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钢铁业的竞争 日本钢铁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钢产量由1950年的500万吨,增至1980年的15000万吨。长期以来,美国的钢铁厂家一直以其高劳动生产率闻名于世,随着日本钢铁产业的崛起,美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过直到60年代中期,美国仍领先于日本。当时,美国钢铁企业每万人小时平均产钢7吨,而日本只有5吨,但是此后10年日本钢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每万人小时产钢9吨,而美国只有8吨。 钢铁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率,日本比美国高出2.5倍,但是每吨钢成本的工资含量日本为45美元,低于

题目

日、美钢铁业的竞争 日本钢铁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钢产量由1950年的500万吨,增至1980年的15000万吨。长期以来,美国的钢铁厂家一直以其高劳动生产率闻名于世,随着日本钢铁产业的崛起,美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过直到60年代中期,美国仍领先于日本。

当时,美国钢铁企业每万人小时平均产钢7吨,而日本只有5吨,但是此后10年日本钢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每万人小时产钢9吨,而美国只有8吨。 钢铁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率,日本比美国高出2.5倍,但是每吨钢成本的工资含量日本为45美元,低于美国的47美元。美国的钢铁厂家从60年代初期就受到日本方面越来越大的威胁。日本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本国钢铁厂家的竞争能力胜过美国,日产钢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美国,对美国钢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美国钢铁企业的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控制对日本钢铁的进口。日本钢铁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何处?

有人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低工资优势。日本钢铁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初一直拥有相对于美国的低工资优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日元暴跌,日本职工工资平均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钢铁企业充分认识到并利用这一优势,注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了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是在全球范围选择进口廉价原材料。日本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在70年代初,能源危机之前,原材料价格便宜,日本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选择进口优质而价廉的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材料,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海底仓库。 以上两个原因是否充分解释了日本钢铁企业的崛起了呢? 7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原有的一些优势实际已经丢失或减弱。

从1957年到1975年,日本钢铁企业单位劳动时间的工资费用提高了8倍,而同时期美国仅提高了2倍,战后以廉价劳动力为武器而取得竞争优势的日本钢铁企业,原来的“武器”越来越不顶用了。为了维持日本钢铁企业的成长,只要有可以降低成本的机会,日本企业从来不放过。

举例来说,50年代末,美国和日本均相继建成了一批容积为2000立方米的高炉。10年以后,日本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容积超过5000立方米的超大型高炉,而美国新建的高炉没有一座超过4000立方米,且数量也不多。 1982年,日本的高炉600超过2000立方米,而美国超过2000立方米的高炉不足10%。从1951年到1970年20年间,日本钢铁界建成了12个从炼铁到炼钢流水作业的钢铁厂,所建成的钢厂在当时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国在1951年后仅建成了两个从炼铁到炼钢流水作业的钢铁厂,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小。美国新建的两家连续作业钢铁厂所生产的粗钢,仅占美国全年粗钢总产量的5%。而日本新建的12家连续作业钢铁厂所生产的粗钢,占日本全年粗钢总产量的75%以上。日本钢铁企业降低成本的再一个途径是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技术。如在生产工艺技术方面采用了纯氧顶吹技术、连续浇铸技术,在管理方面则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这两方面的技术都带来了大量的成本节约。

合理的生产布局是日本钢铁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的又一源泉。日本考虑到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的特点,厂址选择倾向于靠近海港,不少工厂都建在海港内,以降低运输成本。例如,日本钢管公司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厂——扇岛钢铁厂,即是建在人工造的小岛上。该小岛系从1971年开始填海而成。石油危机之前,日本炼钢投人的主要能源是石油。石油价格成倍上涨后,日本钢铁企业立即着手改变能源技术结构,用煤炭代替石油并与采用新技术实现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从1974年到1980年,日本国内所有钢铁企业,全部实现用煤炭代替石油。

日本企业为此花费了大量投资,但同时却建成了占全国生产能力80%的节能型连续浇铸系统。日本的炼钢能耗比欧美国家都低。 日本的钢铁企业在顺应环境的变化和不断提高企业和竞争能力方面,不愧作为日本和世界企业的典范。但是,由于全球性钢铁需求的下降,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加上兴起的发展中国家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日本的钢铁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为对此作出反应,日本的川崎制铁公司、于1986年6月设立了“川崎技术研究”部门,从事新事业开发。该部门的方针为“制敌抢先”,只要能抢在其他企业之前上市的商品,都可能成为开发对象。川崎公司时常利用进习、研修方式改变干部的观点,强化其应变能力,如1984年的研修论题就是:“世界钢铁业的兴衰与公司的应对之策”。 根据上述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从1950年到1980年30年间,日本的钢产量()

