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元初已在中国失传,建国后的恢复与发展。”相关问题
  • 第1题:

    建国后的中国传媒经济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

    (1)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日~12月17日,建国前传媒经济的延续。
    (2)第二阶段:1949年12月17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传媒经济蹒跚起步。1949年的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确定了报社“企业化经营”的方针,标志着新中国传媒经济的开端。从改革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传媒业不仅有宣传属性,如果给予它一定的条件,还可以将产业属性表现出来,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给自己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第三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传媒经济极度萎缩。这个阶段的传媒经济行为并非完全消失,但经营业务极度萎缩,其认识也近在于完成自身的发行、印刷以及一点点有关文化、教育类的广告经营。
    (4)第四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市场导入,传媒经济走上正轨,并日益繁荣。


  • 第2题:

    “建国瓷”是建国后首次由国家组织领导,从中央到地方产区的一个大型系统陶瓷工程,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陶瓷恢复和发展的里程牌和盛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结合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发展历史,论述建国以来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的变化。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体制经历了四个时期:
    (1)人民政府委员会时期,基于中国政治形势,地方实行各级建立地方人民政府委员会,实行高度集权制。为更好地发扬民主,地方各级设置了由政府邀请各界代表组成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发挥咨议机关的作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可行驶选举本级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权利,但仍需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任命才能行驶职权。行政体地方政府其中情况是指仍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中国建国初期实行人民委员会,仍是一种行政体地方政府。
    (2)人民委员会时期。我国通过第一部宪法,对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做出了规定。地方政府第一次设置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人民委员会,既是执行机关也是国家地方行政机关。地方权限由中央政府规定,行使权限的地方政府由当地居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议机构(人大)选出,地方政府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机关。所以人民委员会时期仍然是一种混合体地方政府。
    (3)革命委员会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地方政府现代化过程出现了逆转。革命委员会是集各种权力于一体的唯一地方权力机关。地方政府倒退为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不存在能反映民意的咨议机关,所以这时的地方政府已经倒退为一种行整体地方政府。
    (4)人民政府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地方政府体制基本恢复到了结束之前的情况,但是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举产生,人民政府作为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当代地方政府仍然是混合体地方政府。

  • 第4题:

    建国后我军作战理论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正确答案: 一是建立了合同作战理论体系。
    二是完成了从合同作战到联合作战认识的转变,联合作战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深化对联合作战理论的研究,确立了联合作战理论的主体地位。

  • 第5题:

    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广告工作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1)颁布新的广告管理法规。
    (2)加强对广告行业的领导。
    (3)重视发挥广播广告的作用。
    (4)发展实用性的广告传播形式。

  • 第6题: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一切物资都处于()阶段。


    正确答案:急需或待创

  • 第7题:

    简述建国后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


    正确答案: 1、1959年,夏鼐发表《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
    2、1975年,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学术讲演;
    3、1985年,苏秉琦发表《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试论当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讲演。

  • 第8题:

    简述建国后我军作战理论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第一阶段:建立了合同作战理论体系,抗美援朝战争后,全军展开了对作战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以陆军为主的诸兵种合同作战理论体。
    第二阶段:完成了从合同作战到联合作战认识和转变,联合作战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深化对联合作战理论的研究,确立了联合作战理论的主体地位。

  • 第9题:

    填空题
    ()的确立,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正确答案: 农民家庭经济体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  )元初已在中国失传,建国后的恢复与发展。
    A

    建窑

    B

    德化窑

    C

    磁州窑

    D

    耀州窑


    正确答案: D,B
    解析:
    A项,建窑,是宋代名窑之一,位于福建建阳县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1979年进行恢复研究并取得成功。D项,耀州窑,是宋代名窑之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始于唐,终于元初,20世纪70年代进行恢复。B项,德化窑,位于福建德化,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延续至今。C项,磁州窑,为北宋名窑之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鼎盛于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

  • 第11题:

