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说“读书而不为书所累”;毛泽东说“把书本看作现成的灵丹妙药?这是一种幼稚者的蒙昧”。他们共同表达的一个基本意思是()。A、要读书,不要死读书B、读书敷衍一下就行了C、读书不要相信书

题目

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说“读书而不为书所累”;毛泽东说“把书本看作现成的灵丹妙药?这是一种幼稚者的蒙昧”。他们共同表达的一个基本意思是()。

  • A、要读书,不要死读书
  • B、读书敷衍一下就行了
  • C、读书不要相信书

相似考题

2.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很不满意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而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因此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劝诫学者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英雄记钞》,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 观其大略者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言:“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读懂的地方就放过不理会了,而是暂且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下列现象中最符合第4段中陆象山语录主旨的一项是( )。 A.带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读书,更能了解书中真谛 B.有的书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真实思想 C.读书遇到困惑时暂且放过,以后会豁然贯通 D.有的书略读后似懂非懂,但精读会加深对它的理解

更多“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说“读书而不为书所累”;毛泽东说“把书本看作现成的灵丹妙药?这是一种幼稚者的蒙昧”。他们共同表达的一个基本意思是()。A、要读书,不要死读书B、读书敷衍一下就行了C、读书不要相信书”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很不满意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而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因此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劝诫学者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英雄记钞》,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 观其大略者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言:“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读懂的地方就放过不理会了,而是暂且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根据本文,人们通常把“好读书,不求甚解”理解为( )。
    A.不能够就所读书籍提出自己的见解
    B.读书应该广泛涉猎从而扩大知识面
    C.应多读书但无需完全理解书籍内容
    D.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会向他人请教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理解题。文章第一段解释了人们对于“不求甚解”的一般性认识。通过对陶渊明诗句的解释可知,他秉持的读书的态度是读书先不需提出个人见解,如果偶有灵感,便会欣然欣喜。所以人们对不求甚解的理解是不能够对所读的书提出个人的见解。所以选择A选项。

  • 第2题:

    书是读不尽的,即使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

    A. 读书要少而精
    B. 读书须慎加选择
    C. 读书多了无益处
    D. 读书常会得不偿失

    答案:B
    解析:
    这段文字的含义主要是:应读一些有价值的书,不要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故这里谈的是选择的问题,而不是多少的问题。由此判断,只有B项符合。

  • 第3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的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摘自邓拓《不求甚解》有删改)
    问题:
    (1)“不求甚解”包括哪两个层面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文章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解析:
    (1)①虚心的读书态度;②前后贯通的读书的方法。
    (2)“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相结合,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因人因时因书而异。读书不求甚解,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并认真反复阅读。读书应该“求甚解”,读懂读透,真正了解书中的内涵。

  • 第4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最初是东晋哪个诗人说的?


    正确答案: 陶渊明/陶潜

  • 第5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读书与写作间的()

    • A、普遍联系
    • B、内部联系
    • C、因果联系
    • D、间接联系

    正确答案:C

  • 第6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说过的一句话。

    • A、孙中山
    • B、毛泽东
    • C、周恩来
    • D、邓小平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周总理的学习动机是:()

    • A、高尚的动机
    • B、低级的动机
    • C、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正确答案:A,D

  • 第8题:

    ()宝玉说那些读书上进的人叫“禄蠹”,是指什么意思?

    • A、不用功读书的人
    • B、偷懒的人
    • C、一心邀功求利的人
    • D、领取俸禄不干事的人

    正确答案:D

  • 第9题:

    单选题
    一个人在外读书,钱不要都花光,留一点儿好。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A

    不要花钱,要留着

    B

    读书就要花钱

    C

    不要把钱花完

    D

    钱留多了不好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我是一个喜爱读书的女孩子。在我的生活中,读书是必需的,我的书有百科知识,有小说故事,还有童话,等等。书,虽然不是很多,重要的是,我都读过了。这段话主要是说:(  )。
    A

    “我”爱读书

    B

    “我”读过书

    C

    “我”有什么书

    D

    “我”的书不多


    正确答案: C
    解析:
    段首一句“我是一个喜爱读书的女孩子”表明“我”爱读书。

  • 第11题:

    判断题
    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是鼓励人们否定古人而不要去读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校对题:按照原稿改正校样中的错误;若认为原稿有差错,用黑色墨水笔以校对质疑的方式指出。(本题20分)【原稿】读书的五点秘诀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读得很累、很痛苦。怎么办?我给大家说一些秘诀。①减肥我们的书读得太多了,需要减肥瘦身。我们见过许多这样的读书人:他们勤奋地借书、买书、藏书、啃书,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这么多年读下来最喜欢哪几本书、最敬畏哪几本书、对自己的人格和学问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位作家,他们往往答不出来。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类四处点头握手、广散名片的人物,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读书的无效和无聊,莫过于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千万不要滥读。对不爱读书的人,我劝他多读,而对爱读书的人,我劝他要少而精。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②抬头要读一些需要费点劲、出点汗的书,用抬头仰望的姿势读书,更能找到生命的快感。读书就要读第一流的书。读第一流的书,就是仰望星空,接近最高处。尽管这类书读起来可能需要费点劲,但它是阅读中最重要的快乐所在。③排序“抬头”读书之后,还要会排序。每当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要对阅读书目排队,分清主次,然后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样就掌握了制高点,很快便能获得成果。④返己读书一定要“返己”,也就是返回自己。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第一流的书太多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看自己最喜欢的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构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只有一小块,但总会找到。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对其中的用语、思维方式等都很欣赏,这说明你和作者有“同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有缘。⑤脱敏读书要学会“脱敏”。就好像很多朋友在一起吃饭时,会聊聊娱乐八卦。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谈,但一点也不重要。读书也是这样。很多流行的书,大家都在哄传。它们真的很重要吗?必读不可吗?我的态度是要谨慎。在我看来,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校样】读书的五点秘诀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读得很累、很苦痛。怎么办,我给大家说一些秘诀。①减肥我们的书读得太多了,需要减肥瘦身。我们见过许多这样的读书人:他们勤奋地借书、卖书、藏书、啃书,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这么多年读下来最喜欢哪几本书、最敬畏哪几本书、对自己的人格和学问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位作家,他们往往答不出来。倘使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类四处点头握手、广散名片的人物,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读书的无效和无聊,莫过于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千万不要泛读。对不爱读书的人,我劝他多读,而对爱读书的人,我劝他要少而精。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②抬头要读一些需要费点劲、出点汗的书,用抬头仰望的姿式读书,更能找到生命的快感。读书就要读第一流的书。读第一流的书,就是仰望星空,接近最高处。尽管这类书读起来可能需要费点劲,但它是阅读中最重要的快乐所在。③排序“抬头”读书之后,还要会排序。每当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要对阅读书目排队,分清主次,然后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样就掌握了至高点,很快便能获得成果。④返己读书一定要“返己”,也就是返回自己。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第一流的书太多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看自己最喜欢的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构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只有一小块,但总会找到。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对其中的用语、思维方式等都很欣赏,这说明你和作者有“同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有源。⑤脱敏读书要学会“脱敏”。就好像很多朋友在一起吃饭时,会聊聊娱乐八啩。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谈,但一点也不重要。读书也是这样。很多流行的书,大家都在轰传。它们真的很重要吗?必读不可吗?我的态度是要谨慎。在我看来,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___。_,__,__,____。
    __,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②⑥⑤④①③
    B.③⑥②⑤①④
    C.④③①⑥②⑤
    D.⑤③①⑥④②

    答案:D
    解析:
    除②句外,其他五句说的都是读书的好处,基于话题一致的考虑,其他五句应相连,排除B、C。②句说的是“要善于选择”,这与后文的“读好书”相对应,故②应排最后。本题选D。

  • 第14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实是对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日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然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既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不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
    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
    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问题:
    (1)作者认为读万卷书的人很少,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这里的“空气”具体指什么?
    (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里的“空气”指读书的氛围,一方面读书的人日渐稀少,另一方面读书人处于好利的环境中,最终导致“空气缺乏”,读书氛围不佳。 (2)大部分人读书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扩充知识,涵养性情,修持道德,而是为了官位利禄,使读书成了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所以失却了读书的真意义。

  • 第15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摘自邓拓《不求甚解》有删改)
    问题:
    (1)“不求甚解”包括哪两个层面的含义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2)文章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10分)


    答案:
    解析:
    (1)①虚心的读书态度; ②前后贯通的读书的方法。
    (2)“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相结合,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因人因时因书而异。读书不求甚解。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并认真反复阅读。读书应该“求甚解”读懂读透,真正了解书中的内涵。

  • 第16题:

    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是鼓励人们否定古人而不要去读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运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句话强调()。


    正确答案:学习是知识内化和外化的结合

  • 第18题: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上述叙述中可知()。

    • A、动机是活动的动力
    • B、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
    • C、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
    • D、学习动机能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

    正确答案:A,B,C,D

  • 第19题:

    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说”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说:劝说。

  • 第20题:

    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运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句话强调()

    • A、学习是知识的外化
    • B、学习是知识的内化
    • C、学习是知识内化和外化的结合
    • D、学习就是读书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单选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说过的一句话。
    A

    孙中山

    B

    毛泽东

    C

    周恩来

    D

    邓小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说”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说:劝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最初是东晋哪个诗人说的?

    正确答案: 陶渊明/陶潜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