A.提高了30倍

B.增长了29倍

C.翻了30番

D.以每年1倍的速度在增长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本题答案:B
更多“日、美钢铁业的竞争 日本钢铁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钢产量由1950 ”相关问题
  • 第1题:

    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关键技术最广泛的行业是( )。

    A.信息产业

    B.钢铁业

    C.化工业

    D.汽车业


    正确答案:A
    29.A【解析】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成为21世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以微电子、网络技术、计算机和通信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每年 3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最终取代了汽车、化工、钢铁等行业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关键技术最广的行业之一。

  • 第2题:

    下面()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A.渔业

    B.钢铁业

    C.林业

    D.石油化工


    参考答案:C

  • 第3题:

    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关键技术最广泛的行业是( )。

    A.信息行业

    B.钢铁业

    C.化工业

    D.汽车业


    正确答案:A

  • 第4题: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沦陷区矿业、钢铁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交由日本公司专营,打出的名义是()

    A.“军管理” B.“委托经营” c.“中日亲善” D.“中日合办”

    答案:A
    解析:
    对于日本在华经济侵略方式的考查。在工矿业方面,在华北采用“军管理”,在华中采用委托经营,以战养战的政策提出后,改用中日合作的方式,实际上企业经营权归日本,大部分利润也归日本所有。

  • 第5题:

    美国工业化历程中先行发展的是()

    • A、造船业
    • B、钢铁业
    • C、交通运输业
    • D、矿产采掘业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一批新型的产业有哪些()

    • A、钢铁业
    • B、原子能工业
    • C、微电子工业
    • D、化工业
    • E、激光工业

    正确答案:B,C,E

  • 第7题:

    河北省第一工业支柱产业是()

    • A、纺织业
    • B、煤炭业
    • C、钢铁业
    • D、化工业

    正确答案:C

  • 第8题:

    规模经济作为行业进入壁垒主要影响因素的行业是()。

    • A、钢铁业
    • B、保健品
    • C、汽车制造业
    • D、造船业

    正确答案:A,C,D

  • 第9题:

    在工业发展政策上,要严格限制几大高耗能产业:()等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避免中国工业继续锁定在能源密集、碳排放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上。

    • A、非金属矿业
    • B、化工和石化业
    • C、钢铁业
    • D、建材业

    正确答案:A,B,C,D

  • 第10题:

    单选题
    国际空间站是由()个国家参加的太空国际合作项目。
    A

    由美、俄、日三国

    B

    由美、俄、欧联(11国)、日本十四个国家

    C

    由美、俄、欧联、日本、加拿大、巴西16个国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日本大前研一在所著的《企业家的战略头脑》一书中指出,造船业、钢铁业的成功关键因素是原料资源。 ( )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一批新型的产业有哪些()
    A

    钢铁业

    B

    原子能工业

    C

    微电子工业

    D

    化工业

    E

    激光工业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钢铁业的开发,这是属于()效应.

    A.回顾效应

    B.旁侧效应

    C.前向效应

    D.动态效应


    参考答案:A

  • 第14题:

    受经济周期影响较为明显的行业有()

    A、公用事业

    B、房地产业

    C、旅游业

    D、钢铁业


    参考答案:B,C,D

  • 第15题: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华北沦陷区矿业、钢铁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交由日本公司专营,打出的名义是( )。

    A.“军管理”
    B.“委托经营”
    C.“中日亲善”
    D.“中日合办”

    答案:A
    解析:
    “七七”后的第一年内,敌人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方式,在华北采用“军管理”,在华中采用“委托经营”(即由被委托的“公司”经营)。但是由于工矿遭到破坏,工人离散,资本缺乏,这种“经营”、“管理”办法归于失败,生产、运输、贸易陷于停顿状态。“以战养战”政策提出后,敌人改用“中日合作”方式。

  • 第16题:

    钢铁业,整个行业亏损,外向型经济长期发展会演变成依附型经济。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钢铁业的开发,这是属于()效应.

    • A、回顾效应
    • B、旁侧效应
    • C、前向效应
    • D、动态效应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国际空间站是由()个国家参加的太空国际合作项目。

    • A、由美、俄、日三国
    • B、由美、俄、欧联(11国)、日本十四个国家
    • C、由美、俄、欧联、日本、加拿大、巴西16个国家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下面()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 A、渔业
    • B、钢铁业
    • C、林业
    • D、石油化工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到19世纪中叶现代工业的增长还非常有限:1850年时英、法、德三国拥有的铁路总计只有20000公里,钢的生产刚刚开始;1870年时全世界生产不到70万吨钢,不及1958年印度钢产量的一半。材料显示()

