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依据给定资料,以“保护传统文化”为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仅限参考给定资料,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参考范文
保护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他遗产失去传承。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和抢救,在不久的将来,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前,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第一,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保护传统文化是新时期赋予政府的一个重要功能,政府宣传机构要承担起宣传的职责。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第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流失和损坏。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文化管理部门要重视民间文化力量,要为其搭起一个制度化的发展框架,使民间力量成为抢救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加快法制建设,系统地保护传统文化。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严重滞后同样表现在法律法规建设上。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目前只有《文物保护法>。政府要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规建设,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界定、保护和管理原则、保护措施、开发利用规则等,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抢救保护。例如,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规,做到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界定、保护、开发利用确立法律依据。
第四,建立和完善民间艺术资料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记录、整理、发掘,增强保护工作的长效性和永久性。推动民间传统文化创新,增加政府投入,设立专项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如大对民间传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要引进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力和智力的优势。积极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进程,对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开发,加强民间文化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夯实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参考给定资料的内容。请谈谈如何解决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所提建议或措施要有可操作性。不超过300字。
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根据所给资料,概括出应对突发安全事件机制应如何完善。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概括说明四川省公开征集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的举措的原因。
1.第一,贯彻落实信息公开制度,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突发性事件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主动与媒体和群众沟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使人民群众能够甄别谣言,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形成完善的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制度。保证救灾的专项资金和捐款都能够及时拨付到位,真正使用在灾区群众身上。同时,公开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三,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建立责任机制,使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有序进行。
2.第一,由于灾区任务艰巨,对于所有受灾群众都是一次罕见的人生挑战,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种种痛苦比较容易形成社会情绪的郁结,需要想方设法加以疏导,引向团结重建的 方向;通过公开征集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的举措,促使政府实实在在地履行承诺,确立政府和民众互信团结的沟通关系,凝聚民气,维系国家权力和人民之间的互信团结,为赢得抗震救灾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第二,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在网络不断流传,严重削弱抗灾期间形成的政府与人民的新型互信,需及时澄清和做出雷厉风行的相应处理。
第三,为地震遇难学生上访的家长是一种积极、重要的社会监督力量。通过征集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的举措把他们的监督热情,纳入到一个常规有序的制度轨道上来,从而“变愤怒为建设”,使之成为灾后重建中的重要力量。
第四,这是政府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发放工作的监督、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的一个重大创举。
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教育资源“倒挂"的问题,请简要概括教育资源的“倒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试分别解释资料中“踩刹车"和“踩油门"的含义。
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捐赠款物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这一规定,请结合材料谈谈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为什么说现行相关法规实际上是抑制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嗨课网85278002014年山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题本注意事项1. 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 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 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 110分钟。2. 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 2. 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4. 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5.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6.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严禁折叠答题卡!给定资料材料 1T 市是全国老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能源结构单一、环保历史欠账较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 T 市成为煤烟型污染城市的重要因素。每当冬季采暖期来临,100 多个城中村“家家生火、户户冒烟”,已成为制约 T 市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的瓶颈。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T 市于 2012 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领导小组,并随即启动了“五大工程”(集中供热全覆盖、城市气化工程、城中村整村拆除改造、污染企业搬迁、水污染治理) 和“五项整治”(工业污染治理、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 。同其他城市一样, T 市同样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已成为 T 市环境质量改善能否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明显改善、三年大见成效、四年全面实现”目标的关键。T 市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的支持,另一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成立 T 市环保节能投资公司,努力破解环境治理资金难题,建立和完善全面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投融资平台。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年该公司已完成融资 6 亿元。材料 22012 年 10 月中旬,T 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若干政策规定 ,对集中供热、城中村供热改造、污染企业关停等 7 种情况予以重奖,补助奖励资金超过 12 亿元。根据这一政策,对按期进行采暖锅炉清洁能源供热改造的,将按照供热改造面积进行相应的建设费用补助;对按期完成 20 万
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中谈到了建设节约型机关,首要的是以身作则。结合资料概括机关要以身作则主要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为什么说“决策正确是最大的节约”。
结合给定资料,谈谈如何解决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
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根据给定资料,试解释“引狼入室”的含义。不超过150字。
2.根据给定资料,概述盲目招商引资“引狼入室”的严重后果有哪些。
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中谈到了垄断行业高工资的现象,请结合材料谈谈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其不合理之处。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什么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其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为什么中央企业人工成本会增长较快。不超过200字。
2.根据所给资料的内容,概括出我国企业分配以及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