    问答题
    建国后的中国传媒经济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1)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日~12月17日,建国前传媒经济的延续。
    (2)第二阶段:1949年12月17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传媒经济蹒跚起步。1949年的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确定了报社“企业化经营”的方针,标志着新中国传媒经济的开端。从改革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传媒业不仅有宣传属性,如果给予它一定的条件,还可以将产业属性表现出来,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给自己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第三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传媒经济极度萎缩。这个阶段的传媒经济行为并非完全消失,但经营业务极度萎缩,其认识也近在于完成自身的发行、印刷以及一点点有关文化、教育类的广告经营。
    (4)第四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市场导入,传媒经济走上正轨,并日益繁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结合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发展历史,论述建国以来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的变化。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体制经历了四个时期:
    (1)人民政府委员会时期,基于中国政治形势,地方实行各级建立地方人民政府委员会,实行高度集权制。为更好地发扬民主,地方各级设置了由政府邀请各界代表组成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发挥咨议机关的作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可行驶选举本级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权利,但仍需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任命才能行驶职权。行政体地方政府其中情况是指仍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中国建国初期实行人民委员会,仍是一种行政体地方政府。
    (2)人民委员会时期。我国通过第一部宪法,对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做出了规定。地方政府第一次设置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人民委员会,既是执行机关也是国家地方行政机关。地方权限由中央政府规定,行使权限的地方政府由当地居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议机构(人大)选出,地方政府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机关。所以人民委员会时期仍然是一种混合体地方政府。
    (3)革命委员会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地方政府现代化过程出现了逆转。革命委员会是集各种权力于一体的唯一地方权力机关。地方政府倒退为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不存在能反映民意的咨议机关,所以这时的地方政府已经倒退为一种行整体地方政府。
    (4)人民政府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地方政府体制基本恢复到了结束之前的情况,但是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举产生,人民政府作为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当代地方政府仍然是混合体地方政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建国后的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哪些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①恢复发展国民经济②巩固新生人民政权③推进社会主义改造④实现各阶级、阶层的团结()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④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西服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 A、清朝
    • B、民国
    • C、建国后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

    • A、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
    • B、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
    • C、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
    • D、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元初已在中国失传,建国后的恢复与发展。

    • A、建窑
    • B、德化窑
    • C、磁州窑
    • D、耀州窑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的确立,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正确答案:农民家庭经济体制

  • 第18题:

    试述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创建国家新体系中的政策选择。


    正确答案: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创建过程中,政府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创新活动中,政府能够在帮助企业家进行和完成创新活动方面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在大规模创新活动出现之前,政府必须能够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创新活动。政府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政府应当创造一个企业家生存和发展、创新活动可以脱颖而出的市场导向的环境。这种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健全政策:(1)必须建立明确清晰的产权制度。创新活动是基于市场经济机制的经济活动,利润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基本动机。有了明确清晰的产权制度才能激发科学家和发明家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才能使企业家敢于承担风险,抓住经济机会,进行创新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2)公正的法治制度。市场经济的法律结构创造了一个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顺利和有效运作的市场环境。一个公正的,不偏不倚的司法制度是贯彻执行合同和契约的关键,如果所有的合同和契约都可以得到执行和贯彻,就建立了交易进行的条件和责任,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才能顺利进行。(3)建立公开、公正和廉明的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创造一个鼓励企业家创新的环境中,政府的规章制度是一个关键。有效的政府机构及其规章制度应当是公开、公正、稳定和分散的。它们创造了企业家在公平条件下进行市场参与和竞争的条件。(4)建立健全的社会基础设施。道路、港口、交通和电子通讯设施等必须高效,状态良好。支持服务,像给企业提供法律上的建议,进行保险,会计和咨询服务等。
    第二,设立教育和培训项目,促进企业家创新活动的开发和发展。设立这些教育和培训项目的基本目的是改进人们对企业家和创新活动的一般经济知识,教会他们广泛的公共政策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创新活动的。
    第三,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筹资和信用上的帮助。企业家在素质上和生产要素处置上的不对称是创新活动的主要障碍,企业家得到风险支持就成为创新活动成败的关键。

  • 第19题:

    建国后我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正确答案: 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阶段;1958-1960年爆发性的工业化引起超高速城市化阶段;1961-1965年工业调整时期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1966-1976年工业化停滞时期的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城市化阶段。

  • 第20题:

    中国在建国初期非常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建国后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及成败得失。

    正确答案: 重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要求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有较高的资本积累以便进行扩大再生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都以降低重工业投入,提高其产出为核心制定的。
    第一,是扭曲的低工资政策。
    第二,低利率与低汇率,降低重工业投入的资金成本。
    第三,基础产业产品低价格,制造业产品高价格政策。
    第四,农产品低价格和各种服务低价格。
    第五,高度集中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物资分配制度。
    可见,在传统体制下,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扭曲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且使之制度化,人为地创造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环境。由于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着极大的冲突,为了保证政策的实施,人为地取消了任何形式的市场,包括农村集贸市场,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为非常规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很快建立了中国的重化工业体系,中国国力也得到大幅度增强,1952-197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6.1%,以1952年中国GDP为100,1978年GDP指数为471.4,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产业结构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由50.5%降至28.1%,第二产业由20.9%上升到48.2%,第三产业则由28.6%降到23.7%。
    但是,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困难,除重工业以外的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第三产业比重绝对下降是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走向;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国民难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企业效率低下,投资效益低下,国民经济运行困难;城市与乡村差剧不断扩大,二元经济机构日益呈刚性。所有这些重大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不断加剧,呼唤中国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需要彻底改革经济管理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
    A

    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

    B

    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

    C

    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

    D

    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存在的建国方案主要是()
    A

    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B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建国方案

    C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D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建国后的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哪些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①恢复发展国民经济②巩固新生人民政权③推进社会主义改造④实现各阶级、阶层的团结()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