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代大学者阮元在《小沧浪笔谈》中称誉谁“诗才隶笔,同时无偶”?他是具有怎样造诣的一位书家?”相关问题
  • 第1题:

    “颜底魏面”指的是清代哪一位书家的书法?在书法上,他是怎样开创新路的?


    正确答案:是赵之谦(公元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年)。赵之谦,字益甫,一字撝叔,号悲庵,又号梅庵、冷君、无闷、铁三、憨寮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咸丰九年(公元一八五九)举人,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他博学多才,诸如金石、考证、目录、书画、篆刻之类,无不精通。但生性耿直孤傲,愤世疾俗,不肯随波逐流。嬉笑怒骂,随心而发,即使在诗文书画之中,也都能独创新意,绝不取媚世俗态。对于他所看不起的人,即使苦苦相求,也从不写一字、刻一印。因此就难于被人们理解。因不容于世,故以至潦倒贫困,五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书法最早学习颜真卿,后来受到包世臣碑学理论的影响,就改习北碑,临摹《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碑以及北魏造像。又跟随邓石如学习篆书和隶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自称:“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平生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此甘苦自知之。”实际上,赵之谦的正、隶、篆诸体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将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笔法,运用到所写的各种书体之中。在隶书中用篆书笔意,在楷书中用篆隶笔意,又用颜真卿笔法来写北碑。因此,他的篆隶学邓石如而与邓不同,楷书学魏碑,而结果是“颜底魏面”。此外他还引魏碑笔法进入行草,强烈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笔力坚实,气机流宕,仪态万方,开创了碑学中秀雅灵媚的门派。

  • 第2题:

    阮元,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校勘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清代唯一一位能够在北京建祠的汉族官员是谁?


    正确答案:清代唯一一位能够在北京建祠的汉族官员是李鸿章。

  • 第4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

  • 第5题:

    阮元是怎样划分南北书派的?他为什么要提出“北碑南帖论”?后来学者们怎样看待南北书派问题?


    正确答案: 阮元在《南北书派沦》中较为详尽地探讨了书法演变的源流,认为到了汉末、魏、晋时,书法分为南北两派。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自钟繇、卫瓘而下,传给二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等人是南派;传给索靖、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是北派。他又说,南派长于启牍,北派长于碑版。到了唐初,唐太宗独善王羲之书,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两派。但是,因王帖不多,民间犹习北派。到了北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就愈加衰微了。这就是阮元划分南北书派的基本观点。关于北碑南帖问题。他在另一篇文章《北碑南帖论》中指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但是“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因此,欲以碑版自立,就得学北派书法。两文观点一脉相承,以倡导复古为由,反对明清出现的帖学颓风,竭力主张人们向北派碑版书法学习,企图从北碑中寻找出书法发展的新途径,为晚清尊碑施行了有力的鼓吹。自阮元提出南北书派论以来,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后来,由于碑版出土日多,考古不断有新发现,认识也在不断进步,目前书学界对阮元的这个观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否定以南北地理位置而分派,他们赞同和发挥了康有为指出的“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阮文达之为是论,盖见南碑犹少,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也”的观点。指出,虽北多碑版,南多尺牍固是事实,但南碑中的《爨宝子》、《爨龙颜》与北碑中的《大代华岳庙碑》、《嵩高灵庙碑》风格相近。《吕超静墓志》、《始兴王碑》、《萧敷夫妇两墓志》书体与北方几无区别,因此南北书体不能分派。另一种看法是认为南北朝确实出现了两大书法艺术潮流。出现的原因是受到不同的社会风气和自然景物的影响。南派书法家集中在士族阶层,在高谈玄理、流连诗酒的生活中,见的是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听的是丝竹管弦的雅乐艳歌,所以出现了以二王为代表的流美飘逸的南朝书风;北派的书家主要是一些下层无名作者,生活在具有尚武精神的质朴豪放的民族中,常见的是深峻山泽、广阔原野、胡马嘶风、佛像庄严,所以出现了以北魏造像记为典型代表的雄峻坚实的北派书风。北碑南帖是反映了不同美学理想的两大书艺潮流。对于少数南碑问题应作具体分析,如《爨宝子》基本是传统的隶书,《吕超静墓志》等碑基本是传统的真书,它们和北碑典型风格有明显的区别;《爨龙颜》出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能作为南碑的代表,在受到民族文化交流影响而在风格方面与北碑典型有相通之处,但在结体趋势上表现出明显差距;至于极少数南碑如《始兴王碑》确和北碑典型风格相近者,可解释为南北书艺交流中受到北碑的影响。

  • 第6题:

    清代碑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它是怎样从阮元建立到包世臣的发展完善再到康有为的总结走向高潮的?


