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甲所犯三罪均在追诉期限内
对甲所犯的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与盗窃罪应分别定罪量刑后,实行数罪并罚
甲如实供述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成立自首,故对盗窃罪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甲审判时已满18周岁,虽可适用死刑,但鉴于其有自首表现,不应判处死刑
第1题:
下列行为中可以构成无因管理的是( )。
A.甲把抢劫得到的财物放在院子后逃亡,邻居乙帮助其看管藏匿
B.甲的朋友来看望甲但甲不在家,邻居乙帮助招呼客人
C.甲不在家的时候其母亲不慎摔伤,同村人乙将甲母亲带去医院诊断并先行垫付药费
D.他人慕名请书法家甲写一副对联,后甲生病,其学生乙模仿师傅笔迹完成作品
第2题:
甲15周岁,盗窃了邻居的100万,甲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
第3题:
下列选项中,应认定为诈骗罪的有( )。
A.甲伪造名画,冒充真迹卖给他人
B.乙设立赌博网站,招揽小学生参与赌博
C.丙用冰糖冒充冰毒卖给他人,获利4000元
D.丁用短信将邻居从家中骗出,趁机进入邻居家拿走1万元现金
第4题:
(五)
甲(15周岁)先后与乙(15周岁)盗窃他人的财物折价1万余元;与丙(18周岁)敲诈他人财物5000余元后又将之杀害;与丁(13周岁)抢劫他人财物1500余元。
请分析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87.甲的行为构成( )。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故意杀人罪
D.抢劫罪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甲让自己不满13周岁的儿子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童,甲属于()。
第8题:
乙驾车带甲去海边游玩。到达后,乙欲游泳。甲骗乙说:“我在车里休息,把车钥匙给我。”趁乙游泳,甲将该车开往外地卖给他人。甲构成何罪()
第9题:
甲将一张伪造的现金支票(票面金额5万元)递给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乙,乙虽然发现是伪造的现金支票,但由于某种原因(与领导有矛盾),仍然为甲付款,将5万元现金支付给甲。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0题:
甲(17周岁)因犯抢劫罪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甲在就业时免除前科报告义务。
第11题:
1999年11月,甲(17周岁)因邻里纠纷,将邻居杀害后逃往外地。2004年7月,甲诈骗他人5000元现金。2014年8月,甲因扒窃3000元现金,被公安机关抓获。在讯问阶段,甲主动供述了杀人、诈骗罪行。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第12题: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
甲与刘一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甲与刘一都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是共犯
第13题:
第 2 题 甲于某日在本地办理了一张信用卡,存入2000元人民币,并由其堂弟乙做担保人。次日,甲取出信用卡中的2000元之后,便前往外地。甲利用在外地取款时只要每次不超过500元便不需要发卡行同意的规定,以每次取款500元的方式,取出3万元,后逃往另处。发卡行得知后,因无法与甲取得联系而不能向其催收,便与乙联系,但乙也无法与甲取得联系。后甲在外地被抓获:( )
A.甲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B.甲构成诈骗罪
C.甲构成贷款诈骗罪
D.甲不构成犯罪
第14题:
甲(17周岁)因盗窃他人价值3万元财物被起诉,经审理查明,甲在15周岁时还曾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达到5万元。对甲的行为应( )。
A.按盗窃8万元从轻或减轻处罚
B.按盗窃3万元从轻或减轻处罚
C.按盗窃8万元减轻或免除处罚
D.按盗窃3万元减轻或免除处罚
第15题:
下列不宜以重婚罪论处的是( )。
A.因遭受自然灾害,为生活所迫外流谋生而重婚的
B.因封建传宗接代思想重婚的
C.为了反抗包办强迫的婚姻而逃往外地又与他人结婚的
D.不堪在夫家受虐待而逃往外地又与他人结婚的
第16题:
下列各项中构成无因管理之债的事实是( )。
A.甲将扭伤脚踝的乙送至医院
B.甲代出差的邻居交水费
C.甲受托为他人照看小孩
D.甲打扫公共街道卫生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甲某唆使不满12周岁的刘一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子,此时()。
第20题:
甲某用假身份证在某银行申请了一张人民币长城卡,然后,迅速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以每次提取8000元的方式,共透支8万元,后携款逃往西藏躲藏。则甲某的行为构成:()
第21题:
甲与其妻乙合谋骗钱,甲将乙多次“卖”给他人为妻,得款8000余元后,二人便逃之天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第22题:
在一起聚众斗殴致人死亡案件中,有甲、乙、丙、丁4名犯罪嫌疑人,他们对于犯罪事实都供认不讳,都是主犯,但对于年龄都提出了异议,按照户籍证明四人都年满18周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23题:
教唆犯
间接正犯
主犯
从犯
第24题:
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甲所犯三罪均在追诉期限内
对甲所犯的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与盗窃罪应分别定罪量刑后,实行数罪并罚
甲如实供述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成立自首,故对盗窃罪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甲审判时已满18周岁,虽可适用死刑,但鉴于其有自首表现,不应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