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1999年11月,甲(17周岁)因邻里纠纷,将邻居杀害后逃往外地。2004年7月,甲诈骗他人5000元现金。2014年8月,甲因扒窃3000元现金,被公安机关抓获。在讯问阶段,甲主动供述了杀人、诈骗罪行。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甲所犯三罪均在追诉期限内 B对甲所犯的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与盗窃罪应分别定罪量刑后,实行数罪并罚 C甲如实供述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成立自首,故对盗窃罪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甲审判时已满18周岁,虽可适用死刑,但鉴于其有自首

题目
多选题
1999年11月,甲(17周岁)因邻里纠纷,将邻居杀害后逃往外地。2004年7月,甲诈骗他人5000元现金。2014年8月,甲因扒窃3000元现金,被公安机关抓获。在讯问阶段,甲主动供述了杀人、诈骗罪行。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

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甲所犯三罪均在追诉期限内 

B

对甲所犯的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与盗窃罪应分别定罪量刑后,实行数罪并罚 

C

甲如实供述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成立自首,故对盗窃罪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甲审判时已满18周岁,虽可适用死刑,但鉴于其有自首表现,不应判处死刑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1999年11月,甲(17周岁)因邻里纠纷,将邻居杀害后逃往外地。2004年7月,甲诈骗他人5000元现金。2014年8”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行为中可以构成无因管理的是( )。

    A.甲把抢劫得到的财物放在院子后逃亡,邻居乙帮助其看管藏匿

    B.甲的朋友来看望甲但甲不在家,邻居乙帮助招呼客人

    C.甲不在家的时候其母亲不慎摔伤,同村人乙将甲母亲带去医院诊断并先行垫付药费

    D.他人慕名请书法家甲写一副对联,后甲生病,其学生乙模仿师傅笔迹完成作品


    正确答案:C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A项不构成无因管理,因为乙看管、藏匿赃物的行为属违法行为,不产生权利;B项中乙的行为是出于友情所为,是一种道义行为,不构成无因管理;D项也不构成无因管理,因为书写书法作品这一行为具有人身性质,是不能由他人来“管理”的。

  • 第2题:

    甲15周岁,盗窃了邻居的100万,甲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


    【答案】错误。解析:题干所考察的知识点是自然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只对:烧杀淫掠,伤贩爆投等八种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反过来说,如果不是这八种行为就不承担刑事责任,而本案中,15岁的甲的盗窃行为是没有被法律所规定的,因此甲就不承担盗窃的刑事责任。故本题说法错误。
    总结:理解这八种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时,除了正面掌握外,更多的是要从反面来理解。

  • 第3题:

    下列选项中,应认定为诈骗罪的有( )。

    A.甲伪造名画,冒充真迹卖给他人

    B.乙设立赌博网站,招揽小学生参与赌博

    C.丙用冰糖冒充冰毒卖给他人,获利4000元

    D.丁用短信将邻居从家中骗出,趁机进入邻居家拿走1万元现金


    参考答案:AC?

  • 第4题:

    (五)

    甲(15周岁)先后与乙(15周岁)盗窃他人的财物折价1万余元;与丙(18周岁)敲诈他人财物5000余元后又将之杀害;与丁(13周岁)抢劫他人财物1500余元。

    请分析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87.甲的行为构成( )。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故意杀人罪

    D.抢劫罪


    正确答案:CD

  • 第5题:

    乙驾车带甲去海边游玩。到达后,乙欲游泳。甲骗乙说:“我在车里休息,把车钥匙给我。”趁乙游泳,甲将该车开往外地卖给他人。甲构成何罪?()

    A.侵占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竞合

    答案:B
    解析:
    本题中,乙并未同意甲对其财产进行处分,所以不构成诈骗罪;甲实际上是采用秘密手段获取乙的财产,因此构成盗窃罪。

  • 第6题:

    乙驾驶奔驰车带领甲去泡温泉。到达后甲骗乙说:你先去,我在车里打个电话,把车钥匙给我。甲拿到钥匙后趁机把车开到外地卖给他人。甲构成何罪?()

    A:侵占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竞合

    答案:B
    解析:
    【考点】侵占罪、盗窃罪、诈骗罪。详解:本题考查这三个犯罪的区别。选项A:要构成侵占罪,行为人占有的必须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是遗忘物。本案中,乙只是让甲在自己的车里打电话,并没有将车交给甲保管,该车也不是遗忘物,所以甲不构成侵占罪。选项B:要构成盗窃罪,行为人必须有违反占有者意志的和平窃取行为。甲的行为完全符合本要件,所以构成盗窃罪。选项C:要构成诈骗罪,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欺骗行为,并且因为其欺骗行为而使得财物占有者自愿将财物处分给行为人。本案中,乙仅仅是让甲在自己的车里打电话,并没有将该车的所有权或者占有权处分给甲,因此甲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选项D: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不构成诈骗罪,所以不是二罪竞合。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 第7题:

    甲让自己不满13周岁的儿子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童,甲属于()。

    • A、教唆犯
    • B、间接正犯
    • C、主犯
    • D、从犯

    正确答案:B

  • 第8题:

    乙驾车带甲去海边游玩。到达后,乙欲游泳。甲骗乙说:“我在车里休息,把车钥匙给我。”趁乙游泳,甲将该车开往外地卖给他人。甲构成何罪()

    • A、侵占罪
    • B、盗窃罪
    • C、诈骗罪
    • D、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竞合

    正确答案:B

  • 第9题:

    甲将一张伪造的现金支票(票面金额5万元)递给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乙,乙虽然发现是伪造的现金支票,但由于某种原因(与领导有矛盾),仍然为甲付款,将5万元现金支付给甲。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既遂),乙构成票据诈骗罪共犯(片面共犯)
    • B、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未遂),乙构成票据诈骗罪共犯(片面共犯)
    • C、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未遂),乙构成贪污罪(既遂),不构成共犯
    • D、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既遂),乙构成贪污罪(未遂),不构成共犯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甲(17周岁)因犯抢劫罪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甲在就业时免除前科报告义务。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1题:

    1999年11月,甲(17周岁)因邻里纠纷,将邻居杀害后逃往外地。2004年7月,甲诈骗他人5000元现金。2014年8月,甲因扒窃3000元现金,被公安机关抓获。在讯问阶段,甲主动供述了杀人、诈骗罪行。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甲所犯三罪均在追诉期限内 
    • B、对甲所犯的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与盗窃罪应分别定罪量刑后,实行数罪并罚 
    • C、甲如实供述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成立自首,故对盗窃罪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D、甲审判时已满18周岁,虽可适用死刑,但鉴于其有自首表现,不应判处死刑

    正确答案:A,B,C,D

  • 第12题:

    单选题
    甲某唆使不满12周岁的刘一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子,此时()。
    A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B

    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

    C

    甲与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D

    甲与刘一都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是共犯


    正确答案: A
    解析: 利用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身体活动实行犯罪的属于间接正犯的一种,此种情形下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可能构成共犯,应以利用者单独犯罪论处,故选A。

  • 第13题:

    第 2 题 甲于某日在本地办理了一张信用卡,存入2000元人民币,并由其堂弟乙做担保人。次日,甲取出信用卡中的2000元之后,便前往外地。甲利用在外地取款时只要每次不超过500元便不需要发卡行同意的规定,以每次取款500元的方式,取出3万元,后逃往另处。发卡行得知后,因无法与甲取得联系而不能向其催收,便与乙联系,但乙也无法与甲取得联系。后甲在外地被抓获:(  )

    A.甲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B.甲构成诈骗罪

    C.甲构成贷款诈骗罪

    D.甲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甲(17周岁)因盗窃他人价值3万元财物被起诉,经审理查明,甲在15周岁时还曾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达到5万元。对甲的行为应( )。

    A.按盗窃8万元从轻或减轻处罚

    B.按盗窃3万元从轻或减轻处罚

    C.按盗窃8万元减轻或免除处罚

    D.按盗窃3万元减轻或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B
    解析: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等八种犯罪才应当负刑事责任。故甲15周岁时的盗窃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选B。

  • 第15题:

    下列不宜以重婚罪论处的是( )。

    A.因遭受自然灾害,为生活所迫外流谋生而重婚的

    B.因封建传宗接代思想重婚的

    C.为了反抗包办强迫的婚姻而逃往外地又与他人结婚的

    D.不堪在夫家受虐待而逃往外地又与他人结婚的


    参考答案:CD

  • 第16题:

    下列各项中构成无因管理之债的事实是( )。

    A.甲将扭伤脚踝的乙送至医院

    B.甲代出差的邻居交水费

    C.甲受托为他人照看小孩

    D.甲打扫公共街道卫生


    正确答案:AB
    解析:根据民法原理和我国法律规定,C是履行合同义务,D是管理公益事业,都不构成无因管理,因此是错误的,AB均构成无因管理,是正确答案。

  • 第17题:

    已满15周岁但不满16周岁的中学生甲,先后唆使已满18周岁的乙骗取他人财产6000元和抢劫他人财产5000元,则甲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诈骗罪
    C.构成抢劫罪 D.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抢劫罪


    答案:C
    解析:
    教唆犯没有独立的罪名,教唆别人犯什么罪,对教唆犯就定什么罪。正常情况下,甲唆使已满18周岁的乙骗取他人财产6000元和抢劫他人财产5000元,则甲的行为应构成诈骗罪和抢劫罪,但由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负刑事责任,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甲已满15周岁但不满16周岁,所以仅对教唆他人抢劫行为构成犯罪,选C。

  • 第18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情形是:

