束与应力纤维;
    (6)胞质分裂;
    3.中间丝功能:
    (1)增强细胞抗机械压力的能力;
    (2)参与桥粒和半桥粒的形成和维持;(3)对于维持肌肉的收缩装置起重要作用微管、微丝和中间丝共同构成了细胞内精密的骨架体系,三者在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中既相互配合又各有分工所以不是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 第9题:

    问答题
    测定尿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约70%来自糖皮质激素俺代谢,它可以反映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状态,正常男性为14~41μmol/24h尿,女性为
    11~28μmol/24h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柯兴氏综合征),尿17-羟类固醇含量增高;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艾迪生病),尿中17-羟类固醇排出减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叫倾点?测定油品的倾点有何使用意义?

    正确答案: 倾点是油品在规定条件下冷却,每间隔3℃检查一次试样的流动性,试样能流动的最低温度作为倾点,试样不能流动的最高温度作为凝固点。凝固点是油品刚丧失流动性的温度,它比倾点低1~3℃。
    油品在低温时丧失流动性的原因有二。一是油品在低温时粘度增大,当粘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油品便丧失其流动性;另一是溶解在油品内的石腊结晶所引起,因为油品冷却到了一临界温度时,石腊开始形成小结晶体,继续冷却,析出石腊的现象加剧,腊的结晶逐渐聚合成石腊结晶网络并吸住液体,最后全部控制和包围了液体,使油丧失流动性。石油产品倾点用GB/T3535-83(91)标准方法测定。以上是倾点试验图: 倾点对于润滑油使用中的意义:倾点可作润滑油低温性质参考指标。例如在润滑油使用中如其倾点比环境低5℃就能保证顺利起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何称三羧酸循环是物质代谢的中枢,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体内各种代谢产生的ATP、CO2、H2O主要来源于此循环。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相互联系的枢纽,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三大物质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正常情况下,三羧酸循环原料:乙酰CoA主要来源于糖的分解代谢,脂主要是储能;病理或饥饿状态时,则主要来源于脂肪的动员,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也可为三羧酸循环提供原料。生理意义
    (1)糖脂代谢的联系:当糖供充足时:葡萄糖→3-磷酸甘油醛→α-磷酸甘油→甘油三酯.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酸→脂肪酰CoA→甘油三酯。同时,合成所需能量主要由三羧酸循环提供,还原当量主要由磷酸戊糖途径提供。此外,乙酰CoA也可合成胆固醇,可见糖很容易转变为脂。但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很难转变为糖,只有甘油,丙酮,丙酰CoA可异生成糖,但其量微不足道。
    (2)在病理或饥饿时,脂肪动员产生脂肪酸→乙酰CoA→酮体→乙酰CoA→三羧酸循环。脂代谢要顺利进行,依赖于糖代谢的正常进行,因为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需草酰乙酸,后者主要由糖代谢的丙酮酸经羧化产生,此外,酮体在体外分解需琥珀酰CoA参与。
    (3)糖、脂代谢可受到代谢物、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细胞中同时存在几种骨架体系有什么意义?是否是物质和能量的一种浪费?

    正确答案: 细胞内同时存在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等几种骨架体系,它们在细胞的生命活动各承担了不一样的角色,
    1.微管功能:
    (1)维持细胞的形态;
    (2)细胞器的定位;
    (3)细胞内运输;
    (4)纺锤体与染色体运动;
    (5)纤毛和鞭毛运动;
    2.微丝功能:
    (1)维持细胞外形;
    (2)胞质环流;
    (3)变形运动;
    (4)支持微绒毛;
    (5)形成微丝束与应力纤维;
    (6)胞质分裂;
    3.中间丝功能:
    (1)增强细胞抗机械压力的能力;
    (2)参与桥粒和半桥粒的形成和维持;(3)对于维持肌肉的收缩装置起重要作用微管、微丝和中间丝共同构成了细胞内精密的骨架体系,三者在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中既相互配合又各有分工所以不是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血清酶蛋白测定有几类?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血清酶蛋白测定有两类:酶蛋白定量测定及酶活力测定。
    由于血液中存在无活力的酶蛋白,血清酶活力与血清酶蛋白含量两者并不完全对应。疾病时,病变组织或器官合成的酶无活性部分可能增多,出现血清酶蛋白含量较高,而血清酶活力很低的现象。

  • 第14题:

    测定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约70%来自糖皮质激素代谢,测定它可以反映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状态。正常男性为14~41μmol/24h尿,女性为11~28μmol/24h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时,尿中17-羟类固醇含量增高;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艾迪生病)时,尿中17-羟类固醇排出减少。

  • 第15题:

    粮食中淀粉的测定方法有哪些?适用范围怎样?