    正确答案: 清代中期扬州人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阮论二论的产生为师法汉碑派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重要地位,从而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从此包世臣《艺舟双楫》阐述了与阮元观点一致的碑学思想,进一步扬碑抑帖,并推重他的老师邓石如,使碑学理论得以完善。从实践上看,包世臣第一个有意识地以北碑之法为其书法主要格调。
    清代的碑学到康有为时达到高潮。他的碑学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论著《广艺舟双楫》中,对碑学的发生、发展、流派、审美风格等提出了一套更为完整的也更为偏激的理论,他第一次使用“碑学”和“帖学”的概念,认为书法和自然界一样,有着不断进化的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并从美学角度审视北碑,提出十美,给北碑以美学上的支持。

  • 第7题:

    认为书法“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门外汉也”的是清代书家()。

    • A、杨守敬
    • B、张裕钊
    • C、何绍基
    • D、阮元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隶书分为()

    • A、秦隶
    • B、汉隶
    • C、大隶
    • D、小隶

    正确答案:A,B

  • 第9题:

    问答题
    “颜底魏面”指的是清代哪一位书家的书法?在书法上,他是怎样开创新路的?

    正确答案: 是赵之谦(公元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年)。赵之谦,字益甫,一字撝叔,号悲庵,又号梅庵、冷君、无闷、铁三、憨寮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咸丰九年(公元一八五九)举人,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他博学多才,诸如金石、考证、目录、书画、篆刻之类,无不精通。但生性耿直孤傲,愤世疾俗,不肯随波逐流。嬉笑怒骂,随心而发,即使在诗文书画之中,也都能独创新意,绝不取媚世俗态。对于他所看不起的人,即使苦苦相求,也从不写一字、刻一印。因此就难于被人们理解。因不容于世,故以至潦倒贫困,五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书法最早学习颜真卿,后来受到包世臣碑学理论的影响,就改习北碑,临摹《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碑以及北魏造像。又跟随邓石如学习篆书和隶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自称:“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平生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此甘苦自知之。”实际上,赵之谦的正、隶、篆诸体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将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笔法,运用到所写的各种书体之中。在隶书中用篆书笔意,在楷书中用篆隶笔意,又用颜真卿笔法来写北碑。因此,他的篆隶学邓石如而与邓不同,楷书学魏碑,而结果是“颜底魏面”。此外他还引魏碑笔法进入行草,强烈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笔力坚实,气机流宕,仪态万方,开创了碑学中秀雅灵媚的门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清代隶书在碑学中起的作用如何,有哪些著名的书家?

