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错
第1题:
与天之中相对应的是()。
A、人之中
B、地之中
C、天地参
D、道之中
第2题:
A、“化”的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
B、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C、“万物化生”与“赞天地之化育”中的“化”同义
D、引申为教化迁善之义
第3题:
《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
第4题: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的意思是:()
第5题:
《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参”的意思是“参加,参看”。
第6题:
对儒家“赞天地之化育”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第7题:
念天地之悠悠。“悠悠”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第8题:
“顺天地之纪”中的“纪”是()的意思
第9题: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你们这样的无知,浑浑噩噩地混迹在天地之间,所以充塞在天地之间,不过是我们的碌碌无为的躯体。天地之间的率真之志,才真正形成了我们的天然本性。
我们如此的渺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就是我们的身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之气的志,形成了我们的天然本性。
我们如此的渺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我们,不过是我们的躯壳而已,我们需要精气神的充盈;天地之间的统帅之气,滋养着我们的秉性。
你们如此的渺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所以应该珍惜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正气,提升我们外在躯体之中的学养;让天地之气的帅志,形成我们的天然本性。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最先出自于()。
A、《易乾卦》中所言:天行健,君子贵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中庸》中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进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C、墨子所言: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
D、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
第14题:
第15题:
“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中“夸诞”的含义是()。
第16题:
“与天地参”的学说出自《易经》,表现了人和主义的理念。
第17题: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第18题:
以下原文中反映“人与天地相参”整体观诊断思想的是()。
第19题:
人与天地相参,与()相应。
第20题:
则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
则可赞大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之
于
以
为
第23题:
学习《易经》的重要性
天地的道理是可知的
《甲乙经》要与天地之理相参证
编纂《甲乙经》是合理的
第24题:
人去能动地改变天地万物
以主观意愿去改变自然
参与到天地中去,辅助天地
逆自然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