    A、甲在小巷内拦住乙欲行抢劫,却被乙制服
    B、甲偷到手机后因价格尚未谈妥,未出手便被抓获
    C、甲尾随深夜回家的空姐,欲行不轨,被小区保安吓退
    D、甲磨刀欲杀害有宅基地纠纷的邻居乙,看到乙的幼子后心软将刀扔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常识。《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A项错误,该项中甲实施了“拦住”行为,表明甲已着手实施抢劫,实行行为已开始,不构成犯罪预备;甲的行为被乙制服(意志以外的原因),故甲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
    B项错误,该项中甲已将手机偷到手,构成盗窃既遂。
    C项正确,该项中“甲尾随”行为是为了犯罪进行的预备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被保安吓退)而停止,构成犯罪预备。
    D项错误,该项中“甲磨刀”行为是为了犯罪进行的预备行为,而甲看到乙幼子后自动放弃犯罪将刀扔掉,属于犯罪中止。

  • 第19题:

    甲某唆使不满12周岁的刘一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子,此时()。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 B、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
    • C、甲与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 D、甲与刘一都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是共犯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甲某用假身份证在某银行申请了一张人民币长城卡,然后,迅速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以每次提取8000元的方式,共透支8万元,后携款逃往西藏躲藏。则甲某的行为构成:()

    • A、诈骗罪
    • B、构成信用证诈骗罪
    • C、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 D、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甲与其妻乙合谋骗钱,甲将乙多次“卖”给他人为妻,得款8000余元后,二人便逃之天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构成诈骗罪
    • B、甲构成拐卖妇女罪,乙构成卖淫罪
    • C、甲构成拐卖妇女罪,乙构成重婚罪
    • D、甲构成诈骗罪,乙构成卖淫罪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在一起聚众斗殴致人死亡案件中,有甲、乙、丙、丁4名犯罪嫌疑人,他们对于犯罪事实都供认不讳,都是主犯,但对于年龄都提出了异议,按照户籍证明四人都年满18周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父母提出甲作案时为17周岁,提出的出生证明文件也被查证属实,且有邻居等证言证实,可以认定甲作案时未满18周岁
    • B、乙的父母提出乙作案时为17周岁,没有出生证明文件提供,但有人口普查登记、邻居等证言证实乙为17周岁,可以认定乙作案时未满18周岁
    • C、丙的父母提出丙作案时为17周岁,提供了学籍卡、防疫证明等书证证明丙为17周岁,且有邻居等证言印证,可以认定丙作案时未满18周岁
    • D、丁的父母提出丁作案时为17周岁,但经查,没有相关书证印证,只有邻居、接生婆等证言证明丁作案时为17周岁,骨龄鉴定为作案时未满18周岁,因骨龄鉴定仅作为参考,可以根据户籍证明认定丁作案时为18周岁

    正确答案:A,B,C

  • 第23题:

    单选题
    甲让自己不满13周岁的儿子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童,甲属于()。
    A

    教唆犯

    B

    间接正犯

    C

    主犯

    D

    从犯


    正确答案: D
    解析: 间接正犯是指利用非正犯的他人实行犯罪的情况。

  • 第24题:

    多选题
    1999年11月,甲(17周岁)因邻里纠纷,将邻居杀害后逃往外地。2004年7月,甲诈骗他人5000元现金。2014年8月,甲因扒窃3000元现金,被公安机关抓获。在讯问阶段,甲主动供述了杀人、诈骗罪行。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2014年真题]
    A

    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甲所犯三罪均在追诉期限内

    B

    对甲所犯的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与盗窃罪应分别定罪量刑后,实行数罪并罚

    C

    甲如实供述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成立自首,故对盗窃罪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甲审判时已满18周岁,虽可适用死刑,但鉴于其有自首表现,不应判处死刑


    正确答案: D,C
    解析:
    《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87条第4项规定,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不再追诉。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所以甲所犯故意杀人罪追诉时效为20。因此,甲的故意杀人追诉期到2019年结束。在2004年,甲犯诈骗罪。《刑法》第89条第2款规定,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因此,甲所犯故意杀人罪的追诉期至2024年结束。2014年8月,甲盗窃时,尚处于其所犯故意杀人罪的追诉期内。所以,故意杀人罪的追诉期再次重新计算,延续到2034年。《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87条第1项规定,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不再追诉。诈骗5000元属于数额较大,所以其追诉期为5年,结束于2009年。
    A项,甲所犯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时效未过,而所犯诈骗罪时效已超过
    B项,甲所犯诈骗罪的时效已超过,因此对甲应以盗窃罪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C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因此本案中只对甲所犯故意杀人罪和诈骗罪成立自首,对于盗窃罪部分不可从轻或减轻处罚。因为诈骗罪的追诉时效已过,故不再追诉。
    D项,对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这里指的是犯罪时而非审判时未满18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