    正确答案: 清代隶书为碑学的先导。当篆书还处于摹古和探索阶段,魏碑刚引起人们注目时,隶书在艺术上已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了。
    首开隶书风气者是清初的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钱泳称:“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而汉隶之学复兴。”他吸取了《夏承》、《史晨》、《刘熊》、《曹全》等汉碑的气息,用独特的笔法,以行草的笔意书之,表现出一种飘逸凝重、奇瑰绮丽的风格。
    继之者有金农(1687——1763),其隶书苍古奇逸,魄力沈雄,他自称得力于《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对照来看,已是迥然不同了,他写字用侧笔平锋,横粗竖细,峭厉方劲,拙中寓巧,独创一体,自称为“漆书”,表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形式美。
    邓石如(1743——1805),他各体皆精,尤以隶、篆突出。其隶书主要受益于《史晨》、《曹全》、《衡方》等汉碑,还吸取了汉简、汉砖、汉瓶等民间字体的笔意,并以独创的“运指绞毫”笔法书之,结体茂密严重,用笔纵横淋漓,表现出瑰丽雄奇的意境,被包世臣称之为神品。
    伊秉绶(1754——1815),他的隶书气魄很大,而且愈大愈壮观,能从《郙阁颂》、《衡方》、《西狭颂》等汉碑跳出,自成一体。其书特点是结体宽博大方,四边方严充实,具有气度恢宏、胸襟高旷的气象和一种强烈的形式美。
    陈鸿寿(1768——1818),他的隶书以简古超逸、清新灵动而著称,其书取法于《褒斜道》、《莱子侯》、《杨淮表纪》这类汉碑,并吸收了秦诏版的笔意,用笔金石味极浓,结体别开生面,能“齐而不齐”,分行布白错落有致,具有自然天趣之妙。
    何绍基(1799——1873),他写隶书是晚年的事,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曾对十几种汉碑依次临习,作为日课。所临者既有古意又有自家面目,其中《张迁》、《石门颂》、《衡方》神韵尤佳。他用自创的回腕执笔法书之,其隶书奇涩沈雄,如铁屈铜铸一般,具有大家风范。
    除以上的而外,另外还有石涛、桂馥、高凤翰、黄易、杨岘、赵之谦、吴昌硕等隶书名家,他们都是以各具风貌而争艳书坛,隶书取得的成就在清代碑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步。何绍基《临张迁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认为书法“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门外汉也”的是清代书家()。
    A

    杨守敬

    B

    张裕钊

    C

    何绍基

    D

    阮元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清代隶书在碑学中起的作用如何,有哪些著名的书家?


    正确答案: 清代隶书为碑学的先导。当篆书还处于摹古和探索阶段,魏碑刚引起人们注目时,隶书在艺术上已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了。
    首开隶书风气者是清初的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钱泳称:“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而汉隶之学复兴。”他吸取了《夏承》、《史晨》、《刘熊》、《曹全》等汉碑的气息,用独特的笔法,以行草的笔意书之,表现出一种飘逸凝重、奇瑰绮丽的风格。
    继之者有金农(1687——1763),其隶书苍古奇逸,魄力沈雄,他自称得力于《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对照来看,已是迥然不同了,他写字用侧笔平锋,横粗竖细,峭厉方劲,拙中寓巧,独创一体,自称为“漆书”,表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形式美。
    邓石如(1743——1805),他各体皆精,尤以隶、篆突出。其隶书主要受益于《史晨》、《曹全》、《衡方》等汉碑,还吸取了汉简、汉砖、汉瓶等民间字体的笔意,并以独创的“运指绞毫”笔法书之,结体茂密严重,用笔纵横淋漓,表现出瑰丽雄奇的意境,被包世臣称之为神品。
    伊秉绶(1754——1815),他的隶书气魄很大,而且愈大愈壮观,能从《郙阁颂》、《衡方》、《西狭颂》等汉碑跳出,自成一体。其书特点是结体宽博大方,四边方严充实,具有气度恢宏、胸襟高旷的气象和一种强烈的形式美。
    陈鸿寿(1768——1818),他的隶书以简古超逸、清新灵动而著称,其书取法于《褒斜道》、《莱子侯》、《杨淮表纪》这类汉碑,并吸收了秦诏版的笔意,用笔金石味极浓,结体别开生面,能“齐而不齐”,分行布白错落有致,具有自然天趣之妙。
    何绍基(1799——1873),他写隶书是晚年的事,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曾对十几种汉碑依次临习,作为日课。所临者既有古意又有自家面目,其中《张迁》、《石门颂》、《衡方》神韵尤佳。他用自创的回腕执笔法书之,其隶书奇涩沈雄,如铁屈铜铸一般,具有大家风范。
    除以上的而外,另外还有石涛、桂馥、高凤翰、黄易、杨岘、赵之谦、吴昌硕等隶书名家,他们都是以各具风貌而争艳书坛,隶书取得的成就在清代碑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步。何绍基《临张迁碑》

  • 第14题:

    书法艺术性要求书家的艺术造诣要高于诗词作者的艺术造诣.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在清代,谁的书法被人称之为“漆书”?为什么说他是清代提倡碑学的先行者?


