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一)流行病学史 病人有不洁饮食、饮水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一般1~3天。发病急、有畏寒、高热,继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或黏液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疼、全身肌肉酸痛、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明显伴肠鸣音亢进。临床分型:根据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可以分为:1.急性普通型(典型) 发病急、有畏寒、高热,伴乏力、头痛、食欲缺乏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压痛。2.急性轻型(非典型) 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3.急性中毒型发病急、高热、昏迷休克、循环和呼吸衰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该型菌痢又可分为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脑型(呼吸衰竭型)、混合型三种。4.慢性菌痢 急性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三)实验室检查1.粪便常规检查 显微镜下白细胞或脓细胞15个/HPF(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2.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四)诊断1.疑似病例 腹泻、有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尚未确定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者。2.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与体征和粪便常规检查符合者,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之腹泻。3.确诊病例 临床确诊病例加病原学检查阳性。
更多“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诊断与治疗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参考答案:诊断:①多发于流行地区夏秋季节。②多有与菌痢患儿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③表现为高热伴反复惊厥,出现循环及(或)呼吸衰竭。④大便常规可见黏液或大量脓细胞,少量红细胞及巨噬细胞。⑤大便细菌培养出痢疾杆菌。治疗:①降温止惊;②治疗循环衰竭:A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B改善微循环。C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D抗菌治疗。

  • 第2题: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要点


    参考答案:(1)发病多在夏秋季,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2)临床表现:急性期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慢性菌痢病人有急性病史,病程超过2个月而病情未愈。中毒型者儿童多见,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循环、呼吸衰竭,而胃肠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腹泻,应及时用直肠拭子采便或盐水灌肠取便送检。(3)粪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即可诊断。(4)确诊则有赖于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 第3题:

    细菌性痢疾诊断


    答案:
    解析:
    1.临床表现:流行季节有腹痛、腹泻及脓血样便者即可考虑菌痢的可能。急性期病人多有发热,且多出现于消化道症状之前。慢性期病人的过去发作史甚为重要。
    2.辅助检查
    (1)血象:急性病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有中等度升高;慢性病人可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典型痢疾粪便中无粪质,量少,呈鲜红黏冻状,无臭味。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3)其他检查:如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免疫荧光菌球法。乙状结肠镜在急性期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渗出、有浅表溃疡,有时有假膜形成;慢性期的肠黏膜呈颗粒状,可见溃疡或息肉形成。X线钡餐在慢性期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黏膜增厚,或呈节段状。

  • 第4题:

    此病例的诊断为

    A.急性细菌性痢疾轻型(不典型)

    B.急性细菌性痢疾普通型(典型)

    C.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毒型

    D.慢性迁延性细菌性痢疾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细菌性痢疾的鉴别诊断


    答案:
    解析:
    (1)急性细菌性痢疾
    ①急性阿米巴痢疾:病原为阿米巴原虫,散发性,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症状。腹痛轻,无
    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次,多为右下腹压痛。粪便:量多,暗红色果酱样血便,有腥臭,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一雷晶体,有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乙状结镜检查:肠黏膜大多正常,有散在溃疡,边缘深切,周围有红晕。
    ②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由于进食细菌及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常见病原菌有:沙门菌、
    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集体进食同一食物及在同一潜伏期内集体发病
    的病史。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表现,大便多为稀水便、脓血便,里急后重少见。确诊有赖于从病人呕吐物、粪便及可疑食物中检出同一病原菌。
    ③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如侵袭性大肠杆菌、气单胞菌及空肠弯曲菌等,其临床表现与急性菌痢类似。诊断有赖于粪便培养出不同的病原菌。
    ④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此病多见于5-14岁的儿童,腹部透视和平片检查时,可见肠袢扩张、肠黏膜粗糙、肠壁增厚、肠间隙增宽、肠壁张力和蠕动减弱,肠腔积气有液平面。大便培养多为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及梭形芽孢杆菌。
    (2)中毒型菌痢
    ①休克型:需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如败血症及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均有发热及休克。血及大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②脑型:需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多发生在夏秋季,均有发热、昏迷及惊厥,但乙脑病情发展较中毒型菌痢缓慢,以意识障碍为主,休克极少见。脑脊液检查有异常变化,除颅压增高外,有蛋白及白细胞数轻度增高,乙脑特异性IgM阳性。
    (3)慢性菌痢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结肠癌及直肠癌: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久治无效,伴进行性消瘦。肛门指诊及进一步做钡灌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来协助诊断。
    ②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亦有反复的腹泻及脓血便,但抗生素治疗无效。大便培养无致病菌。乙状结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见肠黏膜脆弱易出血,有散在溃疡。晚期病人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结肠袋消失呈铅管样改变。
    ③慢性血吸虫病:有腹泻及脓血便。但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直肠镜黏膜活检到血吸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