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读“磨脑子”的书,才能开卷有益
B.读不好懂的书,能“磨脑子”
C.读书要考虑时间经济原则
D.读超越自己的书,能产生心理优势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读书最应该读()。
第6题:
关于读书,你的看法是()。
第7题:
以“企业文化”为依托,以赠书引导式读书为主要形式,在女职工中开展()活动。
第8题:
朱熹主张读书穷理,是指读任何书,都要重在领会书中的道理。
第9题:
现在的书籍太多太烂,不值得读
读书不如朋友间的交谈收获大
读与工作相关的书,对自己提升较快
读书加上思考才是真正的读书
第10题:
读书能够带来精神愉悦。
读书是对人类知识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读书越多才可以读更多书。
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
第11题:
所有的书
圣贤书
工匠之书
史书
第12题:
第13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9分)
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①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②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③(a)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b)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c)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d)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e)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④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⑤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选自自读课本)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中的“读书”指的是读哪些书?()
第18题:
胡适在《为什么读书》中提到了读书的哪些作用?()。
第19题:
领导者读书,不仅要读政治理论书,还应该读些文艺作品的书籍。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有选择性地读
广泛地阅览
尽可能读科普书
只读科普书
第22题:
畅销书
哲学书
经典名著
解读著作的心得
第23题:
要诚实
要坚持读书
要有同情心
阅读要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