    正确答案: 是清代康熙年间书画家金农的书法。金农用笔方扁如刷,且墨浓如漆,故人们称之为“漆书”。
    金农(公元一六八七——一七六四年),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龙梭仙客、百二砚田富翁等。金农一生布衣,虽曾被荐举博学鸿词,但未就。他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从学于何羲门,好学癖古,精鉴赏,为人耿直,不肯折腰于权贵,为“扬州八怪”之一。
    清代因康熙喜董其昌,乾隆喜赵孟頫,董、赵书体风靡一时。在这股潮流中,金冬心不随波逐流,而是去探索师法汉碑的道路,可见金农是独具慧眼的。康有为云:“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法,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金农自己诗中亦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白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由此亦可说金冬心是清代提倡碑学的一位先行者。

  • 第16题:

    清代八大山人是怎样一位书法家?


    正确答案:明代宁王后裔、清代八大山人是清初著名的文人画家。姓朱,名耷,字雪个,号八大山人,谱名统??。江西南昌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二六——一七○五年)。其书法和其绘画一样,形势怪伟,气韵潇散,风格独特,在中国书法史上独秀一枝。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山林,为僧为道,以书画排遣其国破家亡之情。在书画题款中,他每每有意将八大和山人各自联成似“哭”似“笑”,非“哭”非“笑”。其书法自王献之、颜真卿出,亦自称一家。由于其性格孤傲狂狷,于常人多不屑一顾。世人因宝其书画,多苦求而片纸只字难得。但八大山人嗜酒如命,有些人知道了他的这个特点,就置办酒肴,殷勤招待,并事先准备好笔、墨、纸、砚。待其将醉时,把文房四宝放到他面前,他就抓起毛笔,狂呼大叫,洋洋洒洒,一会就能写几十幅。但在他清醒时,就是拿出百两黄金,也不为之写一字。有的达官显贵,或拿着绫绢请他写字作画,他接受下来之后说:“留下来我做袜子用吧!”也不给人家写画。所以,那些达官显贵为想得到他的字画,常常出高价从山僧、村人,或酒店老板那里购买。据清张庚《画徽录》记载:“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书法有晋、唐风格。”

  • 第17题:

    清代大学者阮元在《小沧浪笔谈》中称誉谁“诗才隶笔,同时无偶”?他是具有怎样造诣的一位书家?


    正确答案: 桂馥(一七三六——一八○五),字冬卉,号未谷,又号雩门、老菭、渎井复民、肃然山外史。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曾任云南永平县知县,七十岁时,死于永平。桂馥博览群书,对金石碑版研究很深,考证鉴赏俱精。曾经自己赋诗说:“傅(山)郑(汝器)难齐驾,翁(方纲)黄(易)许比肩,自从经品目,一字值千钱。”对自己的才能是很自负的。
    他的隶书直接师法汉碑,对《孔宙》、《衡方》、《张迁》诸碑功力尤深。晚年对汉碑详加剖析评价,书风为之一变。他早年隶书端厚平稳,秀丽挺拔,能将汉碑缩小,越小越精。晚年刚劲沉着,浑厚雄伟,结体方满,外密中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张维屏《松轩随笔》说:“百余年来,论天下八分书,推桂未谷为第一。”桂馥还撰写了一部《国朝隶品》,专门评价清代书法家们的隶书作品。
    除隶书外,他的行楷也瘦秀飘逸,自成一家。还善长指书,曾在济南五龙潭,将一根枯木,一劈为二,用手指蘸墨写了幅篆书对联,古茂而有奇趣。《复初斋集》中也有《题桂未谷指头八分歌》之说。他的篆刻和隶书齐名,同样风靡海内。此外,他写诗文、游记也是好手,阮元称他“诗才隶笔,同时无偶”。书迹书论有《霖雨桥记》、《黑龙潭诗刻》、《续三十五举》、《缪篆分韵》等。

  • 第18题:

    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家是()。


    正确答案:张裕钊

  • 第19题:

    由清代学者阮元创设的学海堂位于()。

    • A、江苏
    • B、浙江
    • C、广东
    • D、湖北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单选题
    由清代学者阮元创设的学海堂位于()。
    A

    江苏

    B

    浙江

    C

    广东

    D

    湖北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书法艺术性要求书家的艺术造诣要高于诗词作者的艺术造诣.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清代八大山人是怎样一位书法家?

