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时,应该根据()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
第3题:
大气环境监测点设置的数量,应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功能布局和敏感受体的分布,结合地形、污染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对于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通常不应少于()。
第4题:
下列关于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布点方法的叙述,说法正确有()。
第5题:
地价监测点总数应综合考虑城市规模等级、建成区面积等因素确定,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不应低于()个,其他不应低于60个;各用途地价监测点的数量应尽可能均衡。
第6题:
大气环境监测点设置的数量,应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功能布局和敏感受体的分布,结合地形、污染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监测点()。
第7题:
5个
10个
6个
1~3个
第8题:
应本着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的原则
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如没有,可安排1~3个监测点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的数目不应少于10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的数目不应少于6个。
第9题:
城市道路评价项目,监测点的布设应结合敏感点的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
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
一级评价项目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
二级评价项目如需要进行2期监测,应与一级评价项目相同,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调整监测点位
各级评价项目的各个监测点都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第10题:
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
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
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气象条件、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
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气象条件、污染源布局
第11题:
项目的规模和性质
结合地形复杂性
污染源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
第12题:
5个
10个
6个
3个
第13题:
第14题:
关于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布点,下列不正确的是()。
第15题:
监测点设置应根据项目的(),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
第16题:
下列关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有()。
第17题:
大气环境监测点设置的数量,应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功能布局和敏感受体的分布,结合地形、污染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对于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通常不应少于()。
第18题:
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
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平均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
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第19题:
规模和性质
特点和性质
规模和特点
性质和所处环境
第20题: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
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
三级评价项目应该设置2~3个监测点
第21题:
气象条件
大气污染传输扩散规律
自然和气象条件
地形地貌特征
第22题:
5个
10个
6个
15个
第23题:
原则是在评价区内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分布性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5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6个
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