    正确答案: 粮食淀粉的测定方法有:淀粉酶水解法和酸直接水解法。
    适用范围:淀粉酶水解法适用于富含半纤维素、多缩成糖试样的测定。国家标准将此法规定为标准法。即一克葡萄糖相当于0.9克淀粉。

  • 第16题:

    测定水的化学耗氧量有何卫生意义?


    正确答案: 测定化学耗氧量可以间接推测水中有机物含量,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物越多。但耗氧量不能表示水中有机物的真实含量,只有相对意义,评价时应相结合其它指标。

  • 第17题:

    在惯性激振中,什么是系统的共振?共振有何危害?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正确答案: 当振动频率等于系统固有频率时,系统处于共振状态。共振时振幅会迅速变得很大,造成各种严重不良后果,会影响机器的零件的安全。措施:设置限制振幅过分增大的装置。

  • 第18题:

    细胞膜上钠-钾泵是如何进行物质转运的?有何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当细胞内Na+浓度升高或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都可激活Na+泵。一般,每消耗1分子ATP,可泵出3个Na+,摄人2个K+。钠泵活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建立一种势能储备和保持细胞内外Na+、K+不均匀分布,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具有兴奋性和产生兴奋的基础;钠泵活动建立的Na+浓度势能储备是一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

  • 第19题:

    什么叫试油的闪点?测定油品闪点有何实际意义?


    正确答案: 试油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直到它的蒸汽与空气的混合气接触火焰发生闪火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测定油品闪点具有以下意义:
    (1)从油品闪点可判断其馏分组成的轻重,因馏分组成愈轻,闪点愈低。
    (2)从闪点可鉴定油品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闪点愈低,油品愈易燃烧。
    (3)对于绝缘油,在不影响油的其它指标的情况下,闪点高一些为好。

  • 第20题:

    为何称三羧酸循环是物质代谢的中枢,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体内各种代谢产生的ATP、CO2、H2O主要来源于此循环。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相互联系的枢纽,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三大物质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正常情况下,三羧酸循环原料:乙酰CoA主要来源于糖的分解代谢,脂主要是储能;病理或饥饿状态时,则主要来源于脂肪的动员,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也可为三羧酸循环提供原料。生理意义
    (1)糖脂代谢的联系:当糖供充足时:葡萄糖→3-磷酸甘油醛→α-磷酸甘油→甘油三酯.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酸→脂肪酰CoA→甘油三酯。同时,合成所需能量主要由三羧酸循环提供,还原当量主要由磷酸戊糖途径提供。此外,乙酰CoA也可合成胆固醇,可见糖很容易转变为脂。但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很难转变为糖,只有甘油,丙酮,丙酰CoA可异生成糖,但其量微不足道。
    (2)在病理或饥饿时,脂肪动员产生脂肪酸→乙酰CoA→酮体→乙酰CoA→三羧酸循环。脂代谢要顺利进行,依赖于糖代谢的正常进行,因为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需草酰乙酸,后者主要由糖代谢的丙酮酸经羧化产生,此外,酮体在体外分解需琥珀酰CoA参与。
    (3)糖、脂代谢可受到代谢物、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 第21题:

    问答题
    细胞膜上钠-钾泵是如何进行物质转运的?有何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当细胞内Na+浓度升高或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都可激活Na+泵。一般,每消耗1分子ATP,可泵出3个Na+,摄人2个K+。钠泵活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建立一种势能储备和保持细胞内外Na+、K+不均匀分布,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具有兴奋性和产生兴奋的基础;钠泵活动建立的Na+浓度势能储备是一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测定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约70%来自糖皮质激素代谢,测定它可以反映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状态。正常男性为14~41μmol/24h尿,女性为11~28μmol/24h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时,尿中17-羟类固醇含量增高;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艾迪生病)时,尿中17-羟类固醇排出减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测定水中各种氮化合物有何卫生意义?

    正确答案: 测定水中各种氮化合物不但可了解水是否受到有机污染,还可大致判断污染时间、污染的程度和污染的趋势。但在分析评价时必须注意排除污染外的其它来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其有何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DPL)。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体分子表面,减少了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降低了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其生理意义是:
    (一)减低肺弹性阻力,从而减少吸气阻力,有利于肺扩张;
    (二)有助于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这是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可随肺泡半径的变小而增大,或随半径的变大而减少,从而调整了半径不同的大小肺泡的表面张力,缓冲了大小肺泡内的回缩压差别,保持了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
    (三)通过降低肺泡回缩压,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产,防止了肺水肿的发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