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囚绿记》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理清思路,思考问题:(1)请复述“囚绿”的经过。(2)圈点出表现作者对“绿”挚爱的语句。 (三)析读、教读 1.囚绿后,“绿”有哪些变

题目
高中语文《囚绿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理清思路,思考问题:(1)请复述“囚绿”的经过。(2)圈点出表现作者对“绿”挚爱的语句。
(三)析读、教读
1.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2.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挚爱?
(教师示范)作者在文中不吝笔墨地赞美了“绿”,比如说: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看到这里我就联想到欧亨利的一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不幸患上肺病的琼珊,心情低落。她说,等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落叶的时候自己将死去。画家老贝尔曼为挽救她年轻的生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将象征着希望的“最后的叶子”画在了墙上,而他自己却因着凉死于肺病。老贝尔曼为了爱而死,为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后一抹绿留给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战胜困难的勇气。
归纳: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作者在释绿的时候提到的“卢沟桥事件”正是本文的写作背景,联系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对“绿”的认识应该更进一步,它的不屈,它的顽强正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们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于日本宪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作者对“绿”的歌颂正是对中国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不屈不挠精神的颂赞。一篇文章文质优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贵在立意,它一定是充满着时代气息,并结合了作者鲜明的写作个性,能够撩拨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的,它往往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
(四)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一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总结)
老师讲庄子的寓言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必恭必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呢?这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郁,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老师总结: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了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一曲绿色的歌,以不屈的意志去迎战敌人的刺刀。他通过对那一抹绿的歌唱,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精神的赞扬,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六)布置作业
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又是什么?
2.怎样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相似考题
更多“高中语文《囚绿记》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教授完《囚绿记》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这属于语文教材的哪一个系统能够?

    A、练习系统
    B、助读系统
    C、范文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A
    解析:
    ##niutk

  • 第2题:

    散文集《囚绿记》的作者是()

    • A、丰子恺
    • B、李广田
    • C、陆蠡
    • D、何其芳

    正确答案:C

  • 第3题: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选文包括《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写景状物一类的散文,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郦道元的《三峡》
    • B、苏轼的《核舟记》
    • C、朱自清的《春》
    • D、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正确答案:D

  • 第4题:

    《囚绿记》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陆蠡

  • 第5题:

    下列属于许地山的散文集是()。

    • A、《缀网劳蛛》
    • B、《空山灵雨》
    • C、《囚绿记》
    • D、《地之子》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分析陆蠡《囚绿记》中常春藤的特征和它所体现的象征意蕴。


    正确答案: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 第7题:

    中国现代散文诗第一部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

    • A、鲁迅的《野草》
    • B、陆蠡的《囚绿记》
    • C、何其芳的《画梦录》
    • D、丽尼的《鹰之歌》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单选题
    中国现代散文诗第一部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
    A

    鲁迅的《野草》

    B

    陆蠡的《囚绿记》

    C

    何其芳的《画梦录》

    D

    丽尼的《鹰之歌》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李广田的代表性散文集主要有()
    A

    《画廊集》

    B

    《雅舍小品》

    C

    《银狐集》

    D

    《囚绿记》

    E

    《鹰之歌》


    正确答案: B,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分析陆蠡《囚绿记》中常春藤的特征和它所体现的象征意蕴。

    正确答案: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下列散文作品中,与“抗日”这一背景有关的有()
    A

    《雨前》

    B

    《鹰之歌》

    C

    《一种云》

    D

    《囚绿记》

    E

    《春末闲谈》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属于许地山的散文集是()。
    A

    《缀网劳蛛》

    B

    《空山灵雨》

    C

    《囚绿记》

    D

    《地之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散文作品中,与“抗日”这一背景有关的有()

    A《雨前》

    B《鹰之歌》

    C《一种云》

    D《囚绿记》

    E《春末闲谈》


    A,D

  • 第14题: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的写作背景是()。

    • A、辛亥革命时期
    • B、“九·一八”事变前夕
    • C、抗日战争前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史记•殷本记》说“纣囚西伯()”。

    • A、圜土
    • B、菱里
    • C、图圄
    • D、监狱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李广田的代表性散文集主要有()

    • A、《画廊集》
    • B、《雅舍小品》
    • C、《银狐集》
    • D、《囚绿记》
    • E、《鹰之歌》

    正确答案:A,C

  • 第17题:

    简析《囚绿记》的结构特点和“常春藤”的象征意义。


    正确答案: 结构特点:构思精巧,从南窗外的绿枝和绿影写起,写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创造了新文学史上的一种独创性的构思。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
    象征意义:《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

  • 第18题:

    请简要评析《囚绿记》教学现场所体现的教学理念。(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①哪几段写囚绿记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即哪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②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品味品味。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1.学生自读、圈画。2.讨论交流问题①。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这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作者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3.讨论交流问题②。4.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配乐诵读。我们在朗读时,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画有关词、短语、句子,做些批注。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思考)5.学生自读、思考、圈画、批注。6.小组交流。7.全班分享(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8.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的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


    正确答案: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教师分析小结之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 第19题:

    简析《囚绿记》的行文线索。


    正确答案: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甚至悟到了绿色的秉性与自己的心灵的相通之处,从而也使这一短文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 第20题:

    问答题
    简析《囚绿记》的行文线索。

    正确答案: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甚至悟到了绿色的秉性与自己的心灵的相通之处,从而也使这一短文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选文包括《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写景状物一类的散文,下列不适合的是()。
    A

    郦道元的《三峡》

    B

    苏轼的《核舟记》

    C

    朱自清的《春》

    D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正确答案: C
    解析: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叙事散文。

  • 第22题:

    填空题
    《囚绿记》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 陆蠡
    解析: 《囚绿记》是现代作家陆蠡于193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 第23题:

    单选题
    散文集《囚绿记》的作者是()
    A

    丰子恺

    B

    李广田

    C

    陆蠡

    D

    何其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析《囚绿记》的结构特点和“常春藤”的象征意义。

    正确答案: 结构特点:构思精巧,从南窗外的绿枝和绿影写起,写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创造了新文学史上的一种独创性的构思。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
    象征意义:《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