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政”主要是指()
第1题:
毛泽东曾经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政制”指的是()
第2题: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曰:“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后以始皇讳,故音征。”《史记·封禅书》:“野鸡夜雊。”注:“雉也。吕后名雉,改雉为野鸡。”据此判断,自周以来实行避讳的根本目的是()
第3题: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第4题:
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第5题: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 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
第6题: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第7题:
某学者认为,“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暂,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是指()
第8题: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第9题: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第10题: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第11题:
第12题:
分封制
宗法制
科举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13题: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第14题:
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即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这一制度应是()
第15题:
唐代政治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柳宗元对于周秦之失的评价()
第16题:
夏曾佑曾评价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秦皇之政”是指()
第17题: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第18题: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第19题:
下列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述,正确的是()
第20题:
民国初年,夏曾佑在其新史学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评价: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对这段话最佳理解是:从历史长河看,秦皇汉武()。
第21题:
三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是()。
第22题: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第23题:
“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拨乱之政,以礼为先”
“拨乱之政,以德为先”
“拨乱之政,以律为先”