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夏天,在棒冰周围常常可以看到“白气”,这是怎么回事?
第3题:
幼儿常常会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混淆起来。
第4题:
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绘画作品编故事,或根据听到的音乐编故事,或根据看到的舞蹈编故事,这样的幼儿园文学活动叫()。
第5题:
幼儿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这说明了幼儿思维的()。
第6题:
幼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常会把他抠掉,这说明了幼儿情绪的()
第7题:
扩编
续编
仿编
转换编构
第8题:
情绪冲动性
情绪易变性
情绪两极性
情绪感染性
第9题:
故事编构
故事复述
故事表演游戏
自发游戏
第10题:
情绪冲动性
情绪易变性
情绪两极性
情绪感染性
第11题:
理智感
道德感
美感
自尊感
第12题:
情绪冲动性
情绪易变性
情绪两极性
情绪感染性
第13题:
幼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这是幼儿()的表现。
第14题:
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可采用的做法有:()
第15题:
在幼儿园,教师常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来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具体文学作品。
第16题:
幼儿看到故事当中的“坏人”,常常会把他抠掉,这是情绪()性的表现。
第17题:
幼儿看到图画书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这种心理现象是()
第18题:
对
错
第19题: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
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给幼儿读书或讲故事时,可先不告诉名字,让幼儿听完后自己命名,并说出这样命名的理由。
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
第20题:
丰富化
深刻化
稳定性
冲动性
第21题:
第22题:
幼儿的情绪是完全表露于外的
幼儿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幼儿的情绪已趋稳定
幼儿的情绪具有冲动性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