    正确答案: 明代宁王后裔、清代八大山人是清初著名的文人画家。姓朱,名耷,字雪个,号八大山人,谱名统??。江西南昌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二六——一七○五年)。其书法和其绘画一样,形势怪伟,气韵潇散,风格独特,在中国书法史上独秀一枝。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山林,为僧为道,以书画排遣其国破家亡之情。在书画题款中,他每每有意将八大和山人各自联成似“哭”似“笑”,非“哭”非“笑”。其书法自王献之、颜真卿出,亦自称一家。由于其性格孤傲狂狷,于常人多不屑一顾。世人因宝其书画,多苦求而片纸只字难得。但八大山人嗜酒如命,有些人知道了他的这个特点,就置办酒肴,殷勤招待,并事先准备好笔、墨、纸、砚。待其将醉时,把文房四宝放到他面前,他就抓起毛笔,狂呼大叫,洋洋洒洒,一会就能写几十幅。但在他清醒时,就是拿出百两黄金,也不为之写一字。有的达官显贵,或拿着绫绢请他写字作画,他接受下来之后说:“留下来我做袜子用吧!”也不给人家写画。所以,那些达官显贵为想得到他的字画,常常出高价从山僧、村人,或酒店老板那里购买。据清张庚《画徽录》记载:“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书法有晋、唐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阮元是怎样划分南北书派的?他为什么要提出“北碑南帖论”?后来学者们怎样看待南北书派问题?

    正确答案: 阮元在《南北书派沦》中较为详尽地探讨了书法演变的源流,认为到了汉末、魏、晋时,书法分为南北两派。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自钟繇、卫瓘而下,传给二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等人是南派;传给索靖、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是北派。他又说,南派长于启牍,北派长于碑版。到了唐初,唐太宗独善王羲之书,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两派。但是,因王帖不多,民间犹习北派。到了北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就愈加衰微了。这就是阮元划分南北书派的基本观点。关于北碑南帖问题。他在另一篇文章《北碑南帖论》中指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但是“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因此,欲以碑版自立,就得学北派书法。两文观点一脉相承,以倡导复古为由,反对明清出现的帖学颓风,竭力主张人们向北派碑版书法学习,企图从北碑中寻找出书法发展的新途径,为晚清尊碑施行了有力的鼓吹。自阮元提出南北书派论以来,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后来,由于碑版出土日多,考古不断有新发现,认识也在不断进步,目前书学界对阮元的这个观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否定以南北地理位置而分派,他们赞同和发挥了康有为指出的“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阮文达之为是论,盖见南碑犹少,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也”的观点。指出,虽北多碑版,南多尺牍固是事实,但南碑中的《爨宝子》、《爨龙颜》与北碑中的《大代华岳庙碑》、《嵩高灵庙碑》风格相近。《吕超静墓志》、《始兴王碑》、《萧敷夫妇两墓志》书体与北方几无区别,因此南北书体不能分派。另一种看法是认为南北朝确实出现了两大书法艺术潮流。出现的原因是受到不同的社会风气和自然景物的影响。南派书法家集中在士族阶层,在高谈玄理、流连诗酒的生活中,见的是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听的是丝竹管弦的雅乐艳歌,所以出现了以二王为代表的流美飘逸的南朝书风;北派的书家主要是一些下层无名作者,生活在具有尚武精神的质朴豪放的民族中,常见的是深峻山泽、广阔原野、胡马嘶风、佛像庄严,所以出现了以北魏造像记为典型代表的雄峻坚实的北派书风。北碑南帖是反映了不同美学理想的两大书艺潮流。对于少数南碑问题应作具体分析,如《爨宝子》基本是传统的隶书,《吕超静墓志》等碑基本是传统的真书,它们和北碑典型风格有明显的区别;《爨龙颜》出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不能作为南碑的代表,在受到民族文化交流影响而在风格方面与北碑典型有相通之处,但在结体趋势上表现出明显差距;至于极少数南碑如《始兴王碑》确和北碑典型风格相近者,可解释为南北书艺交流中受到北碑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