    •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钢铁业已经产生
    •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没有想象的巨大
    •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钢铁业开始占社会经济主导
    •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印度钢产量是全世界的2倍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日、美钢铁业的竞争 日本钢铁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钢产量由1950年的500万吨,增至1980年的15000万吨。长期以来,美国的钢铁厂家一直以其高劳动生产率闻名于世,随着日本钢铁产业的崛起,美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过直到60年代中期,美国仍领先于日本。 当时,美国钢铁企业每万人小时平均产钢7吨,而日本只有5吨,但是此后10年日本钢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每万人小时产钢9吨,而美国只有8吨。 钢铁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率,日本比美国高出2.5倍,但是每吨钢成本的工资含量日本为45美元,低于美国的47美元。美国的钢铁厂家从60年代初期就受到日本方面越来越大的威胁。日本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本国钢铁厂家的竞争能力胜过美国,日产钢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美国,对美国钢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美国钢铁企业的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控制对日本钢铁的进口。 日本钢铁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何处? 有人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低工资优势。日本钢铁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初一直拥有相对于美国的低工资优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日元暴跌,日本职工工资平均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钢铁企业充分认识到并利用这一优势,注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了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是在全球范围选择进口廉价原材料。日本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在70年代初,能源危机之前,原材料价格便宜,日本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选择进口优质而价廉的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材料,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海底仓库。 以上两个原因是否充分解释了日本钢铁企业的崛起了呢? 7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原有的一些优势实际已经丢失或减弱。 从1957年到1975年,日本钢铁企业单位劳动时间的工资费用提高了8倍,而同时期美国仅提高了2倍,战后以廉价劳动力为武器而取得竞争优势的日本钢铁企业,原来的“武器”越来越不顶用了。为了维持日本钢铁企业的成长,只要有可以降低成本的机会,日本企业从来不放过。 举例来说,50年代末,美国和日本均相继建成了一批容积为2000立方米的高炉。10年以后,日本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容积超过5000立方米的超大型高炉,而美国新建的高炉没有一座超过4000立方米,且数量也不多。 1982年,日本的高炉600超过2000立方米,而美国超过2000立方米的高炉不足10%。从1951年到1970年20年间,日本钢铁界建成了12个从炼铁到炼钢流水作业的钢铁厂,所建成的钢厂在当时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国在1951年后仅建成了两个从炼铁到炼钢流水作业的钢铁厂,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小。美国新建的两家连续作业钢铁厂所生产的粗钢,仅占美国全年粗钢总产量的5%。而日本新建的12家连续作业钢铁厂所生产的粗钢,占日本全年粗钢总产量的75%以上。日本钢铁企业降低成本的再一个途径是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技术。如在生产工艺技术方面采用了纯氧顶吹技术、连续浇铸技术,在管理方面则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这两方面的技术都带来了大量的成本节约。 合理的生产布局是日本钢铁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的又一源泉。日本考虑到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的特点,厂址选择倾向于靠近海港,不少工厂都建在海港内,以降低运输成本。例如,日本钢管公司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厂——扇岛钢铁厂,即是建在人工造的小岛上。该小岛系从1971年开始填海而成。 石油危机之前,日本炼钢投人的主要能源是石油。石油价格成倍上涨后,日本钢铁企业立即着手改变能源技术结构,用煤炭代替石油并与采用新技术实现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从1974年到1980年,日本国内所有钢铁企业,全部实现用煤炭代替石油。 日本企业为此花费了大量投资,但同时却建成了占全国生产能力80%的节能型连续浇铸系统。日本的炼钢能耗比欧美国家都低。 日本的钢铁企业在顺应环境的变化和不断提高企业和竞争能力方面,不愧作为日本和世界企业的典范。但是,由于全球性钢铁需求的下降,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加上兴起的发展中国家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日本的钢铁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为对此作出反应,日本的川崎制铁公司、于1986年6月设立了“川崎技术研究”部门,从事新事业开发。该部门的方针为“制敌抢先”,只要能抢在其他企业之前上市的商品,都可能成为开发对象。川崎公司时常利用进习、研修方式改变干部的观点,强化其应变能力,如1984年的研修论题就是:“世界钢铁业的兴衰与公司的应对之策”。 根据上述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从1950年到1980年30年间,日本的钢产量()

    • A、提高了30倍
    • B、增长了29倍
    • C、翻了30番
    • D、以每年1倍的速度在增长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单选题
    到19世纪中叶现代工业的增长还非常有限:1850年时英、法、德三国拥有的铁路总计只有20000公里,钢的生产刚刚开始;1870年时全世界生产不到70万吨钢,不及1958年印度钢产量的一半。材料显示()
    A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钢铁业已经产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没有想象的巨大

    C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钢铁业开始占社会经济主导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印度钢产量是全世界的2倍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钢铁业的开发,这是属于()效应.
    A

    回顾效应

    B

    旁侧效应

    C

    前向效应

    D

    动态效应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美国工业化历程中先行发展的是()
    A

    造船业

    B

    钢铁业

    C

    交通运输业

    D

    矿产采掘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