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人类
B、自然
C、生物
D、事物
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
A.人类
B.人类和其他生物
C.人类、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物质
D.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
环境卫生的对象是指
A.全球各个生态环境的卫生
B.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
C.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环境卫生
D.个人生存环境的卫生
E.居民生存空间环境卫生
a. 文化环境
b. 软环境
c. 制度环境
d. 物质环境
50 选修六环境保护夯实基础第一部分环境与环境问题1. 有关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就是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B.若以人为中心事物, 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C. 这里所说的环境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D.环境就是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 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A. 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C. 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 完成第 34 题。3. 下列环境问题中, 明显属于环节后果的是A. 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C. 地震 D. 旱涝灾害4. 引发酸雨的环节是A. B. C. D.5. 将( 改善环境质量; 人类与环境统一 ;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对立 ; 物质资料生产 ; 统一 ) 的序号填入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知识结构图 , 选项与序号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a bcdef B.a bcdef C.abcdef D.abcdef 6. 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全球变暖 C.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 D.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7. 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人类活动有A. 在秦岭北坡营造梯田 B.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C. 洞庭湖畔围湖造田 D.禁止捕捞鱼虾8. 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A. 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B.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C. 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小 D.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9. 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下列文字能反映该种思想的有竭泽而渔 , 岂不得鱼 , 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51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 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起来望南山, 山火烧山田A. B. C. D.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完成第 1011 题。10. 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A. 过度开垦B. 过度放牧C. 过度围垦D. 过度养殖11. 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A. 缓坡退耕 , 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 陡坡修建梯田 , 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 全面封山育林 , 改善生态环境D. 调整农业结构 , 发展立体农业右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 可持续发展的、 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完成第1213 题。12. 能维持这一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A. 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13. 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这样做A. 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C. 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14.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困境是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 就业人口日益不足农业资源日趋紧张, 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自然生态日趋改善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土地后备资源不足A. B. C. D.15. 下列不利于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举措是A. 发达国家采取鼓励人口生育的政策, 发展中国家采取限制人口生育的政策B. 我国东北地区保护沼泽地C. 我国城乡养老体系日趋完善D. 为缓解人多地少矛盾,我国南方地区农业在提高单产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扩大耕地面积16. 阅读材料 , 并结合右图完成下列各题。“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的核心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对应的环境质量状况: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和恶化, 但到一定拐点时, 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1) 若 a、b 表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两项指标, 那么 a、b 分别代表什么? 52 (2)b曲线拐点的发生一般需要较高的人均收入, 在我国人均收入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谐的发展观, 以北京市为例说明应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7.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公元 3世纪以前 , 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 胡杨林茂盛 , 土地肥美 ,楼兰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4 世纪 , 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 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河尾不远处 , 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 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材料二在新疆塔里木河沿岸, 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带。千百年来 ,胡杨林和塔里木河相依相偎 , 形成一条绿色长廊, 紧紧锁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急于扩张的沙舌, 守护着南疆各族儿女的家园。长期以来, 人们堵坝扒堤, 引水漫灌 , 砍伐了大片胡杨林, 发展了农牧业生产,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近几十年来, 流动沙丘步步逼近, 蚕食着绿色走廊, 大风、沙尘暴天气席卷全疆, 上千农牧民举家迁徙 , 沦为“生态难民”。 (1)楼兰为什么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2) 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3) 该地区的胡杨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作用? 18.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各题。中国羊绒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左右 , 内蒙古羊绒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50% 左右。世界上羊绒品质最高的阿尔帕斯羊生长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羊绒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多需要使用外国品牌出售, 我国企业只获得较少的经济效益; 外国企业则从品牌和营销上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山羊产绒率极低, 羊绒为稀缺的天然 动 物 纤 维 , 全 世 界 羊 绒 产 量 只 有 羊 毛 产 量 的1/300 。羊绒产量受草场载畜量的限制。(1)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 假设在年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 全球变暖对所示地区羊绒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53 (2) 图中鄂尔多斯高原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导致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3) 针对上述第 (1)(2)题中出现的问题, 请简述鄂尔多斯羊绒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19. 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 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相关材料 , 完成下列各题。研究步骤如下:确定研究区域收集资料, 了解该区域特征分析该区域发展的优劣势信息材料 : 该区域景观及气候资料图。(1) 根据图示信息 , 说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 为充分发挥该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 延长农业生产链,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该区域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 ? (3) 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本区域时, 发现该区域面临的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根据以上材料 , 你认为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54 第一部分环境与环境问题参考答案1.D 环境就是与中心事物相对并相关的周围事物; 人类环境是以人为中心事物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故 A、B两项错。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地理环境 , 包括生物界和无机界。2.C A、B、D 选项表述的生产活动都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使得周围环境与人类对立起来;C 选项表达的人类活动目的是防止风沙影响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使得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协调。、3.A 水土流失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4.B 酸雨是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5.B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寻求解决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 改善环境质量等,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6.B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和海洋污染问题等。故用排除法,可选B。7.B 人类要与环境相统一,就必须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人类活动。在较陡的坡地应发展林业,发展梯田易发生水土流失;围湖造田易造成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洪涝灾害增加;在捕鱼期是可以适当、合理的捕捞鱼虾。故选B。8.A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 难以在实验室模拟, 故许多环境问题的危害是难预见的。9.C 要求人们不要竭泽而渔, 说明保护森林要砍伐和抚育相结合, 说明统治者应该保护好本国的山川植被 , 这些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说明火烧山林, 这样不仅会造成植被的破坏, 而且造成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 不利于土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10.A 两幅图分别是该地的地形比例结构
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事物而言的,环境的中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请问:环境具体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