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一位专家到一所小学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教师向学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问题: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一位专家到一所小学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教师向学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问题: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3)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
  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说来,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更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从本案例来看,材料本身有意义,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是主观条件。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从而没有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意义学习能力的培养。
更多“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一位专家到一所小学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位专家到一所中学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教师向学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
    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
    解析:
    (1)材料中专家问学生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时,没有学生能够回答。但是,当教师换了一种提问方式,问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时,同学们却能齐声回答出正确答案。这种现象表明,学生的学习是机械学习而非意义学习。学生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而没有以符号为代表将新观念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当学生在面对专家提出的问题时,不能正确回答出。
    (2) ①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②从本材料来看,教材本身有意义,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是主观条件。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从而没有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意义学习能力的培养。

  • 第2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20分)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教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对待和处理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例如,本材料中的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会发现问题和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点拨】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许多突发状况,其中之一就是教师在讲授时出现错误。

      对于教师犯错应该怎么处理,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难度较大。考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教师可以坦诚地或幽默地承认犯错,然后立刻更正;也可以假装是故意留给学生的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应该怎样改正。无论怎样,切忌如材料中的教师那样,把错误归于其他原因,尤其是知识性的错误。

  • 第3题:

    阅读活动4.3中的阅读材料《翻转课堂面授活动中需要什么样的问题?》、《一所中学激励学生回答问题的做法》以及《反思常见的课堂对话句式》,从问题数量、激励措施和课堂应对方式反思问题设计思路。


    正确

  •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填充图亦称空白图或暗射图。利用填充图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对地名及位置的记忆,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助于理解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填绘地图的能力。它是将地理知识通过教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有效手段。在中学地理课中,从初一到高三都配有《地理填充图册》供学生练习。
    材料二一位地理教师上完《中国的地形》一课后,让学生下课后把《地理填充图册》自己填一下。
    (1)指出这位地理教师在使用《地理填充图册》中的问题。(6分)
    (2)谈谈如何发挥《地理填充图册》在教学中的作用。(10分)


    答案:
    解析:
    (1)这位地理教师没有分析《地理填充图册》中相关的知识点;没有帮助学生明确填绘的目的,而只是简单地布置成课后作业,可能会使部分学生盲目乱填或不假思索地机械抄图,发挥不出《地理填充图册》应有的作用。
    (2)地理教师在使用《地理填充图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课前充分准备
    备课时,教师除认真完成填充图练习外,还应分析其中的知识点。有些教师在讲课中需要补充,有些在布置作业时最好讲一讲。如果课堂时间不充裕,要提前准备小黑板或课后辅导,以做示范。
    ②教学生明确填绘的目的
    填充图练习要求学生在熟悉地图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默填,故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看图例、明确地理事物的地图表示;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和课本插图复习有关课文,熟悉填绘对象的名称、位置、范围和分布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填图作业,防止盲目乱填,或不假思索地机械抄图,力求所填内容正确、位置准确,把填图练习真正作为学生巩固所学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
    ⑧注重规范化形成训练
    规范化的填图练习是培养学生绘图技能的好办法,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方法:注记的写法要求字体端正、大小匀称、排列整齐,用大小不同的字体反映地理事物的级别、主次,使全图注记层次分明、易读易记。地理要素符号的描绘要规范统一,以课本图例为依据。此外.安排填图时内容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简单的填空、填图到复杂的绘图、析图都是如此,且还要求能够利用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掌握绘图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填图习惯,提高填绘地图的能力。
    ④认真批改、分析、讲评
    通过对作业的认真分析,还可以检查教与学的效果,使教师深入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优选教法,并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改进学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第5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20分)


    答案:
    解析:
    教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对待和处理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例如,本材料中的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会发现问题和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